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体育论文

小学体育效果评价的现状与思考

所属栏目: 体育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0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体育评价是体育教学中一门科学,体育评价又是当前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体育效果评价它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益,以更为有效地为学校培养人才的总目标服务,充分认识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它是以身心和谐为前提下,终身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全面发展的目的。

  1、体育效果评价的现状分析
  1.1   从小学体育的现状看,体育效果评价至今仍是一个很薄弱的环节。目前于效果评价的考核体系主要是“四结合”的考评方式,即采用百分制打分,它包括:a 、体育课出勤和平时的表现占10%;b 、体育理论知识占20%;c 、身体素质检测占40%;d 、运动技能和技巧占30%。满分是100分及格是60分。这种评价的方法是体育教育行政部门指令推行的。
  1.2    从小学体育教师、体育专家的反映看,因为它取决于指令性因素,体育教师惟有执行。但这并不等于这一评价方法不存在缺陷,随着时间和体育教学的不断实践,这种评价的方法的弊端也就越明显。
  1.3    实际上,在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笔者认为“增强体质和培养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即在改善体质的同时让其吸收身体的意识。
  2、身体素质检测没有因材施定性分析
  2.1小学体育目标任务有三项,而如何衡量“体质增强”。首先,缺少适度和检测量度。其次,体育教学是以身体运动为主,以理论基础知识为辅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动作技术的学习过程中身体状况得到改善,学生体质增强是体育技术学习的结果。再次,影响体质的因素,有遗传基因,饮食结构,卫生环境、劳动负荷、医疗条件、体育教育等综合性的因素,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因此就没有办法确定某一项因素对学生体质增强的贡献。
  2.2  目前,“四合一”考评中,占40%分值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考评,运用身体素质检测的“五项素质”,并不能完全检测体育教学的准确结果。用体育达标项目 的总分来评价学生的体质是否增强,而不考虑学生的身体结构,按同一分值标准去考核显然是欠公平的,它并不能完全起到考核的积极效果甚至会影响学习体育的热情。每学年的身体素质检测标准,虽然是根据正态分布情况制定,是否具有某些科学依据还有待于探讨。
  2.3  因此,笔者建议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每学期要建立学生进校时所反映体质的原始数据,到学期结束时认真检测各种身体的数据,用其增长点来评价每个学生的身体增强的情况,作出科学的分析评价。如:五项机能指标(脉搏、舒张压——变音、舒张压——消音、收缩压、肺活量);六项身体的形态指标(身高、坐高、体重、胸宽、骨盆宽)
  3、体育考评分值难求合理性分析
  3.1  众知,学生的身体条件有先天性的差别。有些学生不用苦练,甚至不练,参加目前各项身体素质考核也能得高分,另一些学生(特别是肥胖儿童)再苦练考核也难以及格。这是小学体育教学考评的矛盾现状之一,如果改进考评的起点,以学生初始水平为基础点,进行高标准考评每个学生体质的增长率,这样对于身体素质基础点底的学生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可以树立、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的积极性;但对身体基点高的学生,如果在起点检测时“留一手”,这又是一个不能统一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具有新的思路。
  3.2  有人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自己已有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获取知识。目前小学体育评价的目标实质就是对学生进行筛选,而不是使学生在社会所需要的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从孩子进学校那天起,便落入了教育评价的筛子。把孩子以展力分成重点、非重点、优、良、及、差的这一把筛子中,从而抹杀了孩子的个性,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性,视学习为一种负担和压力,因此,我们就不能不反思,这种教育评价所引起的消极因素。
  3.3  “体育基础知识”考核的内容及分值安排,显然具有不全理性。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体育知识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如:小学五年级的《亚运会简介》书本上只介绍到第十一届,而现在第十四届都在去年召开了,所以光靠书本上的内容来确定分数,就显得比较片面了。而目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重,又决定了加强体育基础知识教学的不现实性,然而屈指可数的几节室内体育基础知识课,不仅不能按塞完成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教学,而且还采用下棋、游戏等内容,随意性比较大,这样“体育基础知识”考核如何进行呢?
  3.4  从我县各小学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学校没有进行体育理论考核,根本就跟不上趋势的发展,因此,体育理论教学效果的评价还有待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4、 目前的体育评价忽视了课外活动的内容分析
  4.1  学校的体育教育应该包括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这两部分,因为每星期只有两节体育课,更多的锻炼时间应该是在课外。从目前小学教师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课内的评价,而课外活动的管理、场地设施、以及诸多因素的局限,说评价就显的笼统而粗糙缺乏针对性和评价的保障性。
  4.2  从调查的结果上看,目前我县学校的课外活动主要有这么三种情况:一、是被班主任占用做课后作业或家庭作业。二、是补课或是改为上兴趣课和辅导课。三、是把学生放回家。原因是教学需要或是无场地设施、无运动条件。
  4.3  这些原因的形成都忽视了课外活动内容安排的重要性,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以及运动技术的提高。小学体育是人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期,对今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有着积极参与的意义,这一局限性带来不良后果应引起高度重视。
  5、现行的评价手段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的适应性分析
  5.1  日前小学体育效果评价上存在的因素众知,现行的“四合一”考核体系只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根本了解不了学生自我内心感受的动作技术掌握的程度,以及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对人培养的准确作用。
  5.2  体育评价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门科学,它又是当前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应该说体育评价又是过程的评价,从目前体育效果检查所选择的方法上看,刻意的追求客观和量化并不可取,还应该考虑到它的过程。所以,我认为对教学过程也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用来作为总体评价的一部分。
  5.3  正确的方式是在评价时,首先要确定教学评价具有相对性的认识,使评价工作尽可能在相对的范围内进行,与其说下工夫完成一个不科学不完善的评价,不如将人与人这间的关系向期望的方向发展更为有价值。也就是说,体育效果评价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益,以更有效地为学校培养人才的总目标服务。
  6、 体育在当前学校中所处的位置分析
  6.1   学校体育的本质就是在于,随着儿童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体力、智力、和社会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素质教育早已在我国推行,但是体育这一学科在很多学校还是处在不被重视的地位,很多学校还没有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走出来,家长、学生还没有从应试教育中得到解脱,很多教师对素质教育认识不深,这都是影响当前体育评价的不利因素。
  6.2  据统计我县所有小学,都还在推行每周两节体育课的课时计划,平均每位专职体育教师任课在16节以上,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周要上20节以上,还有部分学校底段体育课是由班主任代上,或其他教师兼上,而乡中心校、完小、村小的体育就更不用说了,少上,不上,乱上的现象就更严重了,这样的体育课的质和量都难以得到保证,与当前国家推行的每周三节课的教学计划相距甚远。
  6.3  我认为在推行新的教学计划的同时,作为学校领导和教师首先要认清学校体育的本质,及其它在学校中的生要地位;其次、应该增加体育教师的编制,加强当前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给他们学习提高的机会,吸取新的教育思想,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专业素质,从而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其次,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进行群众性的运动竞赛,如:五年级段篮球赛、四年级段拔河比赛等等比赛来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7、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新思考
  7.1  体育学习的效果评价就是对体育教育的效益进行测量和价值判断。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测量,即对体育教育的客观效益作出事实判断,即按一定的价值取向分析体育效果的意义。
  二是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测量是基础、评价是判断、效果是揭示,因此,体育效果评价是事实测量和价值判断的有机统一。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建议小学体育效果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
  一在对结果进行评价的同时,对教学过程也应该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真正做到过程、结果相结合。
  二体育测试量化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起点和终点成绩,这样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评价就比较科学。
  三要极力完成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考核要与目标一致而且要“因材施考”。
  四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走上正规化,条件不足的学校要创造条件把课外活动开展起来。应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兴趣。
  五各小学应有专职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班主任要带头参加并组织好课外活动,充分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
  六每学期要建立学生进校时反映体质的原始数据,至学期结束时认真检测各种身体的数据,用其增长点来评价每个学生的身体增强的情况,作出科学的分析评价。
  8、结束语
  健康第一:
  评价小学体育效果就应该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打破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内容的做法。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身体发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五个方面的学习领域),使学生的体力、智力和社会能力得到持续发展。
  兴趣并重:
  评价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更应把与人交往合作的意识作为重点,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确保从享受体育与健康的乐趣,从而为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杜俊娟     《小学体育考试与达标》
  2、叶忠根、林崇德     《小学心理学》
  3、《国家最新中小学课程标准》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实施体育“新课程” 关爱“体育学困生”    下一篇:新课标下体育教学如何评价学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