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把握学情,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把握学情,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

 

军事指挥员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必须洞察敌情;经商者想在“货比三家”的竞争中稳操胜券,需要掌握商情;而教师教书育人,就要有的放矢,把握学情。

因此,本人就课前认真了解学情,课首注意反馈学情,课中敏锐捕捉学情和课后客观考核学情方面,谈谈把握学情对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作用。

一、课前:认真了解学情

从教学现状看,很多品德课教师不太注重把握学情,在课堂上随时可以发现教师不了解学情的教例。

课前了解学情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标准》强调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只有对学情了如指掌,洞悉学生的需要,才能把握教学起点,制定正确的教学方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了解他的学生情况,不了解听他讲课是些什么样的人,那么他是无法备好这节课的。”

那么,课前如何了解学情呢?从内容看,要了解学生对社会热点、焦点关注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品德状况;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需求点、闪光点和薄弱点;了解学生群体、家庭、大众媒体、社会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正如乌申斯基指出的:“如果希望从一切方面教育人,那么首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不仅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外部条件,更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内部因素。”调查了解的形式,包括问卷调查、谈话、家访、查阅学生作业以及开小型座谈会等。例如,在备《身边的变化》这课时,就要注意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和想法。改革开放以来,有的学生虽然看到了祖国的变化,但他们觉得自己的家乡发生的变化不大,在家乡没有什么前途;有的学生认为祖国再怎么变化也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就会产生自卑感;有的学生对西方世界的生活方式十分羡慕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从如何加强爱家乡、爱祖国教育方面作好策划,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课首:注意反馈学情

课首,是课堂教学的起始一环。不少教师的新课导入,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但总习惯于从课本中引出问题,而贴近学生实际的却做得不是很多。

怎样把反馈学情于导入新课有机结合呢?可以先设置问题诱引,用以反馈学情,再针对学情导入。

按照优化新课导入的需要,课首反馈学情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反馈学生的道德认知基础,侧重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例如,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的课首,推出“考考你”栏目,让学生回答,“小强爬到一棵高高的树上,他抓住一根树枝荡来荡去,还准备从上面跳下来。你赞同他这样做吗?”通过这个问题的诱引,学生会从正反两方面说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可扣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设置悬念并用如下导语引题——同学们大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小强勇敢,那么什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勇敢行为?有的说小强这样做很危险,很鲁莽,危险与鲁莽又表现在哪里?小强的做法究竟是勇敢行为,还是危险、鲁莽行为,学了今天这课,大家一定能解开这个谜。

其次是反馈学生与他人的关系,侧重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快乐的邻里生活》的课首,让学生说说:“你喜欢自己的邻居吗?”“当邻居有了困难,你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借助这个问题的诱引,既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又有利于把学生们与邻居正确相处的好典型直接引进课堂。

     

最后是反馈学生的行为,侧重了解学生已形成的行为定势。例如,教学《坐立走 有精神》的课首,让学生“把平时坐、立、走的姿势做给同学、老师看一看”,教师以反馈学情为引发点,就可导入新课。学生的坐、立、走姿势无论正确或是错误,都历历在目,真真切切,使导入具有活动性特点,而且贯彻了知行统一的原则。

可见,课首是反馈学情的一个窗口。教师从中可洞悉学生的认知基础、思想情感倾向和他们的行为表现,把握教学起点,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三、课中:敏锐洞察学情

有的教师在课前、课首,还有学情意识,而在课中却谈化了学情意识,只管自己教,不管学生学,目中无人,就会导致教学的失误。

课中洞察学情,是反馈调节、建构课堂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及时正确的信息反馈,没有对反馈信息的评价和调节,传输的信息就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例如,教学《伸出我的手》时,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举出伸出手帮助别人的事。有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我的同桌把铅笔借给我用,是伸出手帮助了我。”从举例中,教师根据对她的同桌的了解——平时不太喜欢帮助别人,敏锐地捕捉到帮助别人应该主动。师问:“是他主动帮助你的吗?”学生回答:“是我请求他的帮助。”师:“伸出手去帮助别人应该主动,不过××同学这次能帮助别人,老师为你高兴,相信你能做得更好。”这样既告诉了学生伸手帮助别人要主动,也婉转地教育了那个学生。这个例子说明了课中敏锐地捕捉学情是多么重要。

课中洞察学情,与课前了解学情有所不同。一是时空条件。课前用于学情调查的时间较充分,空间范围可能涉及学生的家庭和所在的社区,而课中了解学情只限于课堂上,学生的情况处在运动变化中,如不及时把握,瞬间就会消逝。二是课前了解学情,除了问卷和谈话外,一般都采用间接的方式,即向他人询问有关学生的情况,而课中是师生面对面地交换信息和情感,显示的学情是鲜活的。

怎样在课中捕捉学情呢?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善于在课的运行过程中,通过“望”(观察学生表现)、“闻”(听学生发言和举例)、“问”(课堂提问)和练习等渠道,随时留意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显示什么以及他们的非语言行为在“表达”什么,教师依据获取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速度。例如,教学中发现学生的眼睛紧盯老师,或频频点头,或面带微笑,听得十分入神,说明教师的信息输出是有效的,教学可按原方案进行;当学生目光呆滞,神情木然时,就要考虑学生的信息输入和教师的信息输出是否和谐同步;当学生表现焦虑不安时,就要考虑在明理教学时,由具体到抽象的坡度是否过大,是否造成了学生的道德思想受阻。

从“察言观色”、提问、讨论和练习中获取的反馈信息,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调节方法。

对于大多数学生尚未弄懂的问题,可采取适当放慢速度,或减缓语速,或加大力度,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加以解决。对于个别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教师可通过个别暗示和个别辅导加以解决。

在学习讨论中,发现学生的发言有疏漏和偏颇之处,教师要适当提示,启发他们自己做必要的补充和纠正;当学生之间各抒己见、相持不下时,教师要点明问题的限制条件,避免无休止地争论;当讨论中某种错误观点占优势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找出错误之处,然后回到正确结论上来。一旦学生能从多角度去分析,发表了创新的见解,教师要及时肯定和表扬。

总之,教师在课中通过对学情的洞察和分析,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更好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信息传输,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确保教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课后:客观考核学情

课后考核学情,实际上是检验教学效果,并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新的学情。

怎样在课后考核学情呢?从考核方式上讲,要客观公正。学生学了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一个学期或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后,有什么收获,在“知”、“情”、“意”、“行”方面有什么变化,教师不能采用“拍脑袋”的方式或自我感觉如何来认定,而是要采用科学测试和观察行为的方式来评定,这样才能避免主观随意性。从考核的内容看,既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考核他们的行为表现。

(一)学习水平方面的学情考核

学习水平方面的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有关的道德知识、正确的道德观念等。考核可以采用测试题的方法进行。教师可以设计填充题、改错题、判断题、选择题、连线题、道德知识简答题、行为是非辨析题和道德伦理应用题等多种体型,通过口试或笔试,就可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变化情况。例如,学了《我们共同的家》一课,可以问学生:“我国的陆地面积有多大?是世界上的第几大国家?我国现在的人口有多少?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为了考核学生的判断能力,还可以设计道德情境题,让学生分辨具体情境中人物的是与非,并说出判断理由。请看下面的例子。

1.现在有些人把外国人不要的一些电子洋垃圾偷偷地运到了我们国家,这些垃圾中的有些电子元件还可以用。因此,有些人认为这是合理利用,你认为呢?

2.我们的祖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因此,有的人认为台湾领导人既然不愿让台湾回到祖国,我们也已经努力了这么长时间,就让他们独立好了。你觉得呢?

像这样的辨析题,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观点评价人物的言论和行为的是非、对错,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二)行为表现方面的学情考核

在行为表现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把有关知识和正确的道德判断应用于行为之中的实际表现。考核可以通过“两听一表一卡”的方式和方法运作。

“两听”就是坚持在校内听取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的评议意见,在校外听取家长的反映。例如,学了《我的劳动感受》一课,可以联系实际,安排一次劳动实践活动,从中观察学生的劳动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应听取班主任老师或其他教师或家长的评议意见。

“一表”就是按照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把学生应具有的行为逐项列入表中,让学生针对表中的内容,一条一条进行自我审定。凡是做到的,就打“√”,未做到的就打“×”。通过这种行为自查表,教师回收核查后,就可以把握学生的品德情况。

“一卡”就是建立“学生品行摘录卡”。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把学生在课外校外的实际表现一一记录,学期结束时再进行归纳。这样不仅能记录学生前进的脚步,了解典型的人、典型的事,深化对学生思想品德个性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从整体上、从动态中把握全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轨迹。

综上所述,课前了解学情,课首反馈学情,课中洞察学情,课后考核学情都很重要。课前了解学情的作用在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教学方案;课首反馈学情,目的是优化导入设计,以便从学生真实而鲜活的道德生活中引出课题;课中捕捉学情,有利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认知上的困惑,然后因“情”施“教”,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后考核学情,能掌握课后和课前学情的变化,有利于确定下一步的教学起点,建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资料:《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获舟山市品德论文一等奖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持得彩练当空舞——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品德教学    下一篇:践行生活教育思想, 建设和谐美好家园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