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道德与法治计划总结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23-01-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课程性质: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二)能力目标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

  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知识目标

  ●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发展理念。思想品德校本课程是让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进行整合,使知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使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学校走向社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品质得到综合的训练和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体验理念。思想品德校本课程以活动形态开展,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在教和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使知、情、意、行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完善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

  资源开发理念。开放搞活、盘活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物资源――社区内的优秀人物(离退休干部、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各线的突出人才等);习俗资源――社区的风土、人情;特别资源――社区内有特别意义的人、事、景、物等。这些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本质上是由当地人民创造和积累的。

  四、设计思路

  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结合不同年级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别在七八年级开设《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活中的法律》《窗外晓事》,对学生进行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教育,以便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五、课程内容:

  七(上)《生命教育》

  七(下)《心理健康教育》

  八(上)《生活中的法律》

  八(下)《窗外晓事》时事国情

  六、课程评价

  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 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 搜集学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评价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目标是, 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 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二)评价方式思想品德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察: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 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学生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 师生可以对小组成果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对话, 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

  成长记录:教师应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境测验、开闭卷的笔试等。要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 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三)评价实施要求

  1.评价要客观、公正,要准确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2.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突出形成性评价。 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3.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 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二    下一篇:中学政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