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如何提高中等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课题研究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12-0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丰富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造就品格。教学生掌握阅读的方式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为此,在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精神指引下,我校积极开展“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课题研究。

  关键词: 中等学生 阅读 方法 表达写作 语文素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有人统计,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种信息约有85%以上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图书文献。可见,阅读在现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更是获取信息的最基本途径和最简便方法。只把阅读当成一种任务,致使阅读能力偏低,从而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应首先进行阅读教学。

  阅读是人类一个不可或缺的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资源。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更应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给他们更多鼓励,并注意方法的指导,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各个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为此,在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精神指引下,我校积极开展“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课题研究,现将在这方面的做法做以简单汇报。

  一、研究背景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丰富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造就品格。教学生掌握阅读的方式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

  审视阅读教学,不难发现存在这样的倾向:偏重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忽视对文本中言语现象的关注以及对思维训练的培养。由此带来的教学内容泛化和教学活动外化使得教学层次低下,师生常常浅浅地走进文本,理解内容后又浅浅地走出文本,课堂实际效果甚微。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改革语文阅读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必要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联。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

  三、研究目标

  介于优等生和后进生中间的“中等生”,他们有良好的智力基础和相对扎实的知识基础,却往往成为被忽视的群体。可是“中等生”却占据班级的一大部分,而且最具可塑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关心和赏识这些学生。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吕叔湘先生也有一个很精辟的观点:学语文,三分课内,七分课外。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我们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设置如下:

  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浓郁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经典诵读的兴趣,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优秀的经典文章或诗词,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积累一定的文学底蕴。

  2.通过诵读经典的诗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展阅读量,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性情,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效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3.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和概括分析方面的教育。如何借助经典诗文中的名句、名篇的研究,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

  4.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理想的文学气息浓郁的学生成长环境。

  5.研究如何把学习中华文化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6.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的教学策略。

  7.将教师们的阅读经典的教案编辑成册,融合研究过程中收集的经典篇目,完善经典诵读的校本教材。

  四、研究内容

  根据制定的研究目标,确立如下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对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兴趣的研究。

  2.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经典文化诵读教学方法的研究。

  3.研究如何把传统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4.研究校本课程及教材的开发和完善。

  5.构建“大语文观”,积极拓展阅读视野,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走进“世界文学名著”,与世界文学画廊中的“名角”牵手。

  五、课题组人员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1: 市中心教研员,安阳市第三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课题组成员2: 中学一级教师,骨干教师

  课题组成员3: 中学一级教师,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

  课题组成员4: 中学一级教师,骨干教师

  课题组成员5: 中学一级教师,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

  我们对课题的研究从教学实践出发,着眼于教学一线,扎根于教学一线,让更多的学生从本课题中受益。

  六、研究原则

  研究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实践、因材施教,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实践性原则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因材施教原则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处理好多数与少数、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尊重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尽其所能,进行个性化阅读。

  七、具体方法:

  1.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2.观察法:观察学生在校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语文阅读学习现状。

  3.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本校学生语文阅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八、研究过程

  首先进行好四个落实:

  1.时间落实。以课堂阅读教学为主阵地,要求对学生统一指导的时间和自由阅读的时间都要落到实处。把阅读课纳入教学计划,(1)每周雷打不动的阅读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阅读指导;(2)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为读书读报汇报时间,同学们听后说说主要内容及自己的感受。(3)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减少一些书面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外书。

  2.活动落实。开放学校图书馆,保证学生能借阅图书;在班级中成立图书角,同时可以各班级之间调换借阅,使图书角灵活增容 ;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同时向家长宣传读书的益处,鼓励家长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营造家庭良好的阅读氛围。

  3.指导落实。除经典古诗文外,教师还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其它课外读物,也可以由教师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在上好阅读指导课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搞好每周一诗、读书记载和自办报刊。

  4.检查落实。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具体做法: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阅读的目的和意义。

  日常的阅读教学中,适当渗透阅读兴趣的培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常用的创设情景、直观教学、演示法、故事引导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时纠正一些学生的错误思想,让学生自主地加入阅读行列。

  2.指导学生在课堂中学习阅读方法。

  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中年级可以朗读,进行默读,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这些文段或信息要求既是学生想知道的社会内容、热点问题,又是文字优美的,在语文活动课或适合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从而满足学生阅读欲望,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报刊书籍的积极性,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

  具体阅读方法我们是这样进行的:

  课内:

  (1)问题法

  读书时带着自己渴望解答的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达到基本上读懂课文的目的。如在教学《不愿长大的小姑娘》这篇文章时,在上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引出疑问,如①小姑娘为什么不愿长大?②小姑娘怎样长大?③结果怎样?等等,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使学生不盲目、有目的地读。这样一来,学生都知道必须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2)移位法。

  课外同步阅读既是教学的一种补充,也是向纵深阅读练习的一个过程。教师在选择课外读物给学生阅读时,应该根据所教文章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移位中获得知识,这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

  (3)勾画、摘录法

  中国有句古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画出本课生字词,并注上音;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以及自己喜爱的词句;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号。通过阅读,在课本上留下自己钻过、爬过的痕迹。当然,阅读时也要对必要的词句等作适当的摘录,如丽词佳句、难词难句、文章主旨等,逐步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做读书笔记正所谓是:养兵千日,必有一用。如果大家掌握并运用了这种阅读方法,长此以往,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默读法

  默读是语文学习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新大纲中规定从小学二年级起开始默读。默读跟朗读不一样,朗读讲究三到,即眼到、嘴到、心到;默读只讲究两到,即眼到、心到,默读时只能用眼睛看,不能用手指着字一个一个读,更不能读出声来。要求较高的默读,要做到边看边思考,而且要有比较快的速度。边看边思考,就是要把每句话、每段话的意思看懂,读完一段就想一想,这一段大意是什么,最后把大意连起来,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如阅读课外中长篇小说,一般采用眼看心到的默读法,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做到以上几点,长期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必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

  语文阅读的积累有多种方法,如:记、摘、剪等

  记,也就是背诵。阅读不仅仅包括读,还包括背诵,而且背诵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要给学生规定一定的背诵篇目,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我们在教学中围绕着“学生必读书目”指导学生背诵,效果不错。

  摘,就是摘抄。在阅读过程中看到动人的章节,就把它摘抄下来,一来以备今后不时之需,二来能训练书写速度,我们要求学生每人具备一本“摘抄本”,学生做的都很认真,内容精彩。

  剪,是剪辑,一些废旧的报刊和书籍,上面有某些好的内容,便可剪下来。这样做,省时省力,但要破坏资料,所以不宜过分提倡。

  课外:

  1.结合语文课本开展拓展阅读。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要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拓展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2.教会学生选择课外阅读读物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书刊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求快,阅读时囫囵吞枣;求厚,不切实际地读厚书,缺乏辨别能力,出现不少学生偏爱的现象,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毒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经常性地推荐有益的读物,还要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和信息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教师也应指导学生把课外读物分为当读、当看、熟读几类,有选择进行阅读:第一是与课内教学密切相关配合的书,教材有选文的原著。课文作者或课文人物的传记作品是当读之书。第二是经典作品,名家短篇佳作、童话寓言、科普读物是当看之书。第三是属于字典、辞典的书,这是读书工具,要让学生熟悉它们,并善于运用。中年级以教师为主选择读物,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成套读物。

  3.上网阅读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应让学生明白要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信息,我们的课外阅读也不能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角里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还可以学会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阅读。上网阅读是最方便直接获取知识的最佳渠道。

  九、预期研究成果

  1.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各位老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学习惯得到改正,逐步养成阅读的兴趣。如:坚持每天读课外书,并能把好词好句都记下来,积累起来,既拓展了视野,吸收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又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激发学习的热情;在课外活动中阅读成为必不可少的活动,很多孩子都能自觉地捧着书读;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记好听课笔记,切实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和读书的质量;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能有表情地把感兴趣的课文诵读出来;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思维活跃,不人云亦云,不偏激武断,实事求是,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个人看法,并尽可能做到自圆其说……

  2.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明显进步。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书籍给了他们安静的心情,给了他们认真的行为。

  3.学生素质方面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师只有不断思考、学习、尝试、实践、总结,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注重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总之,语文阅读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