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备课策略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12-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作者:卢红榴 磐安县实验小学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反思当前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三多三少”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教师要从“精”、“简”、“活”三个方面着手去备课,并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的策略:以精确的目标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精简的教学环节中落实教学内容,训练学生思维;以灵活的教学策略促成教学生成,促进自我知识建构的形成。

  [关键词]:“三多三少” 体验 思维 自我建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语文课程和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新的理念正在逐渐被老师们接受和认可,许多新的课堂形式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校园课堂上,比如注重交流、重视体验、发展思维、知识建构等,这些生动的形式极大程度地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涵,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专家崔峦还是给我们的新课改把了一回脉,提出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三多三少”现象: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想要听说读写面面俱到,惟恐漏掉了其中的一个部分,所以“芝麻西瓜一起捡”,教师上面忙示范,学生下面忙模仿;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的热热闹闹,在备课时设计了繁杂的教学环节,使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失去了和谐的节奏。其实归根到底是因为教师在备课这一首要环节中就误解了新课改的初衷,把语文上“杂”了,上“繁”了,也上“闹”了。这种现象导致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因此,当前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从教师的备课这一首要环节入手。教师的备课与课堂的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我们知道备课就是要从三方面去着手: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如今面对开放性、多元化日益突出的教学文本,面对知识获取渠道日益增多的学生,教师该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备课呢?

  新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首先有一个启动体验思维和自我建构的阶段。所谓“体验思维”就是老师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生动体验,开展积极思维,就必须在备课中事先有所体验,并从学生的角度来思维他们在体验中会产生的各种状况。而“自我建构”所指的就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探究和学习,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从而获得具有独特意义的知识。学生之所以主动积极,是感受到了教师的问题刺激,为自己设定了目标。显然这些目标也是学习者建构学习的一部分。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学习探究者,教学的作用就是要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解决的思路和途径。其实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都要有自己的“自我建构”,即教师对教学规律的科学认识、对教学文本的独立解读和对学生情况的准确判断等的综合性认识。教师要先于学生对文本进行“体验思维、自我建构”,反映在备课上,教师就要从“精”、“简”、“活”这三个方面着手去备课。

  一、精——精心的内容,精确的目标。

  这个“精”字,其实是为语文教学的本位回归指明了方向,在备课中就是要弄清楚“来自何方,走向何处”。教师拿到文本教材,最基本的就是要思考“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这两个问题。“教什么”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独立解读。对一篇课文而言,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课文在内容和表达方面的特点,善于领会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点,为体验思维和自我建构找准落脚点。而这个落脚点可能是文本中的一句话或者是一个词。要找到这个落脚点,就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教材,反复琢磨文本特点。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好好预习课文,那么我们自己也必须在课前好好读读课文,毕竟只有理解了文本的要义所在,才能设计出符合文本内涵的内容。“教到什么程度”就是要学会“瞻前顾后”。“瞻前”就是要先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而“顾后”就是要明确通过教学,学生所应达成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研读教材掌握了目标达成的落脚点后,就要考虑学生对这个落脚点的已有的体验和已达成的建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为我们明确了同一基本功不同学段学生应达成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都是前为基础,后为发展,螺旋上升,逐步提高的。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的起点,为落脚点寻找到确切的出发点。同时要寻找到合理的终点,即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这就如同体育教练,要先了解队员的原有水平,再明确不同级别的最高要求,然后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张弛有度。

  教师备课必须广采博览,兼收并蓄,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放自己的思想,使自身的积累逐步丰厚。当前辅助教师备课的资源很多,此类的书籍、杂志,特别是网络资源琳琅满目,为我们课堂上知识的拓展和补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储备。面对纷繁复杂的资源,如果教师缺失了事先的体验思维和自我建构,“胡子眉毛一把抓”,那语文的教学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常常看到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许多从课外搜集来的一些图片文本,用以充实课堂,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但效果却不怎么好,使语文课变了“味”,好象变成了常识课、科学课了,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体会。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提到了“青蛙在洞里冬眠”,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理解“动物的冬眠”,我在备课时通过百度搜索到了许多动物冬眠的图片,有北极熊、蚂蚁、青蛙、松鼠、水獭等等,并把图片制作在了课件中,想着如此准备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开开眼界,另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动物冬眠了,在雪地里就看不到它们的脚印,并且让学生选取其中一种动物仿照课文来进行说话训练。想不到,在课堂上学生偏离了我的备课初衷,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蚂蚁是不是冬眠的动物”上,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等把问题解决了,再来进行说话训练时,已经是匆匆而过了。课后在反思时,我就强烈意识到自己在备课时就缺失了对内容的体验思维,对知识点的自我建构把握不足,导致学生也跟着我的设计走到了“看新鲜、瞧热闹”的圈子里。其实我只要选取一张最有代表性的图片来拓展,比如就选择“北极熊”,集中精力把这一点落实好就好了。至于其他的,我完全可以留给学生去继续自我建构,到课后主动搜索更多的相关知识,这样的教学会更有效的。所以我们在对杂志或网络上的教学资源采取“拿来主义”时,不要全部进行复制照搬,而要进行部分或全部的剪贴筛选。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展开体验思维,在学习、吸纳的同时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要被资源的海洋所淹没,要从中提炼出自己的教学思想,再去丰富教学资源。

  二、简——简明的过程,简单的环节。

  教学过程是由文本、教师、学生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前面所提到的都是教师对文本所做的研读,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导向,但是如何落实到学生,让学生真正达到预先设计的目标,还是需要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下工夫。首先这个环节的设计前提是为“学”,而不是为了“教”。因为我们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老师的主导工作是为学生这个主体服务的。小学语文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思想单纯,思维简明,因而他们的体验思维的过程和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和我们成人是不同的。我们在设计学习环节的时候,最应该考虑的就是他们的学习特点,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来要求他们。所以在环节的设计上必须是简单的。当然这个简单不是简易,它应该是简约有效的。衡量的标准就是,环节的设计是否能够引领学生与文本情境的对话,是否能够提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生成的条件,是否利于学生自读自悟、自我构建的形成。抛弃那些花哨的形式,不要让课堂成为教师的表演课,把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的教学以一篇课文为例,一般需要三、四个课时左右,要在这三、四个课时里完成《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总是让人觉得手忙脚乱,有时觉得难以下手。其实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有一般的模式可以遵循的:导入——初探——研读——总结——延伸,教师在备课中如果能事先好好考虑如何把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这个基本模式中得到落实,就可以设计出简明的过程,便于课堂上的操作。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就借鉴了之前《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训,在备课时,只选择了一种动物作为拓展的内容,展开逆向思维和语言的训练,作了如下安排:

  (学了课文,学生明白了壁虎、鱼、牛等动物的尾巴的作用后展开讨论)

  师:假如有一天,小花猫去向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会怎么说?

  (学生议论纷纷)

  生:小壁虎也许会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来保护自己。要是我把尾巴借给了你,我就没有安全感啦。

  生:小壁虎也许会说:不行啊,上次我的尾巴断了以后,我好难看。现在好不容易长出来了,怎么能借给你呢?那样我会难过的。

  生:假如我是小壁虎,我会说:小花猫,别难过了,我把尾巴借给你,反正我的尾巴还可以再长出来的?

  师:你真大方,挺会替别人着想的。小花猫一定会感激你的。

  生:我觉得小壁虎会说:小花猫,其实我也很想把尾巴借给你,可是我们的尾巴作用根本不同,就算我借给了你,你也不能用的。

  ……

  假如有一天,小花猫去向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会怎么说?这一问题适度地延伸和拓展了课文内容,开放性很强,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达到了完美统一。小朋友们的争相发言,闪烁着强烈的独特个性和创新思维的火花。

  当代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学生的体验和思维提供了有利条件。问题作为被思考的客体或对象,在体验思维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遵循学生的独特感受,精心设计问题,化繁为简,在统领意识的指导下,为学生的体验思维和自我建构做好引领,使学生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三、活——灵活的策略,活力的生成。

  教学策略就是指面对教学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况,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它更多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能否在“活”字上下功夫,决定着一堂课的成效,所以在备课的环节上,教师必须考虑使用灵活的策略,能使之前确定的落脚点得到落实和生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才能上出一堂生动有效的课来,才能培养出思维灵活的学生来。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在备课当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的体验思维水平和自我建构能力,了解不同水平学生的学情和落脚点之间存在的矛盾。我们所接触到的学生是形形色色的,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一刀切”的做法一方面会严重挫伤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产生失败感。因此,教师在设计备课的最初,就要把学生的学情作为设计的起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设计的终点,起点不同,终点也应该是有差异的。那么作为解决起点与终点之间矛盾的策略,就应该是灵活的,有不同针对性的。

  在许多教师的课堂中所设计的不同星级的练习,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这样的练习就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让目标的达成有了阶梯性,学生乐于选择和接受。教师在备课时,要多多准备这样的形式。当然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可能会估计不准,那就要随堂及时调整学习的“梯度”,适当引导,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比如在教学《日月潭》这一课中,我在备课时就设计了不同难度的练习题:

  1)    抄一抄,背一背。抄写文中描写日月潭美景的句子,把它背下来。

  2)    画一画,赞一赞。根据课文的介绍,画出你心目中美丽的日月潭,并写一两句赞美它的话。

  3)    想一想,写一写。仿照课文,向台湾的小朋友介绍你家乡的一处美丽景点。

  在学完课文后,学生就根据自己的水平,挑选自己拿手的练习题开始抄的抄、画的画、写的写。在交流反馈中,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最拿手的本领,体现了学生不同的体验思维水平和自我建构能力。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备好一堂课,就是需要每位教师以这样精益求精的态度去面对。在备课中树立“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要把备课当成是设计一环一环的圈套,让学生去钻,而要把备课当成是铺设成长的阶梯,让老师的事先体验思维引领学生的体验思维,让老师的自我建构过程帮助学生自我建构能力的发展,让“三多三少”的现象转变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循环。

  参考资料:

  1.崔峦谈小学语文教学(低年级、高年级)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语文综合实践作业的设计    下一篇:打开孩子的心扉感受阅读的魅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