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社戏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1 社 戏教学目标知识与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2.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识。过程与法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感受淳朴可爱的农村小伙伴的形象,学习文中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法。2.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感悟社戏之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归纳文章主旨,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童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理解少年儿童之间的纯真友谊。难点教学1. 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2.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识。教学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脉络,学习文中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法。2.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3.分析归纳文章主旨,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童趣。安排2教学过程第一一、新课导入童年对多人来说都是快乐的、美好的,是一难忘的体验。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跳动的音符,犹如一曲曲优美的歌……今天,我们将追寻鲁迅儿时乡村生活中的一难忘的经历,去感受他的 童年生活的乐趣。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绍兴人。原名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他的作品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2.背景资料《社戏》写1922年。由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民众的 头脑,封建礼教制度仍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在这种环境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枯燥乏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发展,而且备受摧残。少年儿童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 的视角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 的呐喊。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的农民,受到他们的教育和启发。特别是鲁迅家落以后,他更加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加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村少年的真挚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村孩子善、淳朴的品质。3.知识链接(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社戏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社戏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