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语文计划总结

《范进中举》教学案例

所属栏目: 语文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23-03-0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范进中举》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这篇课文选入语文教材有很多年,文章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想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来反映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祸害,以及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这一主题同学们通过自读课文就能看出来。那作为老师,如何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发他们对文本新的解读、对人生新的思考和对社会更新的认识。这是我在教学中首先考虑的问题。

  学习这篇课文,我计划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按照常规,先从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情节入手,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这个变化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有范进自己的变化,周围人对他态度的变化,特别是胡屠户和张乡绅。同学们通过找这些变化的细节,熟悉了文本,了解了作者对文中人物所持的态度,对于主题的概括就相对容易一些。

  第二课时我本来想着自己预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结果那天我身体不太舒服,脑子里的那些问题还很模糊,没来得及进行整理和汇总。在快要上课的时候,我突发奇想,既然自己没有整理好问题,那何不让学生们自己再读课文找找问题呢。于是在上课后我就告同学们说,这节课咱们变换一种方式上课吧。以往总是老师提问大家回答,今天大家提问,老师和大家一起答。同学们一听,感觉非常兴奋,过了三四分钟,就有同学开始提问了。

  首先提问的是班里一位爱钻牛角尖的学生,他问,为什么范进中举后又称胡屠户为“胡老爹”。这个问题一出来,有几个嘴快的同学说,那还不简单,原来没中举,得对人家毕恭毕敬,现在中举了,就敢放肆一下。大家这样七嘴八舌说的时候,有位同学急着说,哪有叫“胡老爹”来,我没看见。说这话的同学是我班有名的“睡神”。很显然,这节课他也在认真听。我顺着这个“胡老爹”的称呼跟同学们进一步探讨,中举前的范进衣衫褴褛,食不果腹,还满口斯文,称胡屠户为“岳丈大人”,中举后的范进衣冠楚楚,却称胡屠户为“胡老爹”,范进的语言和外表形成强烈的反差,有同学们就说,范进本身就是一个势力鬼,还有同学说,这样就加强了讽刺意味。

  又有同学问,为什么非让范进去卖鸡。这个问题是由文科较差的赵同学回答的。他答道,第一,当时的妇女是小脚,出行不方便;第二,当时社会是男人的天下,女人不应该随随便便抛头露面。他的回答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这位同学平日的逻辑思维就不错,但语言组织能力较弱,今天他把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跟语言表达进行了完美的组合,给了大家一个完美的答案。

  还有同学问,为什么张乡绅来访时,胡屠户要躲起来;还有同学问,范进一家靠什么生活;范进为啥没有孩子;在这种畅所欲言的氛围中,大家提了不少问题,其中有不少问题显得很幼稚,我这里不便一一列举。不管怎么说,这节课大家都在认真读课文,都在思考课文内容,只有有了这些,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三课时,我把关于科举的一些常识,利用多媒体给大家介绍了一下,同时提出另外几个问题,科举制度有诸多弊端,为什么还能在我国存在一千多年?今天的高考制度跟古代的科举制有没有相似之处?你是当代范进吗?这些问题我没有组织学生讨论,而是让学生写日记。同学们的日记中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证据不足”。这也不能完全怪学生。说句实在话,我自己也不知道科举制到底选拔了多少优秀人才。

  反观《范进中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1,在文本的解读中落实了小说三要素;2,让学生提问,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提问虽然不够精当,但他们至少是在思考,比以晚的“填鸭式”要好些。不足之处是自己的知识储量不足,未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举,这需要在以后不断积累。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初三语文 《老王》教学案例及反思    下一篇:初三语文 《沁园春•雪》案例反思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