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知识点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八下名著《经典常谈》导读+语录摘录+作品选读+名家评价+阅读练习【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县,原籍浙江绍兴,因世代居住于扬州,自称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留学英国,专攻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最为人知的是散文的艺术成就,其散文曾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先生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等领域,也都有很高的成就。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诗集《踪迹》等,学术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等。【作品简介】《经典常谈》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创作背景】当朱自清写《经典常谈》时,“新文学”与“新文化”已经站稳脚跟,开始担负起参与“抗战救国”的历史责任。因此曾经对于传统经典持有激烈批判态度的“新文化人”也转向表彰其间的积极因素,肯定其在“国民教育”中作为“文化训练”载体的重要作用。但态度调整并非简单的立场反复,“新文化人”依旧是在当初“新文化运动”的延长线上完成的对于传统的接纳。《经典常谈》虽是一本小书,但昭示的却是“新文化人”自我演进的大道。朱自清凭借其站在思想史、学术史、文学史与教育史的多重背景的交汇处,为“新文化人”应当如何回应这一问题成功地“发凡起例”。【语句摘录】·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者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中国文字相传是皇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露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政治的良好只在诚信的感应,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风从,用不到威力和鬼神的压迫,这叫做德治主义。·如闻朱先生馨颜,不觉仰首伸眉,困倦顿消。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一本入门书。一部小书,历经数年而成,可见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陶是写意,谢是工笔。【作品选读】三《礼》第五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①;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荀子是儒家大师。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却都加以合理的说明。从那“三本说”,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做礼治主义。怎样叫做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了。那时君师们看了这种情形,就渐渐给定出礼来,让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分儿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一分儿工作。各等人有各等人的界限和分际;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有时候保不住性命。这种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这个天是个能视能听的上帝,管生杀,管赏罚。在地上天的代表,便是天子,天子祭天,和子孙祭祖先一样。地生万物是个事实。人都靠着地里长的活着,地里长的不够了,便闹饥荒;地的力量自然也引起了信仰。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都是这个来由。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的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按儒家说,这些信仰都是“报本返始”②的意思。报本返始是庆幸生命的延续,追念本源,感恩怀德,勉力去报答的意思。但是这里面怕不单是怀德,还有畏威的成分。感谢和恐惧产生了种种祭典。儒家却只从感恩一面加以说明,看作礼的一部分。但这种礼教人恭敬,恭敬便是畏威的遗迹了。儒家的丧礼,最主要的如三年之丧,也建立在感恩的意味上;却因恩谊的亲疏,又宣出等等差别来。这种礼,大部分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居丧一面是宗教仪式,一面是普遍人事。普通人事包括一切日常生活而言。日常生活都需要秩序和规矩。居丧以外,如婚姻、宴会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度和规矩。不能随便马虎过去;这样是表示郑重,也便是表示敬意和诚心。至于对人,事君,事父母,待兄弟、姊妹,待子女,以及夫妇、朋友之间,也都自有一番道理。按着尊卑的分际,各守各的道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知识点
上一篇: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导学案    下一篇: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知识点梳理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