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教学案例透视的理论走向及其实践探索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23-02-2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题记: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案例透视是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程改革使案例研究风靡全国……理念陈旧,内容匮乏,方式灌输,手段落后,教学案例透视存在种种误区……新观念,新理论,新背景,新文化,案例透视呈现新走向……

  摘要:教学案例透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校本培训的重要方式。在信息化,学习型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当前教学案例透视存在种种不足,根据建构主义和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我们提出教学案例透视的新走向,即透视目标实践化、透视内容综合化、透视方式创新化、透视手段信息化、透视过程探究化、透视结果多元化、透视研究专业化、透视行动校本化等。

  关键词:案例透视;理论走向;实践探索。

  A、今日视点

  教学案例,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发生的一个包含有疑难情境和某些决策行为的真实描述。它通过一段引入入胜的生动故事,向大家提供具体的背景、人物、场合、事件与后果,引发人们反思。

  教学案例透视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对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他人事例(即教学案例)进行解读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分享自我或他人成长的经验和规律,积极反思素材,并提炼出有效的教学行为及其理论依据的过程。

  教学案例透视是校本行动研究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靠实践性知识保障,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实践智慧是缄默的,隐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更多地与个体的思想和行动过程保持着一种共性关系;它又是情境性和个性化的,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只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而教学案例透视,正是向实践学习,向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学习,以求得理论的检验与深化,从而更好地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更为有效地学习理论和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至于教学案倒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广大教师都已经很清楚了,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下面我们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以目前教学案例透视的实践状况为出发点,以一些相关理论为支撑,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寻求教学案例透视的新走向。

  目前,在基层实践中,我们看到以资料代透视、以设计代透视、以讲座代透视、以评比代透视、以评比代透视、以教学代透视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做法暴露了不少问题:1、从案例透视途径来看,许多学校过于依托某些专家的外来力量,试图通过这种大规模的灌输式讲授,来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而忽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2、从案例的内容上来看,教师所接触的大都是—一些风靡全国、大家都已耳熟能详的案例。从而脱离了本地本校的一些具体情况,没有把案例透视研究校本化。3、案例透视方式单一,主要以模仿为主。同时教师自己进行的案例透视,往往透视水平不高,容易流于形式,缺少专业引领。4、案例透视过程合作性、探究性不够。整个过程为教师单打独斗,缺少合作交流。同时透视结果单一,难以实现多元化。5、案例透视目标指向不明。教师们为了搞案例而搞案例,忽视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指导思想。6、透视的案例面过窄,综合程度不够,低年级的教师接触不到中高年级的教学案例,小学教师接触不到初中的教学案例,语文教师接触不到数学的教学案例……无形之中,将完整的教学割裂开来。此外还存在信息技术没有得到一定运用等问题。

  B、经典回眸

  当今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方式构建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使不同的人看到事物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①

  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是方式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将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将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以及“校校通”工程提出,让全体教师接受信息化浪潮的洗礼,实现教育技术的创新、教师教育的创新,是新世纪新时代的需要,是教师素质提高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②

  利伯曼(Liebcrman.A)指出:“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教师对实践的持续探究本身,把教师看作是一个成人学习者。”“教师专业发展”还把教师看作一个“反思实践者”,一个具有缄默性知识基础的人,能够对自己的价值和与他人的协调实践关系不断进行反思和冉评价的人。③

  刘兼指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一是教师个人的实践和反思;二是同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三是专业引领。④

  C、明日展望

  根据对目前实践现状的分析,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我们对教学案例透视的新走向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走向1:透视目标实践化

  【现场追踪】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笔者教两班数学,有一次,我先在一个班,用这样的设计教学“长方体的认识”。首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摸一摸,从而引出了“面”;再让学生摸一摸两个面相交的地方,于是引出了“棱”;最后让大家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这样就引出了“顶点”。接下来,就出示提纲,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提纲是:A、长方体有几个面?它的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 B、长方体有几条棱?根据棱的长度可以分成几组?有什么特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下班回家,我正好研读了叶澜教授的《重建课堂教学的价值观》一文,并审视了当天的那节课。这节课我重视让学生从感性材料中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又重视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课堂井然有序。然而,我感到是在“牵”而不是“导”,千方百计让学生沿着事先设计好的思路去走,也就是画一个方框让学生在给定的范围去思考问题。从课堂结构来看,很严谨,一环扣一环。学生解决问题也很顺利,而相比之下我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却很少,学生仍然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思维受到限制,其结果是学生有一定的理解水平,但主体参与意识和创新的积极性却被扼杀了。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我便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观的高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经历一个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后来我对这部分内容作了新的处理。

  {探索面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备的材料(尺子、绳子、剪刀、小棒等),分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索长方体面的特点。

  生:…

  师:下面请思考,你们小组怎样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

  组l:通过尺子或小棒度量长和宽,算出相对的面的面积。

  组2: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较。

  组3:描下一个长方体的面,再用它相对的面去比较。

  {探索棱和顶点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按要求制作长方体模型,探索长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点

  1、制作要求:

  a.每组制作一个长方体。

  h.制作前先小组讨论,选好领料单。

  c.按领料单领取材料。

  d.制作完成后,讨论长方体的棱和顶点有什么特点。

  2、讨论内容:

  根据提供的材料,想制作一个什么样的长方体?需要领哪些材料?

  3、领料单 模型 顶点

  (小圆球) 棱(小棒) A B C D 长方体 ( )个 ( )条 ( )条 ( )条 ( )条 {组长领取材料时,其余同学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然后完成制作}

  师:下面请各小组展示作品。

  生:……

  师:下面请各小组讨论长方体棱和顶点的特征。

  【一线思考】

  搞教学案例透视的目的是为了不断丰富教师实践性知识,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则在于为了教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实践活动。因此,组织教学案例透视应该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着去”的思想,这一过程应该伴随着教学工作,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地学习和进步。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为了实现教学案例透视目标的实践化,我们作了一些尝试。1、活生生的素材从实践中来。案例素材,可以从教学实践的成功和失误中去捕捉,从学生学习的成功和失误中去捕捉:从讲课过程中去捕捉,从课后师生交流中去捕捉;从听课评课中去捕捉。这样的素材才是有价值的,但要做好这一点,教师要做有心人,时时要查找,事事要关注,教学中的精彩之处,应随时采集,记于案中。2。质的研究紧扣实践。对选取素材,要精心分析反思。针对不同的对象,可采用课堂观察研究、录像分析研究,与同行、学生进行深度交流等质的研究方法。研究时,要联系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想一想,这种教学行为暗合了那些理论,违背了那些理论。研究时,视角要新,挖掘要深。

  3、案例透视结果服务于实践。教师对教学案例中的得与失作丁剖析之后,要做的事就是长善救失、扬长补短,服务于实践。

  上述过程,应按照“理论一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形式不断生成。

  操作流程如下图:

  实施过程  教学层面

  理念    教学问题  讨论问题

  教学分析  聚类分析

  走向2:透视内容综合化

  【现场追踪】

  “触类旁通”

  多功能教室里,小学部各学科教师正在参加一次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观摩。本次活动展示的课例,是幼儿园珠心算教学中的《复习20以内加减珠算》,教师采用情境化教学策略,设计了活动化的教学环节。老师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学生逛“珠算城”。先到智力宫,进行拨珠练习;再游数字宫,开展写数布数训练:三进游戏宫,做手指操,进行看算练习,一种训练拼算的放鞭炮游戏特别有趣,完成一道练习都会赢得一片快乐的祝福。在小朋友依依不舍离开珠算城时还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游戏作业。幼儿园小朋友天真快乐的表现和课堂上生动活泼的活动场景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带给大家诸多思考:课堂上孩子为什么这样快乐?这样的课,孩子可以学到什么?小学语文、数学课能否这样设计?设计的支撑理念是什么?老师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讨论。

  【一线思考】古语云:触类旁通。何渭“类”?即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过去我们的理解有点片面,认为只有本学科、甚至本阶段的才是“类”,所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走进死胡同。新课程提出的综合化理念,使我们的视野顿时开阔起来。生活本来就是综合的,这就决定我们教学的案例也应是综合的,教学案例透视必然反映综合化特征。比如《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贾斯珀系列》作为当今美国最新的数学教学案例,该书通过历险故事为问题的解决、质疑、交流以及与其他领域如科学、社会学、文学与历史等的互动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当教育者把贾斯珀系列作为一种课程与教学的设计模式和方法来透视时,发现它又完全不应局限于数学学科内,内蕴于其中的思想精髓理应迁移至各学科的设计与实施活动中去。各科教师都能在读完该书后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

  从我们实践的情况看,幼儿园的教学案例带给小学教师的启示很多,一位语文教师说:“我想以此宋改革词语教学,比如设计‘生字提个醒’、‘词语碰碰车’等栏目,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许多数学教师对以往课堂教学环节程式化提出质疑,认为固定不变的模式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效率。我们在实践中欣喜地看到了老师们很多改变。

  案例透视内容的综合化可以体现为:l、跨学科综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有其特殊性,但贯穿于其中的教学理念及思维方式又是能够兼容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学科教师可以相互间开展透视行动,以利于相互启迪。2、跨阶段综合。教学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但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小学高、中、低年级教师不仅可以相互开展案例透视,葚至可以对中学或者大学的案例展开研究,从而学会发展的整体的思维方式。3、跨行业综合。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首先发端于司法、经济等行业,现在我们将其借用到教育教学当中来,这本身就表现出综合化的思路。事实上,广泛的社会科学案例能激发人们对教学的思考,比如由保险行业的培训方式及文化建设,我们一定会想到校本培训和校园文化建设,并能产生一种改革的冲动。

  走向3:透视方式创新化

  【现场追踪】

  葫芦?瓢?

  有所学校,几个青年教师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一堂作文精品课,对其中有一个细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老师给学生习作打了100、120、500甚至1,000的高分,当时的课堂热情高涨,精彩纷呈。

  回学校以后,这几位教师以为学到了大师的绝招,便相继效法,用于平日的习作教学当中,前几节课,平时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得到了羡慕已久的高分,优等生则冠以从未敢想的几千分,学生的习作热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两个月以后,竟是另外一番景象:一是自觉积累、认真构思、反复修改的学生少了;二是学生间互相攀比分数,以高分逞能,以高分讥笑低分的现象屡有发生;三是学生们忧心忡忡,不知教师把高分抬到什么程度为止。

  【一线思考】上述教师在学习名师成功的案例时为什么会失败呢?其实,主要问题是出在其透视教学案例的方式上。他们的方式是简单的依葫芦画瓢,其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他们没有考察名师这节课成功的背景,没有去研究这节课的实质,更没有去分析教学大师的个人特质。

  真正应该做的是,在学习名师特质的同时,要把握一些代表教学走向的共性的东西,分析名师这一节课的背景;有学生方面的(如地域、文化、知识结构的)特性,有教师方面的特质(如个人的实践智慧和学科素养);然后再把这些整合到我们自己的个人知识结构中,同时根据自身的特质,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这种透视教学案例的方式可称为发展性教学案例透视。

  这时,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因为透视案例的理念比较落后,于是导致了透视行为方式的滞后。因此,我们透视教学案例时,千万不能一味模仿,要走透视方式创新化、多样化之路。l、从多元智能理论看,透视方式的创新包括:听案例、读案例、写案例、谈案例、演案例、实践案例等。比如不久前,《中国教育报》报道了让教师扮演学生来进行案例培训的方式,受到广大教师的热烈欢迎。这实际上就是参与式案例透视方式。2、从透视案例类型看,透视方式创新可以通过发展性透视、矫正性透视、反思性透视和创新性透视等方式来实现。总之,创新无止境,方式无止境。

  走向4:透视过程探究化

  【现场追踪】

  “作文课要不要单独设置?”

  本学期,我们学校在组织教师开展期中评价工作时,突出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有位教师作出了如下探索:

  找问题:作文课费时费力,效率低下。

  找案例:根据问题,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调查,让孩子谈谈“你希望作文课是什么样子的?”

  生1:每次都先开展一项活动,然后再来写,这样才有话可说。

  生2:我希望自己的每一篇作文都能在作文课上拿出来读,让大家提意见,那样才开心。

  生3:我希望老师不要逼我们写多少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生4:科技节还没到,要我们写自己的发明是无米之炊。

  生5:春游的时候已经写过春天了,本学期的课本又老调重弹,没意思!

  我觉得应该是过年时说过年、非典时期谈非典,那样才会有感而发。

  找原因:1、虽然现行教材按照学生的经验背景设计,但是小学语文习作训练的固定化课时设计淡化了学生的即时体验,使“经验”失去了的“保鲜度”,使写作的“激情周期”被延误。2、写作教学普遍忽视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和激励,调查显示主要原因是观念上不重视和教学时间不够用。老师们说:每周两节作文课,写都写不好,哪有时间来评讲?

  找根据:写作是一门经验型课程,重在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思维的激励,古人云“情动而辞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等,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写作必须符合儿童生活的逻辑。

  找策略:1、不再设置“作文课”。2、将习作训练放进平时的现实生活和阅读生活中。3、可以设置“作文体验课”,专门用来评价、促进和激励学生,如交流式、发表式、项目式、活动式、激励式、竞赛式等等。4、组织丰富多彩的写作社团活动。

  【一线思考】有人说,探究学习是所有学习方式的核心,从问题出发,强调主体的参与和体验,自己收集和处理信息,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新特点,也是教师学习的重要方式。美国著名的教师专业发展改革者莱伯曼说,“人们期望学生能用自身的经验与他人合作,进行创造,解决真实问题。但当教师自己成为学生时,却不采用这种做法。”这是值得反思的。

  在期中教学工作评价的实践中,学校首先让教师从教育、教学、学习、服务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地反思,重点研究两个问题:我有一些什么好的做法?我的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对自己的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概括,还要列出具有相关价值的案例资料。第二步,由学校评价组成员和教师本人一起结合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结合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经验和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第三步,由学校评价组成员对经验和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寻找典型案例,并与教师一起充实相关案例。分别组织小组和大组交流,通过教师的案例描述、资料展示等方式开展透视研究,使教师思想上产生深切体验,行动上明确操作步骤,使教师心中有感动、思维有碰撞:实践见行动。除了上述的作文教学案例之外,还产生了“让数学走进儿童生活”、“班队文化建设的思考”、“让你;爱读书”等优秀教学案例,这些案例的透视与交流,对教师产生很大的激励,也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教师个体发展的角度,案例透视的探究过程包括:l、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根据问题做出猜测,根据问题设计研究过程。3、收集实践案例。4、分析和处理案例。5、表达、交流案例。6、进一步修正与完善对案例的解释,提升教学理念。其组织要求有:l、进行科学引导。教育科研活动要搞专题研究,鼓励教师把案例做深做实。2、强化问题和过程意识。在实践中找感觉,逐步培养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性,应该树立在实践过程中积累智慧的思想。3、掌握探究方法。学会通过阅读文献、调查访问、行动探索等方法研究案例。4、重视成果总结。成果的总结能够对教师产生激励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走向5:透视手段信息化

  【现场追踪】

  到网上去讨论

  《扬子晚报》前不久刊登退役军人徐向洋进行“择差教育”的案例故事,让读者通过网络展开讨论,还在“西祠胡同”开辟专栏让读者发表意见。“择差教育”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大家竞相选择好生源的时候,徐向洋的选择让入耳目一新,产生了很多思考,育许多人在讨论区留言:“让生命与生命对话,生命与生命自自然然地对话,差生将不差!”“缺陷是福:还学生以“人”的面目,不要对其要求太高。”“多年的教师生涯,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许多当年的所谓“差生”,走上社会后都出息了,简直和在校时判若两人,对老师有种发自内心的尊敬,大概是当初对他们特别“关心”的缘故吧。”……这不仅引起我对差异教学问题的思考,还想到广大教师在开展案例透视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的手段和方法。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学校的网页上添加一个讨论区,让教师通过网络这种快捷的手段来学习呢?我们采用Dreamweaver、ASP技术、数据库等完成双向交互,在交互中,教师可以用不同身份登录,并拥有不同的权限,对交互的内容进行阐述、浏览、评价和控制,并引进竞争机制,调动教师参与网上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改变了案例透视的行为模式,虽然尚处于探索,但可以预见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线思考】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教师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教学案例透视手段的信息化会给人们带来很多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1、有利于教学案例的开发。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许多学校和教师以及研究团体正在试图建设各级各类教学的案例资源库,我侗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搜集二些适用的案例供教师研究,也可以将自己实践中的案例发布在网上供大家讨论。2、有利于透视成果的交流。教学案例的网络透视正出现一派异彩纷呈的景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角度透视可以活跃教师的思维,使其对问题产生深入、全面的理解。教学的实践智慧会在此过程中逐步提升。3、有利于建设校本资源。我们计划每周在网上发布一篇案例,组织教师进行透视研究,发表独自的见解。也许在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就可以开发出适应学校实际的教师“校本培训课程”。4、有利于对教师开展评价和激励。信息化的呈现方式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学校也能够及时而有效地对教师的透视行为进行评价,同时还可以让每一个读者对言论发表意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学习和创造热情。深入而独到的见解来自于阅读、思考和实践,探究手段的信息化,将对教师的透视行为产生促动作用,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调动主体的创造和实践精神。6、有利于提高教师现代信息素养。网络学习将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他们将产生一种需要、一种渴望,掌握信息技术会给他们的工作带来很多改变,他们还会用形成的信息素养影响学生。7、有利于节约教师专业发展成本。省去了很多印刷费用,也节约了许多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必须装备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关硬件设施。面向新世纪,这些费用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省的。

  走向6:透视结果多元化

  【现场追踪】

  横看成岭侧成峰

  我们曾经交流过这样一个案例,在第五届全国汁划单列市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上,一等奖第一名王学其的观摩课“方程的意义”一个片断。

  师:前面我们通过观察与思考,得到了一些数学式子,如果把这些式子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分类,小组讨论:这些式子可以按照怎样的标准来分呢?学生合作讨论标准并尝试分类。

  50×2=10070<9070+X=90

  70+X=90350-Y=1003X=186

  师: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组l:(1)看是否还有未知数。

  70+X=9070+X<9070+X>90

  组2:(2)看是不是等式。

  50×2=10070+X=90350—Y=1003X=186186÷X=3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

  师:给这些式子分类,可以选定不同的标准,所以有不同的结果。第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六个式子都是什么式子?第二种分法得到的五个式子又都是什么式子?如果我们继续给这两种结果作进一步的分类,你们还会分吗?

  (最后学生得到了一组相同的式子,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70+X=90 350—Y=1003X=186186÷X=3)

  在解读这节课时,对于第二次分类,小组讨论切实进行了四分钟:再分类(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归为一类),足足用了十分钟,一节课上了约一小时。花这么多时间,有些人认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探究中,学生能够习得一些在听讲中无法获得的素养。这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有形有实。课堂上给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些人认为,探究固然重要,但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仍然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就这节课而言,学生的时间有限,需要学习的东西又较多,比一定要安排太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如果是平时上课,因为只有40分钟,课将上不完,学生就不能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所以美国2000年《数学课程标准》对1989年的《数学课程标准》则给出了如下的批评:过分地强调了某些教学形式(如小组学习等),而未能给教师留下充分的自主权。”

  【一线思考】为什么透视结果是多元的?这是因为:l、从案例本身来看,同一案例在不同的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2、从透视者来看,不同的教师,其文化背景、实践智慧等都具有不同的特质。加上每个人都是在自己已有的个人知识结构上,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该案例的理解,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案例,便会出现不同的看法。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1、作为案例透视的组织者,应该不搞一言堂,尊重差异,尊重多元,提倡多元。2、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来透视同一案例。3、从透视方式来看,提倡交互式、参与式、头脑风暴式的透视方式。

  走向7:透视研究专业化

  【现场追踪】

  2001年,泰兴洋思中学一下子进了50多位新教师,为了让这些新教师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校长首先组织学校的80多位老教师为新教师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示范课,要求50多位新教师在每位老教师上最少发现一个优点。接着,这50多位新教师再依样画葫芦上一节汇报课,要求80位老教师认真听课,每人至少对每堂课提出一处不足。十多天以后,新老教师在这样自主交互式的培训中都获益匪浅,尤其是新教师们都很快地适应了学校的教学任务,并且初步保持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⑥

  【一线思考】“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中学经过长期探索,创造出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逐步发展成为学校的教学特色。让新教师开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案例透视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坚持教学特色化的重要举措。为此,学校走出了“自主培训”之路,是教学案例透视校本化的成功尝试。其意义在于:1、催生自主性。这种透视方式不仅让教师去听、去思、去说,还要让他们去亲身实践,让他们在人际互动中获得专业成长。这一过程可以让教师从成长的无需求走向有需求,从弱需求走向强需求,从生存需求走向事业需求。2、体现实践性。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为,影响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教师的实践智慧,这种实践智慧存在于实践中。因此,一线新老教师的互动,促进了操作技能的形成和教学理念昀内化。3、具有实效性。直接为教学和学校发展服务,充分挖掘校本资源,节约培训经费,缩短教师成长周期等。教学案例透视的校本化策略包括:1、理念校本化。“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教育教学改革要切合学校实际,体现针对性和实效性,因地制宜开展案例研究有利于引发思考、促进探究、提高水平。2、资源校本化。学校里蕴藏着大量的可供挖掘的案例资源,老教师的经验、新教师的困惑、先进典型的优点和落后教师的缺点都包含着生动的故事和两难的情境,这些都是案例研究的生长点。3、方式校本化。从组织方式可以分为个体反思、小组沙龙、新老对话等,从内容呈现方式,可以分为现场观摩、录像评议、文本讨论、角色模拟等等。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与矫正    下一篇:迁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