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新课程改革,路在何方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课程改革,路在何方?
一九九七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素质教育”口号开始风靡神州。“素质教育”改革,无论是从手段还是从目标来看,它都可视为“新课程改革”的肇始。二零零四年,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启动“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口号逐渐席卷中华。“新课程改革”,无论是从手段还是从目标来看,它都可视为一九九七年发起的“素质教育”改革的延续。
两项改革,“可以说”,迄今为止已经开展了十二年。那么,这两项旨在提高中国教育生产力的教育改革实施效果如何?
《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说:当前,中小学必修课程门类过多,选修课程过窄,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不同程度存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单纯为了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现在,教育教学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要方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没有时间和条件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劳动以丰富生活经验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新课程改革”认为:目前课程内容“难、繁、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不紧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因此,两项改革都制定了如下目标:扩大选修课程面;改变必修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忽视实践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劳动,丰富生活经验,加强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
实施改革已经十二年了。然而,选修课程门类真正增多了吗?“难、繁、偏、旧”的现状真正改变了吗?死记硬背特别是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真正地被摈弃了吗?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减轻了吗?学生真正有时间和条件接触自然和社会了吗?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真正加强了吗?恐怕还是涛声依旧吧。从小学一年级始,到高中三年级止,除掉我们所认为的“差生”外,恐怕还没有一个学生不是一天到晚地埋头于试卷和作业吧?别说接触自然和社会,学生能够真正踏实放松地看半天电视恐怕都很难做到吧?选修课程,绝大多数的学校可能都作如下处理:平时不开课,考前一个月或半个月,削减必修科课时数,集中时间对选修课搞突击辅导、背诵和训练。
今天,我们说两项改革已经胎死腹中似乎为时尚早,但若说它已经“恍若春梦了无痕”、有名而无实或是低效地推进还算是非常确切的吧?
能给中国教育带来无限生机的两项改革,为何才刚滥觞,即转式微?
首先,在于我们的考试改革措施不配套。
要想真正地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必须进行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在目前中小学阶段,为了获取知识和能力而学习的观念还很淡薄,而为了升学而学习的观念还占着主导地位。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的,学习它就是浪费时间、精力和生命。必修课程对学生的升学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学校和老师不能也不敢不在必修科目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选修课程对升学的作用无足轻重,学生、学校和老师必然对其掉以轻心,不会也不愿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这对升学没有意义的科目上。因此必须科学地制定必修科和选修科在升学时所占成绩的比重,改变学生、学校和老师在选修科上蜻蜓点水、走过场的现状。在目前的学习理念下,也只有通过考试这根指挥棒,来强迫它们重识选修科,才能防止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过早地限入能力单一、视野狭窄的局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教学内容“繁、难、偏、旧”,其根源也在于考试内容的“繁、难、偏、旧”。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命题时,必须在科学地把握学科的意义、作用、特点和学习目标基础上,科学地制定考试内容的难易标准,防止“过犹不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中解脱出来,有时间接触自然、社会和科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用好考试这根指挥棒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
其次,在于应试教育即升学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在于社会对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内含和意义认识不清,对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知所措。
喊了多少年的素质教育,我估计,中小学界可能还普遍不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少学点书本知识,多上点体育音乐美术课,多参加点社会劳动和活动?而这些,在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看来,纯粹是不务正业,良费时间、精力和生命。素质教育难道不是解题教育?不会解题,就不能升学,不能升学的教育,在他们看来就是扯淡教育。
人类创造课程的本质在于总结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并以此经验指导人类发展和创新。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汲取前人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思想,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而这也正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所在,它与以机械重复为主要手段甚或是目的的解题教育思想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让学生懂得学习的真正意义,摈弃通过机械重复训练获取能熟练解题这个“伪能力”的思想(新的读书无用论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学生获取的是伪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懂得和学会科学地求“真知”,这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得以推行的思想基础。
再次,在于以分数和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以“分数和升学率论英雄”严重地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使教师在改革和创新面前畏首畏尾。在当前,分数和升学率依然是教师赖以升存的最主要保障。没有了分数和升学率,谋生都会成问题。而在提升分数和升学率方面,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方法同应试教育惯用的方法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劣势。在找不到更科学的提高分数的办法的情况下,教师只能把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作为强有力武器,让学生埋在题海中,让学生在人生的黄金期获取熟练解题能力这个最大的“收益”。教师如何敢冒着承受失去饭碗的危险来推行这个关乎人类的发展和未来的重大试验呢?
但是,教师是教育改革最核心的力量,没有教师的执行、总结、创新,所有的教育改革都只会停留在口号上。
改变评价标准,把教师从分数和升学率中解放出来,这是两项改革得以实现的人力保障。
评价标准的制定既有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基层教育主管部门的问题、校长的问题,也有家长和社会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把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自己的政绩,获得表扬和升迁;家长以它求得孩子的“前途和未来”。社会呢,还无法办出那么多高水平的大学,让低分和高分的学生都能享受高水平的高等教育。
如何改变这个标准?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中国教育的痼疾。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十二年,该是作总结和反思的时候了,否则,它只能有两个前途,一是胎死腹中,一是低效地进行。“天地转,光阴迫,多少事,从来急,只争朝夕”。在急需教育高效地创造生产率的今天,这两种前途哪一个可以为我们所接受呢?
(作者  王彦  单位:江苏睢宁高级中学北校  电话:13776769833  电子邮箱hongze833@163.com)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说文解字》“艸”部的风俗文化阐释    下一篇: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