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校科室范文 > 班主任工作范文

构建生态班级的思考

所属栏目: 班主任工作范文  更新时间:2019-01-2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生态”一词最初见于生态学,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含有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之意。但是生态文化早已突破了单纯的环境科学而扩展到了人类学、社会学以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1979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劳伦斯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一种新兴的教育理论——教育生态学正在探索和积淀之中,这样使得教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在生态学中得到具体的表现,直接或衍生成为人们常常需要遵守的“理念”,成为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南。我国生态式教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滕守尧先生首先提出,借用了生态学的这一术语,强调以一种生态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来观照、思考、理解、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式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它是一种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均衡观下的教育,是一种充分体现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教育。生态科学中有许多原理、法则,其基本理念是遵从文化  、遵从人性、遵从自然,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这些法则,本是教育的基本常识,但却常常是急功近利者、一知半解者、强权者最容易忽视和践踏的真理。在这一背景下,确立“创建生态型班级”的班级管理理念,正是对基础教育改革以至课程改革的积极响应。

  一、遵从文化——关注内涵发展

  所谓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具有凝聚、约束、鼓舞、同化的作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将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班主任要十分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文化作为活生生的东西,它是由一个班级中的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在交往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在师生的各种交往中,在同伴的各种交往中,一种意见,一个神态,一种行为方式,尤其是班级里由群体创造出来的一种气氛等等,它们不仅构成了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别,而且也构成了一个班级成员和另一班级成员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当然是不同班级文化的差别。由于不同的班级文化,给予班级成员以不同的发展需要的满足,因此产生了班级生活质量的问题。在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再只是能否在一个班级里生活,从而受到教育,而是在何种班级里,获得何种教育的满足。既然这种满足是由特定的班级文化决定的,提高班级生活质量,就不能不从班级文化着手。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应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来表现班级文化内容,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体现:(1)良好的文化环境。(2)健康的主流思想。(3)精神面貌上的和谐气氛。(4)班级学生不怕困难的意志。(5)集体主义精神。(6)秩序观念。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规范制度文化。

  班集体为一群人获得共同的追求创造了条件,他们也必然要形成他们的共同追求,这样班级具有特色的价值追求就形成了。为实现一定的价值追求,必须有一套规范来加以保证,这就是与一定的价值追求想适应的规范。在过去的学校管理模式中,往往有针对校风校纪制定出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必须遵守执行,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但也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一些负面效应。而以人为本的管理,则是依据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管理对象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这种管理方式主要从人的心理、行为、形象等诸方面去实施,具有情感性、亲和力和人文色彩,以及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的特征。显然,这种管理方式为我们培养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提供了有益指导。如果没有规章制度,那就会陷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一盘散沙的境地;如果仅仅让学生对班级有一种溶合的感情归属,只能使班级很团结。要使班级向前进一步发展,就应该让学生肩负起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意识。一个人缺少进取心将会碌碌无为,一个班级如果不能对自己的纪律、班风、学习等方面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是不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群体精神是由个体对同一目标的认可凝结而成。这一点在德意志和大和两个民族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班主任作为一个合作者、帮助者、促进者,只是在班级生活中起一个平衡与决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适应青少年心理的发育过程和渴求成熟的愿望,培养一种“自由之人格,独立之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管理班级全方位事务。同时,学生以班级为家,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种责任感,要求他们承担一定的义务。在实践中,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认识和磨合以后,开始由全体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符合班级实际的班规。以往的学校规章制度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单向的,学校及班级的制度并没有征得学生的同意。班主任是钦差大臣,学生是俯首听命的臣民;错误的,因为它的目的是纠错而不是养成,仅仅是以管理不出事为目标;形式的,是学校的工作而不是学生的生活。因而,现行的许多规章制度尽管很全面,但是比较抽象,很容易流于形式。实践性强的班规有针对性,而且给学生灌输一种主体意识,从人格与道德的角度要求学生言出必行。在当前的班级管理中,很多班主任还在采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进行学生管理,或是强制性地发号施令,或是家长制地出言必训;或是保姆式的看管,不给学生一点自由支配的权利。长期以来,这些班主任起早贪黑,事无巨细,一切都亲自包办,整天忙于处理班级的各种具体事务。就这些班主任主观方面而言,非常认真负责,可以说是整天泡在班里,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教师刚一离开教室,班级又乱作一团;老师不布置任务,学生就不知道做什么。究其原因,这种传统教育的过程开放度不够,学生参与程度不足,因此,学生的自治能力没有培养出来。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使班主任疲于奔命,事务缠身,不利于自身的提高;另一方面,这种“保姆式”的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的自主、自理、自治能力的发挥,不利于现代人素质的培养。有很多学生在学校里与老师沟通很少,原因在于老师总认为学生太小,没有把他也当成班级里的一个成员,班级事务从不顾及学生意见,忽视了学生日益增强的主体意识。要建设班级的文化氛围决不能忽视这种意识。这种主体意识实际上是责任意识的一种雏形。珍视和逐渐培养他们这种责任意识对于他今后对事业、对工作、甚至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意识都是一脉相承的。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让学生由过去的管理的对象变成管理的主动参与者,在这种角色变换中加强自我控制与自我监督。比如,有的班主任把原来固定的班干部制度变为一种流动机制。在班干部产生上,采取竞选制和轮任制。班长轮流担任,班委会由班长提名,经同学表决通过,充分调动同学积极性,也使班长在管理工作上驾轻就熟。形成一种班主任——班长——班委——同学的管理体制,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轮流竞争上岗,不仅加强班级工作透明度,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

  从文化层面上说,内涵发展就是体现在主体意识的增强。教育管理学认为,人是认识的主体。人有追求,这是因为人要主动地发展自己,这种追求就是价值观。人的主体性由主体自身的活动赋予,在活动中生成、确定、发展和完善。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教育必须确立面向未来的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构建学校素质教育体系,所追求的应该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是人的自由的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弘扬人的主体性应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题。主体性的体现需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教育应从“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与研究,转向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中学教育体现和尊重中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让他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以往我们强调班级管理,一味地对学生说教,往往作用不大。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许多有识之士都指出,制度的建设比道德建设、榜样示范更重要,因而学校德育应重视制度建设,让学生参与,以发展为目的,服务学生的生活为原则。现在我们强调用文化育人,正是寻求一种思想上的碰撞,改变学生的精神实质,再由精神上升到行动上来。中学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其主要内容是根据中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对中学生的德育要求,具体制定班的班规,以便具体实施对本班学生的常规管理和德育考核,同时建立一套制衡和监督的机制。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很多班主任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的老师制定和实施了操行评优的标准。如尊重国旗,严肃认真地参加升旗仪式;没有缺交作业的记录;上课和自习课没有违犯纪律的记录;早读迟到只限于2次、正课没有迟到,旷课的记录;包干区以及课室的清洁卫生,平时的劳动无迟到无缺席记录;每天按规定穿着校服,违规只限于一次;坚持两操,没有无故缺席的记录;自觉维护环境卫生,没有乱丢、乱扔、乱吐的记录。等等,这些要求是高标准的,把学生的操行评比与班级的常规管理密切联系了起来,而且易记、易操作,便于施行。操行评比这些本来很抽象的东西,通过与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以及在校应该做到的常规要求联系起来,就使之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了。作为班级的制度文化,制定这标准是容易的,谁都可以制定,但如果以为制定这些标准就是班级制度文化的全部内容,那就错了。班级制度文化的本质内涵是“实施、指导、监督、制衡、服务”,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管理制度上要严明,要公正,要一丝不苟,体现一种“刚性”;而在情感上则要宽和,善解人意,待人之诚,体现一种“柔性”。这是一项难度颇大的工程。但是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在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不能不具备这种素质。

  教育需要压力,但不需要压抑;教育并不沉重,但是却厚重;教育不无力,但是要恰到好处;教育可以有个性,但是都要追求真善美。

  2、丰富物质文化。

  中学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所在班课室环境的布置及对课室环境的要求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外部文化环境。这个外部文化环境是人为设置的,它从一个方面体现着一个班的精神风貌以及教育和教学的主旨。杜威指出:“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作为一个班集体学习和受教育的基地——课室,我们要求班的课室必须是窗明几净的,地上没有纸屑,创造一个文明的学习环境。而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它要求作为文化活动的主体——班里的师生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文明的规范行为和社会公德心,必须要有高度的“环保”意识,必须要持之以恒地与乱丢、乱吐、乱扔的不文明行为作斗争。因而实施这一要求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新的文化和文明素养的过程。因此,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上,要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和布置,使教室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作用。踏进一个班的课室,我们希望会发现前后墙壁上有几条横幅,上书“时间,永远向前,时间第一”之类的,时刻警醒同学们必须要有高度的时间观念,要珍惜时间。我们希望看到课室的侧壁悬挂着马克思的“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的山路上不畏劳苦地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雷锋的:“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这样的课室布置,目的是营造一种规范的环境,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体现一个班级教育和教学的主旨。

  目前,一些地方学生成长的外部文化环境不容乐观,宣扬色情暴力的非法音像出版物、口袋书和黑网吧充斥街头,调查表明,有三到五成的学生受到感染,有5%-10%达到痴迷程度,有的成为问题少年。一些非法经营者利用网吧、电子游戏机房、录像厅、非法盗版出版物等散布色情、暴力、赌博、迷信等内容,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引诱毒害学生。在这种不容乐观的外部环境的围追堵截下,班级更应该努力成为学生栖息心灵的精神家园,把学生吸引到教室里来。

  同时,教室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创设有特色的且为自己所喜爱的文化环境。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优美、高雅、富有教育性的班级环境文化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黑板报和墙报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班级的眼睛”。许多班主任把布置和更换黑板报、墙报的任务交给那些能写善画的学生。但是,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如果对这些黑板报、墙报不感兴趣,那么再美再好的黑板报、墙报对于整个班级的教育活动又有什么意义呢?每个人都有“把自己才能表现出来”的良好愿望,而黑板报和墙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所以,为办好黑板报和墙报,充分发挥其作用,班主任应采用学生轮流或小组轮流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从而来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理想,表现自己的美感,培养创造的个性,让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已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新时期的班主任也应与时俱进,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也不仅仅是面对面的交流,有了更多的途径和渠道,比如,有的班主任利用手机短信跟学生沟通;有的班级自建了班级主页,为师生之间搭建了虚拟空间的新舞台;有的班级建立博客日志,构建了班级自我管理的新模式;有的班主任利用网络论坛的形式,拉起了师生交流的新纽带;有的老师还把电子邮件当作思想工作的新钥匙,等等,都是自觉利用网络信息进行班级管理的有益尝试,让老师和学生“坐网日行八亿里,遥看世界弹指间”,有时这样的交流效果要明显优于当面的说教,更让学生易于接受,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3、培植精神文化。

  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从班级文化的角度上说,如果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是显性文化,那么,精神文化则是隐性的文化。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即观念形态层,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要素。它包括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

  现在的中学生在沉重的考试负担、巨大的升学压力、封闭的学习环境、重复的学习方式、压抑的管理之下,缺少丰富的而又必要的精神生活。其精神状态呈现这样两种特点:一方面是精神荒漠化,他们过分学习,缺少休闲;过分现实,缺少理想;过分理性,缺少感性;过分功利,缺少审美;过分练达,缺少纯真。难怪不少专家都发出这样的呼吁:快来救救中学生的“精神缺钙”!面对地狱般的学习和考试,有学生总是在凄风苦雨中煎熬,正如有学生填词《水调歌头考试》曰:考试古亦有,科举为先例。不知应试教育,何日得止息。我欲张扬个性,又恐父老尊长,开口问成绩。游笔涉题海,彷徨无尽期。统考近,课业忙,方几日。不应有怨,奋发努力有出息。观望且莫再有,须蓄青春毅力。但愿晴日里,儿女展新姿。另一方面是精神追求多元化,从前些日子的哈韩、哈美、哈日,到时下的“超级女声”的疯狂,都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多元。班级文化建设要看重的是一种氛围文化,这种文化的建设,既要满足学生的兴趣与愿望,同时,作为老师也不能不予以一定的引领。《说文解字》中解释教的意义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时下实施的新课程,正是让中国教育开始了艰难的回归教育的本真教育,回归教育的本体的漫长历程,让我们看到了别一种教育:一种呵护人的成长、叩问人的灵魂、彰显人的个性、关怀人的生命的充盈着人文情思的温暖的教育。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充当的是“引领者”的角色。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班级,此话不无道理,一个班主任喜欢读书,那么他的班级的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而爱上读书,一个班主任喜欢体育运动,那么他的班级的学生也自然而然地多了些体育活动。班主任的个性和特色,往往就是这个班级的个性和特色。首先,作为班主任要有文化的修养与品位,要从理性上懂得班级文化的内涵。其次,班主任在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以身作则,起好带领带动的作用。再次,要形成一种班级文化制度,并且要建立一种评价机制,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起到鼓励、批评、监督的作用。很多班主任不仅自己能够给学生很好的引领,还注意努力营造一种富有特色的班级氛围,比如书香班级,让学生“书少非君子,无读不丈夫”,数码班级,让学生领域科技的先进性,等等。有的班主任根据生态学理论中的“多样性”、“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用“星光灿烂”评选办法替代了过去相取向对狭窄和程式化的“三好学生”评选办法。经常评选“学习之星”、“管理之星”、“艺术之星”、“运动之星”、“友爱之星”、“进步之星”、“发明之星”、“电脑之星”等,除了发给证书之外,还特别将这些学生的简介(附照片)在年级、班级橱窗中张贴,既推介了相关学生的事迹,又有利于激励他们不断进步。还有的班主任利用各方面的力量,动员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呼吁家长“少一些烟酒味,多一些书卷气”。

  文化氛围改变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的,我们要让学生从依从它到认同它,再到信奉它,最终形成学生的内化。因而,在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中,班主任应把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任何班级都有形成积极班级精神的可能,任何学生都有通过教育获得积极发展的需要。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活动、各种文体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体育竞赛就是一次很好的培养学生进取性的心理文化,不是靠说教,而是通过参与竞争,在实践中培养和形成起来的。没有竞争就没有进取性的心理文化,在学校,最能调动一个班集体同学的情感的,莫过于校运会——学校各班最高层次的体育竞赛。这关系班集体的荣辱,是不能等闲视之的。这件事做得好,可以大大地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大大振奋全班同学的精神和士气。做得不好,就会大大地挫伤同学的积极性,甚至可以使一个班集体一蹶不振。把校运会这件事做好标准并不是一定要赢,而是要充分挖掘班的全部潜力,调动班的全部积极因素,众人一心,众志成城,在比赛场上敢与强手一决高低,如果能做到这一就达到目的了。因为体育精神的真正内涵就是更高、更快、更强,她的本质就是竞争的、进取的。在活动中,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展示,交往的品质、活动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班风是班级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而班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良好班风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为前提的。班级的奋斗目标是引领全班学生共同奋进的动力源。但是无论是近期目标,还是中期或远期目标,要真正成为班级全体学生的共同目标,不是由班主任规定的,而是班主任充分尊重学生,与班级学生共同“协商”的结果。班主任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童言无忌”,保护学生的“异想天开”,理解学生的“盲目过错”,让每个学生在教师面前都能畅所欲言,勇于展示,真正树立起新型的师生观。正如蒙田所说,美丽的心灵是那种博大、开朗而又准备容纳一切的心灵。老师应该要有一颗善良的美丽的心灵,才会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全班同学面对学生,用爱来抚慰每一个学生。然而,面对晶莹剔透的童心,我们常常会感到自己心灵的斑斑锈迹。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正是对当前的教育状况的逼真描述。他说:“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学生在学校、班级里开始积累做人的道理,同时也是在积累心理上的健康和成熟,所以,学生应该在一个健康、美好的班级情感文化的沐浴下成长。这种健康、美好的班级情感文化应该是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班级中的成员人人热爱集体,又被集体所爱;人人赞美别人,也被别人赞美。教师要善于不断地抓住时机,发现教育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关心他人,关心集体,浓厚班级的精神文化。

  相信不少老师都做过这样的事情,在教室的醒目位置,办一个“名言栏”,每天让学生轮流在上面写1—2则名言。其目的有二:一是发挥名言的警示教育作用;二是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但是我们发现,这个活动开始的时候,还真不错,学生们都非常认真,热情期待着每一天的惊喜。可一段时间后,学生们对“名言栏”已不如一开始的时候那么热情了,是“名言”没有魅力了吗?只要反思一下,我们就会顿悟这样一个简单却容易熟视无睹的道理:“名言”再好,也是他人的。况且“单调”“机械”“重复”的事情,谁又愿意长期乐此不疲呢?于是有一位老师尝试着把“名言栏”改成了“花季心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交往不在多,有‘诚’则行。只有真诚才能得到真正的友情,真诚能使人与人变得熟悉又亲切。”“人生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感悟组成的,每一份感悟都代表着一份成熟。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掩上心扉,细细品味每一份挫折,每一份喜悦,得到的感悟将是生活赋予你的最慷慨的礼物。”“累,让我们知道,要珍惜别人的付出,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因为别人也同样劳累。试着让自己尝试累、享受累吧,那份感觉,那份欣慰,就是幸福。”……在“花季心语”中,学生在来自自身或学友的感悟中,接受精神的洗礼、心灵的滋养、灵性的启迪,感悟、积淀、升华着美好情感,进而形成有利于自身未来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觉察到学生的情感世界细腻了,温柔了;思想世界拓宽了,坚固了,也深刻了。在遐想和凝思中,他们渐渐有了个性化的、充满文化内涵的价值观念。他们拥有的已不只是年轻。如今,“花季心语”已成为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学生们还把每个人的“心之语”记录下来,编成了一本名为《心灵的影集》的感悟录呢!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主张“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花季心语”的写作过程,就是一个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过程。“花季心语”让学生感悟了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也找回了忘却的梦想和沉寂的激情。真可谓心灵的释放,灵魂的重塑,生命的建构!

  教育需要精神的浇灌。班主任的教育更要触及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上幸福自信的“庄稼”,拔掉自卑、粗俗、自私的杂草。教师的精神之爱应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中,存在于无言的感动和人性的光辉里。从这个意义上说,班级管理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二、遵从人性——关注生命发展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本)中鲜明提出:认识生命:人存在社会的唯一载体;珍爱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敬畏生命:人类尊严与自信的本体;欣赏生命:谱写青春与活力的印记;善待生命:科学与幸福生活的旅程 。

  教育是什么?它不仅给予知识,更是梦想的制造者,是一种对生命的拥抱,对人性的热爱,对梦想的向往,对一切未知不屈不挠的激情。人的生命是至重、至贵的,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当一个人失去生命的时候,其所拥有的名誉地位、金银财宝、名车毫宅对他个人而言都将人去楼空、毫无意义。人在一生当中,许许多多的事情并非仅仅为了生存,“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人活着不仅仅为了吃饭”,生存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实现一种生命价值追求。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千万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不要让孩子累得没有喘气的时间,不要让孩子为难,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不要给孩子提力所不能及的要求,不要对孩子冷漠,不要让孩子失望,不要对孩子动粗耍蛮,不要使孩子自卑。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明白,孩子的生命质量有多高,我们这个世界就有多好。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尊重生命为教育的起点,才是我们教育的题中之义。

  “关注生命发展”的班级管理是以人作支撑的,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面对在信息时代成长的学生,我们怎样做一个真正意义的班主任,我们的班级管理究竟该如何阅读学生个体,提升学生生命的质量?

  1、凸现人文特点

  班级管理应是人文思想、人文情感、人文精神、人文意识、人文理趣等的聚合与重塑。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善于创设人文的教育环境。另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沟通、融合、默契等都属于人文举动,都负载着情、趣。鉴于此,我们说班级管理实质上就是一种人文性的活动。

  2、坚持人本立场

  这里的“人本”当然是指以学生为本。为什么要以学生为本,已不须多说。问题是,对每一个班主任来说,人本的立场要坚定起来,真正体现人本特色,真正实现人本控制。我们应记住三句话:教师不能服从于学生,但要服务于学生;教师不能放任学生,但要信任学生;教师不能迁就学生,但要成就学生。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3、注重人格塑造

  班级管理的视角不能光停留在学生的学业上,还要注重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诸如:良好的品质、健康的心理、正确的态度、积极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志趣等。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应该是班级管理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就是要划动承载“理性内核”的船桨,以真情呼唤真情,以行动引领行动,以心灵感召心灵,激起层层“正效应”的涟漪!

  人生有这样几种状态:勉强维持的生存、懂得享受的生活、追寻意义和价值的生命。我们的被物质主义、功利主义迷雾遮住双眼的文化大船出现了生命“存在”的精神迷失,它正在现代的核动力的推动下,迅速地远离荷尔德林所吟咏的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大地”。作为历史概念而始终被成人社会假设的儿童和童年,处在今天的依然是成人本位的社会之中,更是命中注定地被这条精神迷失的快船拖向了危机四伏的海域。从儿童文化以及童年生态的层面和角度看,中国社会正在为发展付出沉重的代价——以童年生态的被破坏作为牺牲。一个孩子,一个生气勃勃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本来是为了享受自由、快乐的生命,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中普遍奉行的功利主义(包括科学至上主义、知识至上主义、物质至上主义),孩子们的生命的蓝天,却竟然被几本教科书给遮黑了。不是为了“存在”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活着”,学习不是为了给生命带来精神充实和快乐,而是将生命变成了学习的机器,这难道不是生态遭到破坏的童年的生存状态吗?台湾证严法师说,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可是,现在的学生连使用权也几乎丧失殆尽。因此,应让学生快乐在当下,应成为每一个良知尚存的教育工作者奉行的原则。在当前的教育中,我们应谨防“过度期望、过度干预、过度包办”的局面,而让我们的班级管理活动流淌着激情的诗韵和激昂的歌律,师与生心的和谐、脑(思维)的碰撞、手的协作,共同演绎出教育之歌。他们之间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走进如是教育之境,空气清爽,氛围自由,教师可亲,学生可爱,对话平等,彼此尊重,师生合作,亲密无间。师生共同在这个教育场里,你激励我,我激励你,像泉水相互滋润,像星光彼此照熠,竞相发展着自我,每个人的创造力尽可能得到展示,每个人的个性尽可能得到张扬,每个活生生的生命尽可能得到光大发扬……

  三、遵从自然——关注和谐发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和”字左边是禾,右边是口,“谐”字左边是言,右边是“皆”。现在流行的“和谐社会”的概念合起来就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发言权”。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和谐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在生态学的视野中,自然界的各种物种、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生生相息、互生互补的共生状态,动物、植物和人类之间互相需要,互相支持,构成了一个地球大家庭。在其中,每一个物种都是主人,同时又都需要其它物种的支持,它们彼此相互依赖,不可或缺。在生态式教育的视野中,班级这个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如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关系,及班级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的相关系统如家庭、社区等的关系,也应形成一个积极、良好的生态系统。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曾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则根据前苏联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实践,提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他终生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对于如何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兴趣和特长,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的问题,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目前,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谐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谐发展是指合乎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的体现时代要求的发展,是协调的、生动活泼的发展,是既结构合理、又富有个性的发展。班级是学校的细胞。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和谐的班级应该是民主的,富有人性关怀的,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具有凝聚力的班级;应该是既有竞争又是团结的,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知行统一,完善学生的人格的班级;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班级;应该是一个和谐相处的充满爱的阳光的班级;应该是一个共生共进的班级。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说,人与自然的和谐,符合我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和现代文明的“生态平衡”理念。因此我们应教育学生必须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培养现代生态人格和生态精神,以神圣的体悟敬畏自然,以诗性的智慧热爱自然,以“栖居意识”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首先就要倡导人性的释放,是因为如果不是人性的自然释放和全然释放,这种人性美必然带有伪装性或者故弄玄虚。因此,释放出人性是前提、是关键,而人性的真实释放,真实就是一种美!我们时常会犯下错误,使得教育的大船渐渐偏离了正常的航向,失却了教育本真之义。钟启泉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旧的教育是,有知识没有常识,有常识没有见识,有见识没有胆识,有胆识没有赏识。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另外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我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罗丹的父亲也曾抱怨自己有个白痴儿子。在众人眼里,他是个前途无“亮”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理,满脑子不切实际的想法。”他曾经遭到退学的噩运,在申请瑞士联邦技术学院时也被拒绝。而他死后,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他的大脑与常人的不同之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从而铸就了千差万别的个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个性由依附走向独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内敛走向凸显。正如肖川在《教育的力量》中所言:“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倡导人性释放,就是让我们的管理真正做到“童言无忌、童真无损、童趣无限、童心无畏、童爱无拘”!

  从人与人的关系上来讲,师生关系是班级人际生态的核心。在生态式教育中,作为人际生态共同的主人,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应摒弃过去那种教育与受教育,灌输与接受、教训与服从的关系模式,而进入一种彼此尊重、平等相待、共同对话的相互作用之中,形成一种良好、和谐、宽松、自由、快乐的生态关系。在这里,教师不再是教室里的绝对中心和权威,师生之间的对立和界限消除了,教师支持但不指使学生的具体行为,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氛围;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变得更有自信,更有生气,他们成为教室里的主人,善于思考,敢于主动发问,成了主动的学习者和积极的探索者。在师生间和谐的生态系统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正发生着悄悄的变化,过去我们用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控制者等角色来说明教师的地位,现在则更多地使用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帮助者、观察者、倾听者、研究者、记录者等词汇来定义教师的作用。教师角色地位变化的背后反映着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发展潜力的教育观念的逐渐确立和被接受,也体现了班级的师生生态正从单向、倾斜走向双向和动态平衡。这里尤其是老师要以爱来关注班级的弱势群体。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学生同伴关系也是班级人际生态中的重要因子。学生在班级期间应有足够的自由活动、自由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包括班级内部同伴的交往,同龄儿童间的交往,学生还应有机会与不同年龄的孩子进行交往,以促进学生与学生间建立广泛而自然的生态关系,并从这种交往中获取交往经验,获得有益的知识、信息,学会处理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人际问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水平。学生有普遍而共同的文化,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共享着自己的文化,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建立着自己的自我世界。师师关系是班级人际生态中的又一重要因子。同轨教师,全校教师,教师与校长,教师与后勤人员,同样应彼此合作、互相尊重、互相激发,形成一种和谐的、洋溢着人文气息的人际生态关系。

  无论是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的相处,我们都要把握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从使班级成员各尽其能并使班级充满活力,到尊重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再到使班级成员各得其所与和谐相处,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使一切积极的班级力量共生共进,即形成一种推动班级发展的合力。我们的发展是追求和谐的发展。和谐,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对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来讲,达到和谐是目的;对促进班级长远发展来讲,和谐又是手段。在构建和谐班级过程中,我们的一切努力归根到底都是为了集中力量,形成合力,以共同促进发展:既是为了使学生和自然、学生和班级、学生和学生、学生自身内部的各要素达到和谐发展,也是为了使班级各要素之间达到和谐发展,又是为了使学科之间、资源之之间达到和谐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创建和谐班级来美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心智和谐发展;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促进学生物质与精神的和谐成长;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促进学生个性与群体的和谐。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创建一个个充满温馨、和谐、人性化、积极向上、学习氛围浓厚的和谐班级。只有和谐才能使校园这块净土盛开精神文明的鲜花,和睦的旗帜才能在校园上空迎风飘扬。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我理想中的智慧型班主任    下一篇:班主任如何关爱呵护“问题学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