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语文计划总结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

所属栏目: 语文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22-05-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培养学生课文阅读兴趣的方法

  阅读过程是脑力劳动过程,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感兴趣,会自觉自主地去阅读,并且乐在其中,阅读能力会随着学生大量的阅读逐渐提高;如果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一想到阅读就犯愁,那么阅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在阅读时如果不明白为什么要读,阅读有什么意义,往往容易散漫地大致读一下,走马观花,并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阅读体系,没有规则。这样漫无目的的阅读,容易造成学生阅读兴趣的逐渐缺失,让阅读变成一件无聊的事,很难体会阅读带来的好处。在阅读前,老师要适当地引导一下学生,让学生明白要读什么样的书,他们所要读的书籍有什么样的价值,再适当地给学生的阅读指出一个方向,给学生展示文章中精彩的部分,吸引学生继续阅读。当学生读得多了,体会加深了,慢慢把阅读当作一种自觉有目的的行为时,阅读的兴趣也就产生了。

  (二)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书籍阅读

  不同的书籍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读,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读物是很重要的。如果学生读的书籍不适合自身,太难懂或者太简单,都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利。太难懂的书籍,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也看不进去;对于学生来说太过简单的书籍,可能读了一整本书,并没有什么新收获,从而缺乏对阅读的兴趣。正是因为这样,老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段的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收获,慢慢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形成阅读兴趣。

  (三)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阅读方法

  学生阅读如果没有方法,就不容易有所收获,一味地去读,不讲方法,反而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负担,生出厌学情绪。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知道怎样去读,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事半功倍。例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生阅读要详略得当,有的地方精读,有的地方略读,或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第一遍略读,第二遍精读,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合理用功,这样阅读的效率上去了,也让学生更能抓住阅读重点,增加阅读兴趣。

  二、学生养成“读”课文能力的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读”是非常重要的,课文阅读的方式主要有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让学生掌握这些课文阅读方式,形成“读”课文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读课文的能力强,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更顺畅地阅读。

  (一)培养学生朗读与默读能力的方法

  1.读准生字词的字音

  在阅读文章时,首先,学生要通读全文,不认识、不会读的字要标记出来,然后查字典,标出生字词的字音,以便更好地朗读课文。其次,老师要教学生、记住字音的方法,让学生更方便记忆字音。例如,给字分组,“誓”“释”“弑”“逝”这组字,都发相同的音,只要记住一组中的一个字的字音,其他字的字音自然就记住了。读准生字的字音,对于课文的朗读来说很重要,朗读只有在字音读的准的情况下,才可以发挥矫正字音的作用,否则就越读越错了,这一点不注意,就给朗读起了反效果。朗读是默读的基础,朗读如果不准确,默读也会不准确。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

  在读课文时,要注意理解文意。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只出声,不走心”。而默读时,老师一般不容易知道学生到底有没有用心去读,有没有理解文意。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老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前,提出几个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让学生边阅读课文边思考,这样学生就更容易走心了。

  (二)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方法

  在读课文时,首先,老师要提前告诉学生,读过这篇文章后,他们要达到什么目标,需要注意哪些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阅读。其次,在阅读课文时,老师应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相关资料,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再次,老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步骤,帮助学生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内部联系、把握文章旨意等,让学生的阅读更有层次,更为清晰。最后,老师要介绍给学生读书的小方法、小技巧,比如阅读时记笔记,将疑难的内容及时勾画出来等,让学生精读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2.培养学生略读能力的方法

  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精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略读。因此,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精读能力。其次,在精读熟练的基础上,老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做略读训练,比如,在读完一篇课文后,老师要求学生快速找到文章的中心句;老师提出某一问题,要求学生在很多材料中找出相应答案等。再次,老师要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这一阶段略读的材料,正确的引导学生略读。最后,教给学生略读课文的方法,介绍给学生一些常见的略读方法,如一要看序文和章节目录,让学生先了解文章的性质、大体内容和主旨。二要浏览全文,掌握文章大意。三要学会积累,对文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课文标题与主题的解读方法

  (一)课文标题的解读方法

  课文的标题是作者深思熟虑的产物,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一篇文章的文眼。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一篇文章的标题,就可以分析出很多内容。课文标题的解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课文标题中的关键词入手

  课文标题中的关键词,它提示着重要的课文内容,老师要帮助学生找出课文标题中的关键词,这样课文内容也就更容易把握。例如,在《白杨礼赞》这篇课文中,关键词是“白杨”和“礼赞”,当学生标出关键词后,抓住这两个关键词进行解读,不难发现,这篇课文讲的是礼赞,是对谁的礼赞?标题中已经给出,是作者对白杨的礼赞,那么为什么礼赞白杨?文章中仅仅是礼赞白杨吗?学生在一系列的疑问下,带着思考阅读全文,无疑对整篇课文的解读都有着促进作用。

  2.从课文标题中的连接词入手

  有些课文要写的内容不只是一个方面,这时候课文标题中很可能会出现连接词。老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课文标题中的连接词,并说明连接词的作用。例如,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学问和智慧》这篇课文中,学生找出连接词“和”,“和”字连接学问、智慧,学生不难想到,这篇文章中课文不但要写诚实,还要写智慧,可能还会写到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关系,这就为进一步解读课文做了铺垫。

  (二)课文主题的解读方法

  文章的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之所在,课文主题的解读是至关重要的,好的主题解读,可以对课文的理解上一个层次,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仅停留在表面上,更是深入到文章的灵魂深处。课文主题的解读,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由浅入深,解读课文主题

  对主题的解读,不是一瞬间就能完成的,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的词句,分析段落大意,概括、梳理慢慢地得出结论。读懂文章的内容仅仅只是个开始,要想得出课文的主题还需深入地体会课文中的内容,理解字面下的隐含意义。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读懂课文中每段的含义,逐渐形成一个课文结构的整体框架,再深入思考,寻找课文主题。主题的解读也是离不开文章字句的解读的,从细微的词句入手,找到和主题相关的词句,也能够顺利解读主题。例如,《小巷深处》这篇课文中,深深地赞美了伟大的母爱。其深刻的主题,体现在课文的字句中,朴实的语句承载着深刻的主题。例如,母亲为了“我”的虚荣心,来看我却不敢见我,偷偷躲在偏僻巷子里,这些描写无不让人潸然泪下,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从这些生动细微的部分入手,更容易抓住课文主题。

  2.由此及彼,解读课文主题

  在读一篇文章时,总是会由文章中的故事联想到自身,或者联想到其他人,这和文章的主题不无关系。文章的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是一种在文章之上的升华,它能够指向读者的内心,让读者产生共鸣。老师要指导学生在课文内容中找到主题,从课文主题中发现能够由此及彼,引申出会使大家产生共鸣的内容。学习过《小巷深处》,很多同学应该都深有感触,课文中歌颂的母爱是千千万万个孩子都曾感受到的,可能母爱的形式不同,但情感都是相同的,都是无私而伟大的。课文中的“我”,虽然一时虚荣,但心里实际上是爱母亲的,也是被这份爱深深感动的孩子,可能很多的孩子都会因为不同的心理,一叶障目,做错事,也得到了无私母爱的谅解,最终悔过自新,得到良心上的解脱,这不仅是课文中的故事,更是千千万万人的故事。老师可以让学生举自身或者周围人的关于母爱伟大的例子,列举一些其他关于母爱的课文,对文章的主题加深体会。

  四、课文的解析方法

  (一)数字分析法

  这种解析课文的方法,在课文解析中经常会用到,这种方法往往适用于篇幅较长、相对来说要复杂一些的课文,通过数字整理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一些重要信息,更清楚地了解。比如,在《变色龙》这篇课文中,分别在文中的七段、十段、十二段,三次点明了法律;在一段、十段、二十段、二十九段,四次提到军大衣等。运用这种方法解析课文时,很多复杂繁琐的内容,瞬间就理出了头绪,很多重要信息都变得清晰明朗。

  (二)矛盾分析法

  被选为课文的文章,一般都非常经典,很多课文中的人物也有着复杂矛盾的性格,正是这些体现在人物身上的矛盾性格,才使得人物更丰满,更具有艺术性,也更能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老师在指导学生解析课文中的矛盾人物时,不妨就使用矛盾分析法。例如,孔乙己这个人物,身上充满了矛盾,孔乙己站着喝酒穿长衫;被人讥讽却又渴望交流;偷盗却从不拖欠酒钱等等,在孔乙己身上有着一系列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背后又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这一系列的矛盾分析入手,引出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课文中不仅有许多的矛盾人物,更是有许多的矛盾心理,例如,在课文《囚绿记》中,作者的“囚绿”和“释绿”就是一对矛盾,“囚绿”是因为作者喜欢绿,绿可以帮助作者消除孤独与陌生,更是因为作者的私心。而“释绿”是因为作者被绿的趋向光明,不屈不挠的精神给感动了,而作者这时也要离开。绿给作者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引起了作者的私心,因此囚绿,后来作者又被绿的精神撼动,从而释绿。这一过程看似矛盾,实则又是源于作者对绿的爱,对绿的爱从最初的由自私,后又由于为心灵的撼动,升华为无私。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唯有细节能动人》教学反思    下一篇:一年级诗词大赛活动方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