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谈谈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7-01-0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效、要高效,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有认识的,因为每一位语文老师都不希望自己的辛勤劳动白费了,但对于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恐怕就见仁见智了。在这里,我只能谈一点自己浅尝辄止的看法,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首先,得高度关注学生。学生永远是有差别的,尤如人之五指。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责任就是寻找差异,研究差异并通过差异引导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大概是一个带有规律性的教育原则。

  学习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由此形成极具差异的认知能力——有理论家据此把它称为“前理解”、“前认知”。

  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如果先把一个老师输出的信息量设定为1。可是由于老师表述不清,重难点区别度不高,课堂教学程序设计逻辑不强等因素,这个1就会大打折扣。但我们先姑且设定为1,不同的学生吸收量肯定不同,有的吸收量就只有0.8甚至更低或听不懂,有的吸收量可能就是1甚至更高。所以,教学中目标的设置、内容的取舍就至关重要了。

  目标要分层级,就学科而言,要有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微观目标;就学生而言,要有长远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就学生差异性发展而言,可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创新目标。

  因为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而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的核心又是字、词、句,这就是我们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有新出现的和再现的,哪些内容又是适于哪类学生,我们在教育中一定要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各有所得,教学自然有效。这就是“关注”的内涵。

  其次,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由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引入,现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功能不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帮助学生自我构建知识,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自主地建构知识,而且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替代的。要让学生建构知识,首要的是要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当中。

  平常教育学生总爱说,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可是如果老师搭建不了“我要学”的平台,那么变学生为“我要学”就成了一句空话。

  朱熹在谈到读书时说到要“三到”即:口到、眼到、心到。而“三到”之法,又以心到为急,只要学生用心了,也就参与学习了,自主学习这一行为才会真正实现。我在平常教学当中还在“三到”之外,再加了“二到”,即:耳到、手到。我们的国粹——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了解病情,学生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也就是这“五到法”学习到知识并形成能力。当然,如果学生真正做到“五到”,其实就表明他已全身心进入学习状态了,高效率也就水到渠成了。

  所以老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不仅表现在师生对话、小组讨论这一可能是流于热闹的表象的方面,更表现在学生“审问”、“慎思”、“明辩”的内在吸收,并举一反三的“笃行”这个根本的方面。

  此外,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果仅仅着眼于分数是提不高分数的,应教给方法。一个有点金术的人想要变穷也是不能的。同样,一个有自己方法的学生想要他语文分数低也是不能的,更何况我们更应有宏远的眼光,着眼于学生未来,他不仅今天是我们的学生,今后永远都是我们的学生,这是不可改变的,我们不仅要对他的现在,还要对他的将来负责,语文教师是最应该具有如此眼光的人。

  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要使之会学知识。

  方法是什么呢?它不应该仅仅是预习、上课、作业,或者听、说、读、写、作,而应该更是科学的富有技术含量的一种策略和习惯。

  方法从哪里来?我以为有三个途径:一是老师那里来,这是主要途径;二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经验中总结而来,这是关键途径;三是学习他人的,这是辅助途径。

  老师讲课就蕴含着方法,聪明的学生、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就能从中体悟到。而注意力、观察力差的学生就难以领悟,就需要老师讲解,比如:我为什么选择这一命题,这一命题为什么要这样讲,你从这一命题中应领悟什么。

  于是,这就涉及到授课内容的取舍以及授课方式的选择了。

  从授课内容的角度来看:所谓长文短教、短文细教,这是最伤脑筋的地方,课堂容量多大为宜,该提出一个怎样的具有爆发力的问题,该添加多少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材料等等。这个问题,至今还困扰着我,也是我努力想要解决的。

  而从授课方式的角度来看,本身无优劣之分,只要与所授课内容匹配,并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生成能力就行。如教古诗歌,我觉得就应以吟诵的方式为主而不是讨论,因为它注重赏鉴者个体的品味。再比如不要一讲到底,而是采用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去深入探究问题,这样既增大信息量,还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探究中激发出来了。我还认为,就授课方式而言,教师应形成自己的风格,让学生了解你的授课一般程序的风格,让学生有章可循。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浅思    下一篇:谈谈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的几个误区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