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点思考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09-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崔剑梅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小学数学中的愉悦情境、自学情境、问题情境、思维情境等几种教学情境,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教学 情境

  传统的数学课堂把教学过程简化为“明算理,重练习”的特殊认识活动,导致数学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正在告别童年走向青春发育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自我意识正在萌发,此时的他们也有一些叛逆心理,单调的说教,灌输的课堂,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欲,乐于加入到思考的行列中呢?这不能不引起我对数学教学的反思。

  一、创设愉悦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 ,对于学习数学的小学生来说很有必要,因为情境有助于思维、有助于产生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尝试参与和探索知识的欲望,达到感知亲知目的。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上课开始先让学生评选生活中有关美的人(从外貌看),然后再让学生评选认为美的长方形。介绍这一实验的由来,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吸引到课堂上来,短短的导入过程,学生由“生趣”渐“入疑”,直到形成欲罢不能的强烈探究愿望,这就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和疑惑。学生的兴趣会马上转移到新课中来,是啊,到底与比中的哪些知识有关呢?说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强烈的追求欲望,他就想去探索、去挑战,寻求新的起点、高的目标。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判断的成果,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简洁、应用广泛,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一种意境。

  二、创设自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学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看你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全体学生直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课堂上我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感知材料,获取知识。如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学习方法:关于圆锥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关于圆锥你还想知道什么?自学课文后,我又知道了什么?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动动手,检测自己掌握的怎么样?给出学生学习的方法,关于圆锥我已经知道了什么?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后又问关于圆锥,我还想知道什么?面对新知识,先想一想:新知识会包括哪些内容?我想知道些什么?这是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创造火花的重要源泉。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时,注意突出个体特征和群体效应。也就是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精神,也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分同桌学习和小组学习两种形式,学习的方法可以是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互相质疑、互相检查等等。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开放活跃的状态。同学们一方面能各抒己见、认真交流,并得到反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如优等生在指导学困生学习时,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学困生受优等生的影响,能加快学习的进程,自信心也增强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有张有弛,此起彼伏,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这种“民主合作型”的教学方法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既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里主动探求新知识,教师也乐在其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

  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大胆、主动地设想、质疑。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如教学圆柱表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电脑出示粉刷工遇到的难题,画面上一位粉刷工人正在粉刷一个柱子,问他该粉刷多大的面积?对于如此的数学概念不必有教师提出,而是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化,是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佳表现,是自我发展、自我现实的需要,学生也不例外。在课堂上让学生能提出问题,就其意义来讲确实不亚于解决问题,他是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能引起大家争论的问题,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很好素材。因为问题越辩越明,思维的火花、创新的灵感只在争辩中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四、创设思维情境,教给创新方法

  思维情境是创新的核心,没有调动起学生积极思维,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放弃和独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思维,一方面鼓励学生质疑,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例如,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用已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识,用割补的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是这种“动”还只是一种“温故”或者“依旧”,教师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举一反三;“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其他的割补方法吗?”学生就会带着这个充满诱惑力的问题,活跃思维、继续探索、寻找本质的因素,最后导出规范的计算公式,使思维得到了升华,从而培养了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此外,还要重视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提高其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较灵活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奥妙,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彻底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激发一个意想不到的思维结果。

  数学来源于生活,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的,而能否在数学课上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有效利用数学的“错误资源”    下一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