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对农村高中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思考与认识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提要:随着新课改的全面铺开,教育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教育水平相对滞后的农村高中面对的压力则更为沉重。当务之急是要转换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策略,开展阅读“对话”教学,建立起新的“听﹑说﹑读﹑写”阅读教学体系。

  关键词:对话 倾听 言说 阅读 需求

  假如说,一声春雷带给大地的是震撼与活力,那么,新课改就是一声春雷。随着这隆隆雷声的震响,教育面临着一场自上而下的全国范围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变革实践。

  根据2003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新课改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语文综和应用能力。显然,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面对新课改这样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既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又不能照本宣科蛮干一气。作为农村高中,信息传播不及时,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缺,教研水平滞后,都是改革的潜在困难。悬在头顶的更有高考指挥棒,教育教学管理体制,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一系列偏重分数的竞争机制,都束缚了学校改革的手脚。但是,课改毕竟是大势所趋,在改革浪潮中若不能奋勇搏击,便要葬身水底。本人认为,只要转变教育观念,以转变教学策略为突破口,成功实施新课改,不会是天方夜谭。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谈到农村教师,不少人心目中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经典画面:寂静的深夜,昏黄的灯光,伏案改作的剪影……事实上,偏远山区的绝大多数教师仍然未能脱离这种“教书匠”式的生活。现实生活中,教师还要面对社会的轻视﹑冷漠;家长的高期望﹑寄托;以及媒体的指责﹑挑剔。可以说,多数教师将要处在改革与实践的夹缝中生存﹑挣扎。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程改革最大的挑战就是对教师的挑战,因为教师是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转化者。”的确,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是推行课程改革的关键。面对改革不能一步到位的现实,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自身,要坚信从我做起的必要,以饱满而理智的态度投入到改革之中,彻底转换自身观念,认识到:1﹑教师不是知识权威,而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2﹑教师不是学习过程的控制者,而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协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3﹑教师不是课堂管理者,而是学生课堂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4﹑教师不是“教书匠”,而应是课堂语文育人资源﹑学习资源的开发者,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抓住﹑挖掘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资源,更要有一双善于从教材中发现美的眼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从而有效进行德育﹑美育和创新教育。只有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这些转换,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有的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二﹑教学策略的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上提出了阅读“对话”新理念,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学生阅读不只是“吸收”,也有自己心灵的“回响”:即阅读过程也是读者对作品不断思考﹑创造的过程。“对话型”的阅读教学将彻底改变教师是文本发言人的角色,教师单方的讲解将由师生双方的对话所取代。在对话中,教师对文本的有关解释并不存在最高或最终的权威,这为学生对文本的解释提供了空间,提供了一个开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对话”阅读理论强调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对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开发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而我们的传统阅读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为课上较单一的手段,以目标统领教材,教学的方法,手段都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努力。农村高中学生基础﹑能力均较薄弱,课堂上学生的思考﹑讨论往往难以达到教师预先设定的“期望值”,不少教师就会“越俎代疱”,使课堂上的“一问一答”演变为“自问自答”。学生的主体地位尚难以得到保证,更别提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了。如何展开“对话”阅读教学,构筑民主﹑开放的语文课堂呢?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阅读教改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去作尝试和改进:

  1﹑“听”的改进

  课堂上学生要听老师的讲解。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其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教学方法无论如何改变,教师的讲授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只不过传统教学中,“讲授法”大行其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阅读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学生由于知识﹑经验﹑方法的欠缺,在文本面前是不成熟的对话者,仍需要对话在先﹑对话有方﹑对话更优的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和真诚的帮助。因此,学生还是要“听”,关键在于让学生听什么?首先,语文教师必须是文本的首席对话者,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让学生听到教师自身对文本独到的感悟和理解,从而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不仅仅是照搬教参上的说法。其次,教师要讲得少而精,重在导疑﹑导难﹑导法。当学生活动难以深入进行时,可听到来自教师的指导点拨,这种开导应是思维方法上的,而不是内容和答案上的,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等等。第三,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上的脑力活动的效率。”语文教师的语言尤其重要,应做到意美(有内涵),形美(使作品中的形象立体化),音美(节奏与抑扬),使学生听得入迷,听得陶醉,把“倾听”的过程视作美的享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说”的改进

  “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但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是将提问精心设计,课上循循善诱,步步启发,一再纠正学生的理解思维,最终将学生导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美其名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质上依然是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生从师问”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学生的“嘴”说教师的“话”。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只能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从来不会自行去发现问题,那么,他的学习就永远只能停留在表层,何来自主探究?何来创造发展?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生命力的民族,缺乏创造性的学生也是不符合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标准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倾听”之后还必须有“言说”。首先,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打开教学交往的情感渠道,使教材的“心”与学生的“心”,教师的“心”与学生的“心”发生共振共鸣,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真正充分地﹑深刻地﹑创造性地展开。其次,教师不能用想当然的问题,既定的教案或拟定的教学程序去控制课堂对话进程,要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以及表达想法的时间,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和融合,达到新的认知层面。教师更要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逗”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不仅在有疑处生疑,而且在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打开一扇窗子,看到更美的风景。第三,教师须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新课标理念下的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可以对不同的阅读教材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重要的是鼓励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对话中来,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所以,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更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由此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敢说﹑会说﹑愿说,从而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

  3﹑“读”的改进

  新课标阅读“对话”理论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维护学生对文本的“倾听权”。因为阅读意义的生成,需要有个时间过程,学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对文本进行感知﹑领悟﹑联想﹑想象和再创造,才能感受文字的真正魅力,获得情感的真实体验。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完成设定的教学任务,往往会过早﹑过快地介入分析﹑讲解,恰恰忽视了学生对作品的诵读和充分感知。结果学生要么是启而不发,要么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最终只能从板书上得来一堆“语言的碎片”。所以,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一颗能感知真善美的心灵,要舍得放手让学生去自行诵读﹑品味。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朗读,默读,跳读,精读,范读,齐读,分组读等等,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培养语感,感受情境,达到和文本的对话和沟通。其次,放手让学生去读并不是“放任自流”,如果只是一味强调诵读,学生会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教学也难以收到实质性的成效。所以,教师应发挥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桥梁作用,可以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确定一篇文章着重要研究的问题中心,指导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自主独立地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某种共享的阅读背景和介绍某种阅读策略的具体操作方式,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脚手架”,从而使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对文本产生各自不同的体验﹑理解,为交流探讨提供可行性准备。

  4﹑“写”的改进

  “写”就是书面表达,一般包括写作和作业训练。教师除了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之外,课外作业的训练也是至关重要的,对农村高中而言,传统的语文作业如抄写﹑改写﹑课后习题的回答都是复习﹑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作业训练成了课堂教学的延伸,大多学生也是抱着完成作业的被动心态来对待课后作业的。但在新课标理念下,语文作业与语文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语文教学链上的一个环节,作业应该成为学习者的一种主观需求,被学生愉快接受,让学生从无穷无尽的“题海”的折磨下解放出来。教师可选择给学生布置个性化﹑开放性的作业,如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发表自己的一些感受,一个见解,一个启示,一番联想或想象,一个补充或一个疑问,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延续到课外;也可以给学生布置研究性作业,利用网络在生活中的渗透,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探究一篇(部)作品的结构艺术,一位作家的创作风格,一位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等,从而使作业训练成为课堂教学的拓展,成为学生发展知识﹑能力﹑情感﹑个性﹑价值观等方面最理想的生成过程,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

  总之,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新课改的来临,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好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面对新课改,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适应,积极实践,努力创造,发挥出教育的最大功效,以无愧于时代赋予自己的职责!

  参考文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    下一篇:阅读感悟让学生个性流淌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