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创建魅力磁场,提升语文教学成效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11-2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为了“桃李满天下”的荣耀,怀着一颗无怨无悔无私无彷徨的心,“嫁”给了教育事业。总是用心良苦,躬耕于三尺讲台,希望洒一片心去,报得三春晖来。可,当我们背负师道尊严的枷锁,高高在上之时,把教学变成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育似乎就出了问题,学生因畏惧而学,因学习任务而学,何来动力可言?!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新课程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与沟通。在此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发挥个人魅力,运用各种活动形式主导“磁场”的创建,激发学生情感态度里的“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 的生发,以此提升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个人魅力 磁场 学习成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的火药未被点燃。”可当学生仅仅为了通过升学考试而学习,其动力来自于个体生命的外部,是一种游离与于心灵需求的外部动力。压抑而又痛苦,如何使之转变为一种洋溢在胸中的内驱激情,使之成为求学创业所必备的内部动力,从而形成心灵渴求与外在行为的统一,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新的课程标准为新的教育理念准备了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教学时空,语文教学又是快乐的而又多情的,何不尝试做崭新时代的新型教师,和学生一起启动师生情感磁场,赏学海千帆竞过,看教坛云卷云舒,放开架子,领着孩子们舞动青春,激发无限的潜力,来提升语文教学的成效。

  扬雄在他的言论集《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 。而,长久以来,我们的学生,天生又具有一种“亲其师,信其道” 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开始喜欢这个老师所教授的科目,并且会努力把它学好。关键是怎样才能让学生亲你、爱你、敬你、信你。教师在寻找方法时,不妨向现下的流行明星们取取经,发挥出语文教师独特的个人魅力,修炼为学生心中的偶像,让学生的学习动力喷礴而出。

  一、 递出“美丽”的形象名片

  事物的内容决定着事物的外在形式,但内容必须通过外在的形式加以体现。由此,教师的内在素养也只有通过外表形象才得以表现。教师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分子,客观扮演着与其他行业所不同的社会角色。学生初接触教师时,会形成一定的好感或厌恶感,这类感觉的产生,极大部分取决于教师的外表形象。一个温文尔雅、形象端庄、穿着得体、干净利索、充满书卷气的教师很容易使学生对他(她)产生好感和信任感,甚至有盲目的崇拜感。学生一旦确立了这样的思维定势,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对他(她)所传授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缩短彼此的距离,增加师生的接近度。教师必须利用为人榜样的角色强调了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潜移默化,挖掘自身优势,创造差异,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

  曾有人说:“学校无大事,处处有教育。教师无小节,时时界楷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优雅风度、脱俗的气质、端庄的外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谦逊宽容的态度,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乐于学习,不再觉得枯燥。反之,一个邋遢、粗心大意的老师能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修饰自己的外部形象,培养自己的内在修养。要不是给学生新鲜感,不能总是一成不变,时间长了学生也会腻烦,产生视觉疲劳。

  二、扎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能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假如处处都可能看出你的不通专业,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得不到什么。” 这是善意的忠告。有一个熟悉的故事,母蟹对小蟹说:“你不要横爬,为什么不直着走?”小蟹答道:“妈妈,请您亲自教我怎样直走,我将照着你的样子走。”可母蟹根本不会直走,于是小蟹说她笨。 是啊,教育者自己必须具备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才能去教导别人。

  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要培养全面发展而又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担负这项神圣使命的老师,自身无疑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要学有专长,具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否则,如果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基本功不扎实,在教学过程中就可能捉襟见肘,洋相百出,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教学,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 以激情感染激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激情感染着激情,一个教育者的真诚的宗教心情会在学生身上激起同样的心情”。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类似的话,“真正的教育能手是满怀激情地讲课的”。

  “喜怒哀乐愁、悲欢离合意、酸甜苦辣咸”语文课堂有着如此古富多彩的文本样式,教师应真正进入课堂情境,教师能与文本与学生的喜而喜,与文本与学生的悲而悲,在文本师生“三情相悦”的氛围中,教师与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姿势共鸣”,会更多一份默契,成为推进教学的动力。 就像弗洛伊德所说的:“没有一个凡人能不泄露热情,即使他的嘴唇保持沉默,但他的手指也会喋喋不休地泄露天机。” 老师应似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携饱满的情绪,以情传情,用激情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不断的把语文课堂推向高潮,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有爱方有激情,眼睛里有光、有韵、有神,发自内心。浓浓的情感与学生与文本撞击出的思想的火焰,才能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

  如:诵读曹操的《观沧海》应豪情满怀,让学生感受到一代风流人物的雄心壮志;讲解《安塞腰鼓》不妨用语言慷慨激昂地敲响雄浑震荡的鼓点;和学生一起在千年的唐风宋雨中,看潮起潮落,花开花谢;在斜阳余晖下,品情意绵绵;在古道长亭外,听文本优美的呼唤。在“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中沉醉于李清照国破家亡时的凄美;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洒月”中为苏轼壮志难酬而悲愤; 在“流水落花春去也”唏嘘于李煜际遇的浮浮沉沉; 在“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中陷落于杜牧的一往情深……饱含深情地在学生心中再现“我的叔叔于勒”“那张又老又穷苦,满面愁容,狼狈不堪的脸”和“一只满是皱纹的老水手的手”的形象……让学生懂得去爱,懂得去恨,懂得自己的责任,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积极、正直、健康向上的感情的种子。充满激情地拥抱生活,对人、对物、对这个世界都充满爱心。把对生活的爱恋流淌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铭刻在脑海里,滋润着他们五彩缤纷的人生。

  三、点亮美学的眼光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 语文学科本身就散发着浓郁的美的艺术魅力。可,在追求教学成绩和即成效益下的“灌、填、喂”的填鸭式教学,把语文课变成了一帧模糊而黯淡的黑白照片,陈旧而沉重。而,语文课堂必须是美的,该有对学生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该是一座看风景的平台,让学生坐在里头如沐春风。而教师是充满个性的魔术师,为学生点亮一道道的风景,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美育磁场,提升语文教学成效。

  (一)文本之美

  语文课本上的经典作品之美无处不在,承载着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润物而无声。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美;朱自清《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的风光美,苏轼《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情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结构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有语言美……把这些美充分挖掘出来,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得到享受和喜悦,本身就是一种美。因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感悟文本的美,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的人性美,在体验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生活美,在诵读中饱览作品的自然美,在品味中学习作品的语言美,在阅读中深刻感受作者的人格美。去擦亮学生“爱美”的心灵和“寻美”的眼睛。

  (二)情境之美

  挖掘出文本的美后,还要营造与文本和谐的审美氛围,真正做到润物无声,这一点,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装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导语妙用——愉悦美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宾地吸引住。” 在上课伊始迅速地捕获学生的“芳心”,精心设计导语,这样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而且还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精妙的导语如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以勃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迅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导语可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总原则是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点投入到文本学习中。我们语文课的导语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导入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让学生演一演。也可以是一段相关的视频,如教学《大雁归来》,就可以截取记录片《迁徙的鸟》的部分视频作为导入,不用过多言语,大雁划过天际的鸣声在教室里回荡时,学生的心便已吸引了过来。还有教学悬念作文时,就可以用麦当劳的广告了,那小孩子一颦一笑的表情相当具有说服力。它可以是用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结合一幅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再配以相当的音乐来营造,如教学《吆喝》时,就可以配以老北京的胡同、老北京的风味、老北京人等图片和《北京土著》、《京韵悠悠》等音乐,以下面的语言导入“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 这段导语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老北京的场景,它强烈地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审美活动的兴趣和对文章中人物的探究激情,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伴随着教材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思维的活跃得到了美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感情也得到了升华。

  2、诵读、美读——以声传情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手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运用朗读能帮助读者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并对提高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和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领略文章的情感意蕴。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文中的人、物、景、情跃出纸面,形成立体思维,从而感受作品的美。如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思乡名作,教学中,我先放朗读带,师生共同欣赏专家精彩的诵读;然后再配上音乐,学生自读;再指名朗读,辅以适当的点拨;然后要求学生能够把诗歌中的每一个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朗诵比赛。这样,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画面美和乡情美,陶醉在诗歌所创造的美的世界里。一节课,书声朗朗,此起彼伏,学生情绪高昂,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美读不仅事半功倍,更是美的熏陶!

  (三)语言之美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这种现象,教师备课仔细认真,讲课也很卖力,语言也较简洁准确,但学生就是不爱听,课堂效果与教师的努力程度不成正比。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只重视了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却忽视了它的艺术性,因而事倍功半。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说话如果没有文采,不讲艺术性,就不能打动人,因而也不能广泛、长远地流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规范性、还要讲求艺术性,幽默是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正确使用会大大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教学幽默语言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实情,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的一种含蓄精练、诙谐有趣、意味深长、富有哲理,能给人启迪的语言,它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在课堂教学中如能运用得当,便会使教学语言具有针对性、情趣性、启发性和指导性,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特级教师钱梦龙一次去外地做示范课。开始,课堂气氛严肃紧张。钱老师走上讲台后,微笑着说:“我请大家猜个谜,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财),打一人名。”此语一出,就如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中,它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活跃了课堂气氛,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学们积极思考着,一会儿,一名同学举手回答:“钱梦龙。”全班随之报以热烈的掌声。学生一下子和钱老师贴近了。学生顿时觉得这是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师,跟这样的老师学习一定是轻松愉快的乐事。

  学生都喜欢幽默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能给学生以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如果老师把风趣恰如其分地用到课堂中去,会拉近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乐观的人生观。幽默语言是高雅的、优美的,它妙趣横生,使学生如坐春风,享受语言艺术所带来的欢娱。如表达方式可以总结为:书记说疫苗(抒情、记叙、说明、议论、描写);人物描写是:外语神心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 精当幽默的语言是教师灵感的外现,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教师必须加强思想文化的修养,丰富铸炼自己的语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

  四、言爱之美

  激励是发挥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手段,课堂激励是实现“学为主体”的重要手段之一。每人都渴望别人的激励和赏识,处在花季青春的中学生更是如此,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我们应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表扬学生,给学生以关怀和信任,这是促使学生前进的巨大动力。当学生专心注意时,教师投以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发言精彩时,教师竖起大拇指。课堂上多用“你真聪明!”“你的问题提得真妙!”“我喜欢你!”“说得好!感谢你”“夸夸你,你真棒!”等语言。哪怕他们说错了,也要对他们的勇气精神予以充分的肯定。让他多得些认同,少些失落感、失败感。这样,课堂上学生不再拘谨,踊跃参与,使课堂活跃了起来。

  总之,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美的因素。让我们以“美”为境界,选择“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教学语言、显现“美”的教学内容,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美。

  五、披上“演员”的外衣

  个性丰富多彩的学生,精彩纷呈的教学内容和变化多姿的教学情景,要求语文教师要具有演员“变脸”的才华。应当随时调整自己扮演的角色,把语文课堂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时,要有“手中有书,胸中有人”的思想。因时、因地、因人、因课而制宜,不断变换自己扮演的不同角色,与学生发生“和谐共振”。 你应当把语文课堂作为学生施展才华的天地,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挑战的快乐,你应当扮演打开窗子或开启门扉的人。

  “人之交往,贵在交心”,孩子的内心是丰富多彩的,可它们只对自己信任的人敞开。有人对于师生关系,打了个形象的比喻---电路适配器。通过一定的关系配置,就能爆发出强烈的教育能量。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育场景,可以用与之适配的形象或语言,来拉近距离,提升学习成效。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不应该总板着一副大冰棍似的脸,只有滔滔不绝的大道理,而是独辟蹊径,出乎意料时伸出五指,亮出招牌,揭开谜底。教法就该象西班牙斗牛士手中的那块色彩艳丽的红布,用它随时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主动出击,用自己尖硬的犄角去碰撞灵感的火花。

  有时教师可少些师道尊严,多一点童言、童心与意趣,深入到学生中去,聊聊灰太狼,聊聊青春偶像;有时可以耍些无赖,特别是面对学生“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时候,降得比他还低,也能达到教育目的;有时可以是他们的知心姐姐,做只窝心的“垃圾筒”;有时严厉……以“爱”为前提,多样的面具、多种的教学方式,保持神秘的形象,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的成效。

  六、长出“兄长的心,厂长的手”

  高尔基说“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 真正的爱不是无原则的爱,不是溺爱,严格的要求是真爱的应有之义。

  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现在的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缺乏不是爱,而是严格要求或者规则意识,因而适应学校和社会的水平低,如果教师再不给予正确的引导,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吗?落后生缺乏的不是泛泛的爱,家长不科学的爱可能正是他们成为落后生的原因。所以得引导他们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好的老师,就如企业管理,既要有兄长的心,又要有厂长的手。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创建怎样的一种磁场?是互相的助力,还是彼此排斥。这就是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挑战。发挥个人的独特魅力,创建语文学习的磁场,激发学生学习的成效。古语有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罗曼•罗兰也曾告诫我们说:“没有一次争取是一劳永逸地完成的,争取是一种每天重复不断地行动,要一天又一天地坚持,不然就会消失。”我想,以个人魅力来打底,教学活动来促进,坚持原则为保障。在教学中启动个人魅力的磁场,来提升语文教学的成效,任重而道远。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论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下一篇: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