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启发性教学语言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1-06-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启发性教学起源于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反二隅反,则不复矣。”其意是:当学生还没有搞通问题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思路,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达到“愤”和“悱”的状态,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只有在“心愤口悱”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启而发之,并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孔子这一论述,言简意赅,生动地描述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精湛地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精辟地揭示出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地规律,明确地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是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原则。那么在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中,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目标奋志启发。

  如果一个人没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就不会产生旺盛的斗志和充沛的精力,正如斯大林所说:伟大的毅力产生于伟大的目的。

  目标奋志启发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我们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学习的崇高目标和远大理想,这样就会促使学生站得高、看得远、立壮志,调动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用启发性语言激发学生,明确所学专业和课程的性质、任务、意义、要求。

  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是通过空洞的说教,还要把这种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即通过每一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自己所教学科的用途和意义,以及当前的发展状况,向学生讲明哪个山头是值得攻取的,突破口在哪里,以此诱发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雄心壮志,把学生引向实现伟大理想的征途上,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成长道路及献身精神进行启发。

  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有意识的介绍一些科学家的成长道路,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和为人类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高尚情操,树立楷模,启发学生。如介绍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等,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热情与斗志。

  二、创设情境,激情激发。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的遨游,这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创境激情启发一定要创设“愤”、“悱”情境,引发学生思维,要创设激情情境,唤起学生激情;要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好奇心,例如:

  《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运用拟人手法,在描述了飞翔的小鸟和井底之蛙关于天的大小争论之后,末尾写到小鸟对执拗的青蛙跳出井口便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教学时,我有意识设立悬念:“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

  问题一提出,便激起学生心中好奇的涟漪,荡起学生想象的浪花。一番思索后,学生争先举手,纷陈己见。有的说:“青蛙露出自信的神色,半睁着眼睛,摇了摇手,仍然坐在井底,因为它看到的天还是井口那么大”;有的说:“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狠狠的吸了一口气,撑起两只手,两脚猛地一蹬,跳出了井口。它把眼睛睁的大大的,一看,‘哎呦’叫了一声,惊奇地说:‘小鸟姑娘,你说得对,天果然无边无际,大的很那!我要是不跳出井口,怎么也不会相信你的’”。

  三、激凝导思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题,答疑解惑,有意识地创设疑问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是发展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此是语言启发性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疑”是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陆九州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学生的求知欲处于求知状态,疑问越多,探讨的问题就越多,其收获就越大。

  四、研讨争辩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关键问题,师生共同研究讨论,激烈地开展争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最后共同得出结论,这种研究讨论,开展争辩的教学方法,是语言启发性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

  探讨争辩启发要精选讨论题目,抓住难点和关键,要善于引导,形成波澜,做好结论。

  在教《乌鸦喝水》这节课时,我就在课堂上照课文的顺序,把事先准备好的石子放进有水的杯子里,让学生讨论,然后边实验,边辅以简短的说明,还适时提问学生:“乌鸦能喝到水吗?现在谁怎么样了?”这样学生就会在边观察,边思考甚至在有趣的争论中不断激发兴趣,更深的理解课文。

  五、类比联想启发。

  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知识与知识之间通过已知比未知,唤起学生的联想,求得对问题的解答,这是语言启发性教学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

  类比联想启发,需要教师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知识,引起他们的联想,引导他们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进行学习。

  六、比喻引趣启发。

  比喻是语言启发性教学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形象的、学生熟知的事物去比喻说明那些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激发学生联想,启发学生思考,进行对照化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妙趣横生地学习。

  那么,如何运用比喻进行启发呢?应注意比喻要贴切,有趣,注意比喻要联想、求新、精炼。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生动、含蓄、充满启发情趣和魅力的语言,往往能启迪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动口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动手去进行操作练习,从而求得知识和发展智力。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要求教师表达时要富于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的话,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要求教师语言要有直观性、感染力和感情色彩,以创设“愤”、“悱”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学语言还要注意含蓄,指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教师往往不讲本意,而用委婉的话来烘托和暗示,让学生思而得之,讲话不能把话说尽、讲绝,否则就会失去启发的作用。要能够透过有限,展现无限,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去丰富和补充,以“不全”引出“全”的结果。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析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下一篇:浅谈中小学书法教学中的学习方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