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什么是经典作品?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作品是那些你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能带来新发现的书;经典作品是那些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本书所说的“经典”范围较广,不限于传统的“十三经”“四书五经”等经部书,而是包含经、史、子、集四部在内所有可称“经典”的著作。作者把书名定为“常谈”,表示“老生常谈”的意思。但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作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这本书名为《经典常谈》,其中的“经典”包含哪些内容呢?关注书名名著导读八年级下册部编语文《经典常谈》第一课时掌握“选择性阅读”的读书方法。(素养)1.了解作者、作品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学者。原名自华,后改为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后又从事散文写作,并致力学术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学生运动。1948年8月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不久因病去世。早期诗作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光明与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作为古典文学专家,在诗歌史、诗学史和批评史领域,见识独到,成就卓著。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作者介绍】我国旧式教育,完全就是读经的训练,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项目。特别是从幼童时期就开始这样的训练,学生食而不化,既影响了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也影响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继承。新式教育的兴起,扭转了把读经训练作为唯一训练项目的局面,同时也规定了初、高中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培养“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方面的要求。但当时,我国的经典,大部分还是没有经过现代意义上的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只能敬而远之。同时因为离白话文运动兴起的时间不长,给这类经典分段、标点、注释,用白话文翻译等工作都还没人来得及深入、具体地做,只有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然而这套书离理想的标准尚有一定距离。【创作背景】在写作《经典常谈》的1938至1942年间,朱自清不仅同时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及其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而且还自1934年开始即参与到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主持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并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10月,负责统筹这一工作的杨振声建议朱自清“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这成了他在日后写作《经典常谈》的直接缘起。而朱自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遵循的标准也是完成一部“一般的读物”而非“考据的著作”。可见在他的自我期待中,相比于追求学术与文学层面上的价值,此书的主要功能乃是实现对于传统经典的教育普及,他希望自己的这部书,能被读者当作一条船,凭着它“航到经典的海里去”。【作品简介】写于1942年,出版于1946年。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是传统文化经典入门必读书,更是普及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朱自清先生的初衷,希望这本书成为一艘把读者载入经典的航船。《经典常谈》正文篇目《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篇目梗概】《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起于汉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记录范围更为广大,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包罗万象。虽然《史记》《汉书》的内容不同,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确实相通的,并称为良史也绝不是偶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主张施“仁政”、“王政”,即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民设的,君也是为民设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注重圣王的威权,圣王建立社会国家,是为明分、息争的。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反对侵略打仗,他们只帮助弱小国家做防卫工作,这就是他们的“非攻”主义;天下的祸端都起源于相互争斗,人们应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这就是他们的“兼爱”主义。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定下了君臣父子的社会秩序。孔子之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分别是孟子和荀子。道家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因时世太乱,难以挽救,便消极起来,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老子留下一部《道德经》,他认为宇宙间事物的变化,都遵循叫做“常”的公律,其核心是物极必反,所以具体应用就是排除一切制度,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自然就是“道”。庄子则更进一步,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甚至死和生也都是自然的变化。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以荀学、老学为基础,从实际政治出发,将尊君权、禁私学、重富豪的趋势加以理论化,以至于中国后来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
上一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课件    下一篇: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10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