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新课标下教师执教的三个误区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各地有序的展开,各地教师按照新课程倡导的理念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数学教学更精彩。但欣喜之余,我们不难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特别是教师在执教过程时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亟需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误区一:纵容个性,不敢否定学生的过错。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实施这一理念,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都改变了方法,不像过去那样辱骂、嘲笑学生,更多的是鼓励和尊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的张扬个性的策略总感到有些不尽人如意,对学生的回答,总是用这样的语言评价:“好的!”“你回答的不正确,但很好!”“真能干,请坐!”即使学生回答错了,甚至是离谱的,或者根本就不会回答,教师也不敢否定学生,仍然采用这样的评语。仿佛是学生只要一开口说话,一句表扬:“好的!”“很好!”才能体现出尊重学生张扬个性。这种含糊不清的语言弄得学生也摸不着头脑。究竟回答的对还是不对,回答的好还是不好,哪里好,哪里不对,怎样改正。学生可谓一无所知,一脸茫然。尽管新课程提倡老师多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但教师对学生如此模糊的评价也有迎合听、评课教师之嫌,或者根本没有领会新课改的精神。例如:“学生说自己发现了圆周率,等于2.3”;“说自己的课桌有2平方米”。很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说法,教师却似是而非地说:“差不多”,生怕“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不敢给学生否定。新课是标倡导学生大胆猜测,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但是数学毕竟是一门科学,数学知识应该有一个准确的界说,而不是含混不清。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地对教师的观点、书本的知识提出质疑,甚至否定;同样,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质疑“毫不客气”进行反驳指出,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的。
  随着课改的进行,课堂气氛活跃了,孩子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呈现出“万紫千红春满园”的景象。但是,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提出一问题,让学生回答,一个班五十多名学生中有十多个学生没有机会发言,而个别学生却发言七八次。有的学生抢着发言,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甚至脸上连一点笑容都没有。那些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怀”;而对部分没有表演欲望或者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成为被忽视的教育弱势群体。 在数学课上,有的题目有十几种解题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方法巧妙,有的较为繁琐;有的切中主旨、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浅尝辄止,真可谓众说纷纭,而教师在此或是“听其不语”,或是顺着一个学生的思路,一直问下。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或是各执一词,不及其余,或是云里雾里,无所适从。
  本次新课程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注重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但是作为教师不能充当真正的旁观者。当点拨的时候还需点拨,引导的时候还要引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和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而另一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个性化地理解文本之后,并不意味着他的解决策略是最佳的、他的个人理解就一定是正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通过对话、提问、比照、分享观点、合作反馈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主题含义和最优的解决策略上来。这是一种既集中、又发散的方式,教师应让每一个学生发出个人的声音,但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方法的必要优化相结合;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统一,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题中之义。
  误区二:评价滥用,不敢惩罚学生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注重赏识性教育。然而,有的老师,因为赏识孩子,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变得不敢批评,不会批评,生怕被扣上“挫伤学生积极性”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帽子。一味地迁就,致使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在盲目的赏识中,飘飘然。由于学生在思想的放松,课堂上纪律也变的混乱,常常使之陷入“天下大乱”的场面。例如,在一次教研课上,教师没有了往日的严肃,变的“温柔”,但学生似乎不领情,放开了,心目中也没有了这个老师。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竟从座位上站起来,不停的摆动着身子,像是在跳舞;有的学生与同伴发生了争执;有的学生谈论着不着边际的话题。教师竭力调控课堂,不断的发出口令,想用激励的语言时之平静,但总是安静不久,便有重新“复发”。显然,学生已听惯了这样的评价,已不管用了;再用这样的语言当然不行了。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适度的惩罚也是必要的时候。有一句话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夸美纽斯说:“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因为做了的事不能变成没有做),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去再犯。”跌倒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其实,问题的出现,适度的惩罚,对于学生,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惩罚。我们所提出的惩罚,不等于厉害,更不等于体罚。魏书生老师,在学生犯错误时,请学生写“说明书”,不就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错误的根源,针对自己的病症,开出适合自己的药方。孩子小,不可能不犯错误,在磕磕绊绊中,学生学会得更多。改惩罚批评的时候就应当惩罚批评。
  误区三:盲目合作,不会引导学生。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合作也很重要,但我们不要为了合作而合作,要注意方法的引导。例如,在某次教研课上,小组合作、同桌讨论的时间累计多达三十多分钟,学生几乎没有自练悟理的时间;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的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教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被叫到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时间……”。没有叫到的学生唉声叹气,根本不去听别人在说什么。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断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在倡导合作学习的同时,也应看到合作学习本身存在的弊端,爱表现自己同学如果一味的表现,会让个别内心羞怯、思维懒惰的同学在合作中会更怯弱、懒惰。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合作时间与合作形式,讲究合作策略。可以在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突破疑难点时合作,观点不统一时激烈辩论。那么讨论时会唇枪舌剑,没有优秀与后进,只有个性和不同的见解。大家都一样,想多少就说多少,知道多少就发表多少“高见”。
  反思课改问题,展望中国教育的前途,中国教育改革的问题太多太多,课改的教师们,不必想:“一口吃出一个大胖子,一镢头挖出一口井”。“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努力,把问题解决吧!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在新课程下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下一篇: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新特点和基本内容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