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14 故 乡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小说的创作特色,掌握阅读小说的法。2、品味理解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3、分析描写法,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本主题的法。4、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感受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教学: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抓住小说中闰土、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3、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4、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教学难点: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2、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3、分析环境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教学过程:第1一、导入新课以关“故乡”的诗词名句或者歌曲导入: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二、知识小窗1.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本名树人,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2.写作背景《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社会中求索了几十年,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二嫂的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极度贫困的现实,揭示了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切希望,召唤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新生活而努力奋斗。3.小说识定义: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塑造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检查预习1.字音字形 隔膜m

 

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教学设计
上一篇:《故乡》课堂实录    下一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部编教材)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