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新课标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试之拙见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2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课标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试之拙见

  温岭市新河镇中学 张春明

  内容摘要: PISA测试是OECD成员共同开发的国际性教育成果比较、监控项目,其主要针对世界各国15岁学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方面加以测试。新课程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01年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制订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如今有了2011年修订版正式实施。PISA项目正式开始于2000年,而新课程标准始于2001年。比较PISA及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素养方面之异同,特别是2011年新课标中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的重视与培养,对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PISA 测试 阅读素养 非连续文本

  PISA是“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缩写为PISA),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成员共同开发的大型国际性教育成果比较、监控项目,是当前最主要的国际教育评价项目之一。它主要针对15岁(相当于中国义务教育阶段8年级)学生,通过纸笔测试来评估其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三大方面的能力素养,以此推断出他们走上社会后适应社会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素养。

  PISA测试三年一次,每次测试将某一方面作为主项进行测评(比如2000年测评主项为阅读素养),其他两个方面为辅助测试项。2009年又回到阅读素养测试这一主项。2009年4月17日,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八年级学生上万人参加了PISA测试。上海大约有5000名在1993年1月1日到1993年12月31日间出生的15岁学生参加了这次以阅读素养为主、数学及科学素养为辅的PISA测试。这一测试在全国教育界引起轰动,在我市尚未进行,甚至有许多师生前所未闻。

  分析PISA阅读测试项目特点,比较其与新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方面目标要求,反思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PISA及新课标关于阅读素养的目标及要求

  (一)新课标对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及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阅读方面是这样要求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教学方面提出了总共15项具体要求,特别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总而言之,新课标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国的语文测试更多的是测试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积累了多少基础知识,考查的是死记硬背能力,在阅读方面(现代文阅读及古诗文阅读)也主要停留在知识要点考查上,较少考查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因此,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学生阅读水平未见提高,阅读质量也有每况愈下。现如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出现“高耗低效”的局面,时间花费了一大把,效果却不见好。

  (二)PISA对阅读素养的目标及要求

  PISA测试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他们将来生活有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评测的是学生在走上社会后能否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促使其在以后(成年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因此在PISA阅读测试中,阅读素养主要指“以开发知识、潜能和参与社会生活为目的,对阅读材料或文本的理解、运用和反思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1)获取信息的能力。现如今信息社会信息时代,知识爆炸式增长,不管是网络还是报纸,不管是平面式媒体还是立体式媒体;也不管是连续文本,还是非连续文本;关键考查学生能否从所阅读的材料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培养学生搜索并获取信息的能力,是PISA阅读测试的主要内容之一。当然,对比现在的新课标,新课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一句话概括,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不管是什么文体,记叙文、说明文或者是议论文。当然,在说明文阅读中,比较强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这包括如何搜集整理归纳概括的能力。

  (2)解释文本的能力。在PISA测试中,阅读文本后除了搜集整理并获取信息之外,还考查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并作出逻辑推理,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的解释。因此,解释文本的能力,比单纯获取信息又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3)思考和判断能力。能否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之经验,经过再三思考综合判断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反思、评价。对比新课标的阅读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里,“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相对应于新课标中的“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相比较而言,新课标强调感受(整体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及欣赏评价能力这三方面能力,而PISA测试中对于阅读素养的要求同样细化为获取信息能力、解释文本能力及思考判断能力这三项能力。

  在此要反思的是,为什么我国母语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陷入了“低慢废差”的恶性循环,而PISA测试特别是阅读素养测试在中国大陆乃至全球各国日渐盛行,而且取得了良好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考试方式不一样吗?不,不是的,PISA测试靠的仍然是纸笔测试。PISA测试特别是关于阅读素养的测试对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中小学阅读教学会带来怎样的启示和变化呢?

  二、PISA关于阅读素养的测评对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的启示与变化

  (一)PISA关于阅读素养的测试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轻知识重能力,注重能力培养。尽管新课标也强调重点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但在实际考试当中,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还是重知识重现,轻能力测试。这从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中也能看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这些表述中,过于强调一些概念术语,结果在考试中往往倾向于考查学生是否了解了这些表达方式、文学样式,最多在让学生判断属于什么表达方式、什么描写方法、什么文学样式、什么修辞方法的基础上,追加一个问题:有什么表达作用?如此之类的考试题在平时考试及中考中比比皆是,属于低水平的考试,也属于浅层次的思考。学生的能力无法体现,体现的是学生的记忆力优劣,换言之,考查的是死记硬背能力。因此,PISA带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也必须重视能力培养。全球信息化时代,学生没有能力素养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也无法适应生活。有了能力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自学)、学会生活的。而我们的中考高考往往导致“高分低能”的结果,最终出现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一个本科生不如一个高中文凭的职高生,一个搞原子弹的不如一个卖鸡蛋的,一个操手术刀的不如一个操屠刀的,这样的“脑体倒挂”现象正是我国中考高考考试目标取向及考试内容方式导致的。

  第二,轻考试重生活,强调生活阅读。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为考试而阅读,导致生活与阅读脱节。考试过后,学生就不再阅读了,也不喜欢阅读了。而PISA测试却截然相反,它强调阅读应该为生活服务,阅读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强调培养学生以后走上社会为了生存而必须具备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因此,它考试的内容也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只要跟生活有关的内容,都是它考试的内容范围。尽管我国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曾提出过“语文即生活”的观点,但是,在畸形的应试教育影响下,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脱离了生活,考试考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根本不是为了生活而阅读,纯粹是为了考试而阅读。这也是导致现如今学生阅读水平越来越低,阅读兴趣全无的罪魁祸首。再对比一下奥地利等西方国家,人均年阅读量是我们国家的几十倍,普通家庭的藏书数量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而我们国家一旦人均一下,则少得可怜。生活不可以没有阅读,生活也不可能没有劳动,强调生活化阅读,让学生每天都在阅读,在阅读中生活,在生活中阅读,如此才能有较高的阅读素养能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希望。

  第三,轻连续性文本重非连续性文本,关注多元智力发展。PISA测试中非纸质的、非连续文本的考试形式,也是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及测评中应该重视并多加关注的。从古至今,我国的考试一向喜欢采用纸质的连续的文本方式,并且通过纸笔测试形式来考查学生的所谓能力。而实际效果并不好。原因何在?在于每个人身上会体现多元智力的差异。有的学生擅长逻辑推理,有的学生喜欢形象思维,有的喜欢运动,有的爱好画画,如此等等,导致一些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学生面对纸质的连续性文本束手无策,因此也就考不出好成绩,也因此被贴上差生的标签。而PISA阅读素养测试中,能够考虑学生的多元智力因素,采用图画、表格、公式等非连续性甚至非纸质文本来多方面多角度考查学生的素养能力,因此深受各国参加测试学生的一致好评。

  上述几个方面,正是PISA阅读素养测试带给我们的诸多启示,因此,围绕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我们在阅读教学方面已经向国际接轨,向PISA阅读素养测试靠拢,从而培养出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让他们走上社会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通过PISA阅读素养目标及能力要求与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之比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了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方面与世界各国母语阅读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同时也带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从而为中考高考考试制度的改良、改革带来福音。2011年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绍兴地区中考率先树起了改革大旗,关于非连续文本的阅读素养考察,正引领着我们往PISA阅读素养这一方向靠拢,也正指引着我们往新课程改革攻坚阶段努力奋进。

  (二)PISA关于阅读素养的测试带给我们的变化

  第一,阅读教学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及能力培养

  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特别是浙江上海各地区的阅读教学迎来一股改革春风。越来越多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及阅读能力培养。远的如上海各教研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思维训练,上海学生参加PISA项目测试在全球遥遥领先,让世界各国教育界来东方取经。如今走进课堂听课,基础知识、概念术语这样的东西老师讲得越来越少,让学生课前预学,强调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多,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已经成为诸多语文老师的共识。特别是浙江湖州安吉县锟桐中学的“先学后教”模式引起了轰动效果。近的如温岭泽国三中“三学三评”教学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深入到语文课堂听课,语文老师基本上起着导师导演的角色,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唱主角,强调突出学生的阅读体验,重视学生的阅读批判及阅读反思,强调“思维能力训练”。语文老师教育理念的改变,也带来阅读教学课堂的勃勃生机。

  特别欣喜的是,强调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为中心后,旧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少有见到,取而代之的是导学案先行,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盛行。一句话,语文的阅读教学以及其他学科教学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都强调突出学生的思维训练及能力培养。

  第二,考试加强非连续文本测试,关注学生多元智能

  2011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刚一实施,浙江省绍兴地区中考就率先吃起了螃蟹,在当年的中考试卷中就开了先河,对学生进行了非连续性文本的测试。“关于绍兴方言的主题阅读”这一非连续性文本既具有地方特色,又自然而然地串联起了上海乃至全球的PISA项目测试。这一源于PISA项目关于测试学生多元智能的笔试方式,关注了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也让中高考阅读测试中男女考生由于性别差异以及智力差异导致的差距缩小。从2011年以来,绍兴中考改革继续加大力度,到2013年浙江省各地中考试卷出炉,已有八份试卷相继出现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某种意义上,正是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往PISA项目阅读素养测试目标靠拢,最终通过考试这一终结性评价反映出来。

  从2013年台州中考试卷分析来看,台州的中考试卷中也出现了非连续性文本测试这一题型,这就指引着我们广大语文老师务必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并重,决不可顾此失彼。在某种意义上,更应该强调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因为这能够体现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更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的教育理念。

  如今报刊杂志、电脑电视手机等各种新媒体阅读,正引领着广大师生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一方向发展,特别是微信、易信、微博等图文并茂、形式新颖的阅读形式的流行,非纸质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必将迎来一片新的天地。

  第三,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突出学生的自我评价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甄别及选拔等功能,但一切评价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均衡发展。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应合理恰当运用,应强调过程性评价,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一考定终身的时代终将结束了。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在强调老师学校的评价之外,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小组评价,通过多元与互动的评价,促进学生以及学习合作小组的均衡发展。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单单看学生的阅读素养如何,还要突出学生的书写汉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综合性学习能力,因此要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体现出学生的语文素养。

  某种意义上,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正是学生在学习道路人生道路上的“三套车”,任何一架马车无法与其他马车并驾齐驱,终将无法到达目的地。如今,从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测试内容已经看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前进方向,中国的新课程改革必将迎来深化改革的春天到来。

  参考文献:

  1.邹一斌。从PISA阅读测试谈语文阅读的有效评价(J)现代教学,2010,(1-2)

  2.夏雪梅。从PISA看国内语文阅读考试改革(J)上海教育科研,2010,(5)

  3.夏雪梅。论PISA阅读素养开放题编制的技术(J)上海教育科研,2008,(11)

  4.王学兰。从国际性学生评价项目引发的几点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报,2003,(3)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消除学生作文俏皮语言粗俗化的途径    下一篇: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文言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