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12-0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也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教学中如何寻找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学时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这一内容时,创设了“去春游”这一情境,从选路线、检查矿泉水够不够、设计乘车方案、放风筝、排队回学校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又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数学书的厚度还不到1厘米时,就会感觉到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还不够精确,自然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如果有,那1毫米有多长?毫米与厘米有联系吗?有怎样的关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吗?”……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从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原型”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然后老师出示收集到的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金龙泉啤酒”、“枝江大曲酒”、“稻花香酒”的酒精度,以“喝什么酒更容易醉?为什么那么容易看出来?你认为喝什么酒好?”为题,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不仅认识到酒的“酒精度”实际上就是酒精含量与酒的总量的百分比,而且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建模到应用的全过程;不仅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而且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重组。由于学生对小数的了解最初往往是从商品标价开始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元、角、分的认识又多于对米、分米的认识,因此教学时先以元、角、分为基础,创设了小朋友在超市购物不认识商品标价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自己大胆尝试认读小数,并且在读中让学生自己总结小数的读法,然后结合米与分米的关系,让学生探究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又因为读写是认识的前提,是学生生活实践中最为熟知的内容,所以教学时先学习小数的读、写法,再探究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这样处理虽与教材编写殊途,但却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4、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如:教学“11至20各数的认识”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六一”节举行套圈比赛的生动情景。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投11个,11个圈分成套入和未套入两部分,各个小朋友活动中的不同情况呈现了11的各种组成情况,这是小学生熟悉的游戏,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需要数数,需要知道数的组成,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方法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等量代换、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现实中到处可见。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减要加”的道理,可以举例:“小玲带了152元钱到商场买一双新鞋,小玲看中的鞋子的标价是98元,你认为小玲会怎样拿钱?”,让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侧重指出下列这种拿法:小玲从口袋中拿出( )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玲( )元,这时小玲口袋里还有(  )元。然后要求学生填空,并写出算式。学生写出了以下算式:  ①152-98    ②52+2    ③100-98+52     ④152-100+2 , 通过观察算式让学生体会到算式的结果都相同,但算起来③是顺理成章,体现了操作的过程;④体现了“多减要加”的算理; ②算起来最方便,体现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在此实例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多减要加”的道理,而且学生还发现了比书上介绍的方法更为方便的方法,即遇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也可以把被减数一分为二,一部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用这部分数去减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然后再加上原来的尾数,这种方法更贴近生活实际。

  总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数学知识在丰富的情境中得到历练,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研究现时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要重视学具操作    下一篇:感受数学之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