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化学计划总结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策略

所属栏目: 化学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14-04-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通过对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化学试题研究分析,总的命题趋势是:稳中有变,变中出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来自教学大纲,不拘泥于教学大纲,降低难言度,降低综合,驾照教材,突出能力。这引导我们在2009年的复习备考复习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认真研究“三考”,把握命题方向
  1、研究《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是检验学生学习结果的,它对考试的性质、内容、要求、形式等作出十分具体的规定,在考试内容涉及的范围和《教学大纲》是一致的,即学什么,考什么。所以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依据。高考主要以能力测试为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调了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化学实验能力与探究能力。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正确把握这一复习方向,认真研究这些能力要求的含义,并结合具体实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不搞“偏、难、怪”试题,对考纲不要求的内容可以不复习,对考纲降低要求的内容不搞拓展,对考纲要求的内容要花大力气进行复习。在充分研究剖析考纲的基础上,将围绕“考什么、教什么”的被动状态真正变成“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主动状态。
  2、研究考题(高考试题和考纲例题)。
  从试题的难度看,七年的理综试题基本是稳定延续。个别年份难度略有起伏,如2003年的化学试题相对来说最难,2001、2002、2004年化学试题难度相当且适中,2005、2006年化学试题难度相当且最易,2007、2008年难度又较前二年有所增大。
  总体趋势:难度逐渐下降。
  从化学试题的数量和分值看:自2004年以来,题量趋于稳定,都是12道题,分值108分,其中选择题8道,48分,非选择题4道,共60分。非选择题一般为一道无机推断题,一道化学实验题,一道有机推断题,一道计算型推断题或物质结构推断题或其它推断题。第I卷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学生必须拿分的题;第II卷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
  研究高考试题和考纲例题,要重视:
  (1)对“往届高考题”的改编
  07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Ⅰ卷)再现了一些“往届高考试题”,如本卷第7、8、11、28题,都是非常典型的“往届高考题”的改编题。在复习备考中要认真对待“往届高考题”,要能选择高考题中精华部分进行重组、变形和创新改编。但改编典型高考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根据当年考试大纲要求,降低知识难度,提高能力要求;
  二是删去教材和考试说明已不作要求的知识点或材料,适当在原高考题基础上补充新材料,重新整合试题;
  三是降低纯数据运算要求,在改变试题时要对数据进行简化。
  由此启发,备考阶段精选往年的经典高考试题,对落实基础与技能较为有效。
  (2)对课后习题的改编、重组和整合
  课后习题可以说就是高考的母题,高一、高二上新课时一定要把课后习题融会贯通,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基础试题,也是经典试题,历经多年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3)自编原创试题
  《化学教学》从去年开始征集原创试题,自今年开始每期上都有2-3篇优秀的原创试题刊登,我们不妨看看,借鉴使用。
  3、研究考点
  考点是命题的导向,可以预测预测高考命题的趋势。研究考题,分析考点,就是研究高考命题的方向。近三年理综化学试题的常考考点主要有: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电解质溶液、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烃的衍生物、化学实验等。如氧化还原反应是历年高考的座上客,是必考内容,其涉及到的主要考点为:①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②判断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③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④计算电子转移的数目;⑤根据质量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强化“双基”,构建“网络”,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
  主干知识:是学科知识树的树干部分。由核心概念、基本技能、主要规律和原理组成,是支持学科的脉络,约25条: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化学键和晶体结构;物质的量及其它物理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卤族元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碳族元素;碱金属;镁、铝、铁及其化合物;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烃及烃的衍生物;糖类、蛋白质;合成材料;涉及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有关相对分子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浓度计算;化学基本仪器和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制备;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核心知识:考试大纲中对测试内容要求为理解(掌握)层次的知识。《考试大纲》里列出的化学核心知识占39.8%,其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占21.2%,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占6.8%,有机化学基础占3.4%,化学实验占2.5%,化学计算占5.9%。化学计算自2005年起没有单独成大题,而是融入无机、有机、实验三块之中,趋于淡化。
  高考无论怎样改,“双基”都是很重要的。加强“双基”教学是我们每年在高考之后都要强调的话题,而且是如何强调也不过分的。从2008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化学试题来看,造成绝大多数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不是试题的难度,而是学科“双基”上的不足。这就启示我们,高考复习备考时一定要降低重心,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不盲目追求考试 “热点”。故在复习备考时,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要把落实“双基”放在首位。首先,要认真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依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逐一落实,不留盲点,全方位复习。同时,要注意每年考试说明中的“变化点”,这些“变化点”在高考中一般都有所体现。其次,当学生把课本知识弄懂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物、化学实验等知识分别通过点、线、面连成知识网络,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但要注意知识的归纳不局限于某一章节,要将整个中学阶段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复习化学实验有关知识可归纳为:45对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4种气体制备与检验;22种离子的检验,只用一种试剂鉴别的20组物质;10类特殊组合实验装置等。
  通过归纳、总结、类比、联想,既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能力。
  (三)切实抓好三轮复习,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打好基础、落实基础是首轮复习的首要任务。进入第一轮复习前,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遗忘较大,这一轮花费的时间也最多,大约七个月左右。
  第一轮:夯实基础,系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
  任务:以课本为中心,按照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系统的单元复习。不仅要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理清知识脉络,熟悉知识的落脚点,而且不要勤于动脑、动手,做一些各种类型的练习。
  措施:回归教材,突出知识“全、联、活”,采取“查、讲、练、考、评”四环节进行。
  全:细致无漏,知识覆盖面要全。
  联: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把分散、零碎的知识要联系起来。
  活:专题训练,思维变通,灵活运用。
  查:检查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情,教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做到心中有数。增强“讲、练、考”的针对性。
  讲: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规律化;
  练:每讲完一个专题,配以适当数量的练习;
  考:每考一次,及时对试卷进行分析、讲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做好错误统计;教师自我反思、回顾、诊断、总结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和复习方法。
  第二轮: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化学综合素质。
  任务:重点是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结构化和网络化。即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是查漏补缺的重要阶段。
  措施:分块归纳,专题讲座、强化训练。重点放在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上
  第三轮:综合训练,提高实战能力。从知识、能力、心理上全面做好就试准备,提高学生对高考的适应性和应试能力。
  复习中,切忌就题论题,注意对知识中蕴含规律的提炼、方法的归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习题的使用取舍上,要树立“让学生上岸,教师下海”的教学新理念,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占有最大量的资料,通过教师的精心研究、分析、比较、筛选,把一些优秀的、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典型的习题推荐给学生,并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训练。坚决反对教师不加选择地让学生进行成套的试题训练(有的复习资料印刷粗糙、错误连连、试题堆砌等),这样既耽误学生的时间,又浪费学生的精力,收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
  (四)   加强化学用语和文字表达规范化训练,力求避免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
  1、近五年高考均重视化学用语的考查(以Ⅰ卷为例)
  总复习时要重视化学用语的过关。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对化学学科语言的考查备受关注。
  2004年高考化学试题中提出了写出电解饱和食盐水和电镀铜的四个电极反应式的要求;
  2005年的试题要求书写的化学方程式多达7个;
  在2006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要求书写的化学方程式达到8个;
  2007年对此方面的考查得到了加强:第I卷的8题、11题需要电极反应和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第II卷26题、27题和28题的(2)、(3)小题以及29题(1)、(2)、(3)、(5)小题都是要用规范的化学用语来作答的。答案要求直接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结构简式、名称等化学用语竟高达18处之多。答案要求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有6处。
  2008年延续加强“化学用语考查”特点。这就要求在总复习时要加强对化学用语规范训练、及时纠正,避免一看都懂,一写就错,一考就糟的局面。
  2、对策:
  要全面分析和检视教师自身的教学习惯。以往的经验充分说明,学生在高考中所犯的不少解题错误都属于“系统错误”, 诸如对一些知识点的轻视(把“酯化反应”写成“脂化反应”、“酯代反应”,把“加成反应”写成“加层反应”、“加陈反应”等)、教师错误书写习惯导致的问题(将碳碳双键写成C=C,将醛基(?CHO)写成CHO甚至COH等等)、不能正确描述实验仪器及现象(如将“烧杯”说成“玻璃杯”、不能恰如其分地使用“沉淀”、“浑浊”、“蒸馏水”等词、不能正确表述酯化反应乙醇分子中脱去的是“基上的氢”等等)。有更多的学生不注意书写和解题的规范,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应该说,考生产生这些系统错误的根源在教师身上,教师应该在复习教学组织中在语言和书写等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作好表率。
  (五)复习备考应加强实验教学,尤其注重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设计能力就是学生运用已具备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构思解决问题方案的本领,它是实验的最高层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在复习备考时,可先易后难,先常规后创新。如可先将学生熟悉的实验“改头换面”,后做陌生实验的设计,先设计能力要求较低的简单实验,后设计能力要求较高的综合实验。教师在讲评实验时,应着重突出实验设计的思路,鼓励大胆假设,自主创造,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要组织学生对提出的方案分析评价,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多种可行的方案,训练学生思维的批评性、深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
  题海无边,盲从必陷。双基训练,思维首选。
  纠正对中学实验考查的错误认识。
  有人认为高考实验题的设计通常不用课本上的常规实验,而是一些颇具“创新”的新实验。所以,综观近几年部分省市高考题和各地大量的模拟题,似乎很难见到课本中的原有实验。这一错误认识直接导致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走入歧途。有的教师认为不考课本中的实验,复习时敞开课本中的实验或者对课本中的实验关注程度不高,而是一味搜集大量所谓新颖的实验题,死泡题海。须知,课本中的实验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基础性内容,而且经历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具有典型性。化学实验教学应该以课本中的实验为本,而不能离开课本另搞一套。
  (六)发挥集体智慧,制订翔实可行的复习备考计划。
  研究“三考”,是为了把握命题的方向,加强“双基”教学,构建知识“网络”,抓好三轮复习,都是为了提高应试能力。所以,各校根据自己生源的实际情况,要制订周密可行的总的复习备考计划和阶段性备考计划,计划要落实到人、落实到哪一周甚至哪一天,以我为主,避免复习的盲目性、随意性,反对不顾学情的一味照搬照抄。如某一个知识点(或专题)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重点、难点、考点、热点、弱点在集体备课时都要认真研究,可采取一个专题(或章)由一个教师主发言、主命题,其他老师补充,最后讨论定稿的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又可以迫使发言教师对所讨论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所命题目的反复斟灼,提高备课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
  五、展望
  1、稳定
  近几年国家考试中心的理综试卷学科之间的结构顺序和分值分配都严格按照各年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设计。试卷结构(题型、题量、分值等)、试题难度、内容要求都基本保持一致,理综仍采用三科相对独立的拼盘形式,体现高考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2、继承。
  即继承和发扬学科内综合的优点。高考化学试题在打破知识板块壁垒,加大学科内知识整合力度方面,已进行了多年成功的尝试。涌现出大量将实验与元素化合物知识、计算知识相结合,有机化合物知识和有关计算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试题,昭示出清晰的命题指向;通过改造、扩充、延伸传统经典试题,稳定试卷难度,同时向“题海”战术提出挑战;在看似简单的背景知识下,创新设问方式和答题指向,考查出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全面性。
  3、创新
  (1)实验题:为了体现高考“既要有利于高校选拔,又要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这一基本原则,从近年的理综化学实验题可以看出,实验题的选材大都来自对教材实验的改进或衍变,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命题指导思想。这几年的实验试题,考生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与教材实验或平时的训练题不完全一致,都有不同程度的装置创新、条件创新和方法创新,这样做不但能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认为这是今后实验考查的方向,对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信息给予试题。作为有机化合物知识的考查方式已被引起普遍重视,但随着无机新材料的不断面世,以此为背景的试题不应被忽视;用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日益严峻的食品、健康等生态环境问题,虽在多种化学试题中都有突出体现,但作为考查学生科学素养、科学价值观的背景取材,仍应是我们关注的命题焦点。
  4、加强
  强化以主干知识为主进行命题。
  5、关注
  (1)试题的开放性
  (2)新课程下的高考命题方向和模式
  6、回归
  试卷中越来越多的试题由知识型考查转向能力型考查,对知识点的要求难度降低,但能力要求更高。如现在高考题中很少在知识深度上做文章,试卷中越来越多的试题由知识型考查转向能力型考查,对知识点的要求难度降低,但能力要求更高。如现在高考题中很少在知识深度上做文章,进一步回归基础,回归教材。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中学化学教师工作总结    下一篇:化学教研组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