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语文计划总结

《拟行路难》教学案例

所属栏目: 语文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23-03-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阳春三月,创新教学课堂活动月如期而至,“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是原则,重在理念、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是导向,如何在遵循原则的前提下,围绕导向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每位教师研究探索的目标。教无定法,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创新?就语文古诗文教学而言,创新的着力点在哪里?研究并探索中我始终充满困惑,《拟行路难》一课的教学,让我若有所悟,感触颇深,连缀成文,与期同仁指教。

  《拟行路难》是南朝文学家鲍照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一组诗歌,共十八首,内容并非一事,但在思想情感上常常表现悲愤慷慨不平之情,在艺术风格上比较一致,具有“文甚遒丽”的特点,亦即气骨劲健,语言精炼,词采华丽,尤其在七言诗方面对唐代的作家特别是李白颇有影响。高中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中选取的是其中第四首(泻水置平地)。课前,我作了精心的准备和设计,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入分析鉴赏的环节,围绕单元目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方法的领悟和落实,以问题的形式采取比较鉴赏的方法设计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突出学生的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在交流讨论及反馈点拨中达成问题的解决,从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更好的期待是课堂氛围的热烈和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与高质量。应该说,这节课的设计,从整体上遵循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沿着课前的设计思路加以引导学习,也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课上第一个同学的展示发言就打乱了我所有的课前设计、教学步骤和鉴赏期待。在我的教学预设中,古诗词鉴赏朗读成诵环节之后,一定是设置围绕教学目标的问题情境,问题设计一般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目的是使学生不要产生畏难心理,渐入佳境。可是恰恰就是我认为非常简单、不会也不应该出现问题的地方,学生出现了所答非所问甚至让人啼笑皆非的情形:

  师问:初中同学们已经学过李白的《行路难》,我们这节课一起鉴赏鲍照的《拟行路难》,“拟”是仿照的意思,《行路难》是乐府旧曲,请用所学知识,结合课前预习,“以意逆志”揣测一下,“行路难”一类的诗将抒发怎样的思想情感?

  一学生答:积极向上的情感。

  这是课堂上第一个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高中生主动回答问题是难能可贵的,然而面对这样一种回答结果,我感到一种格外的不是滋味,从初中到高中,我们一直践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可事实是太多的学生连起码的常识都不能准确落实的时候,“全面”从何谈起,“提高”如何落实,我们该怎么办?一瞬间,我想过要严厉批评,因为问题如此简单,何况注释有明确的说明,但是当我注目眼前这个学生时,他是那样地阳光,那样地真诚,微笑着仿佛在期待老师对他的肯定甚至嘉奖,此时此刻,我有些于心不忍了,我感到从未有过的一种耐心与好奇,我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肯定地回答,根据是什么。

  在全班同学有些哄闹声中,我轻轻地走近他,下意识微笑着问道:“为什么呢?能不能举出具体的诗句加以说明呢?”

  学生脱口而答:“能,李白《行路难》诗中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可以说明。”

  是啊,谁又能说不是呢?前两天自己在给期考同学写寄语不就信手拈来写的是这两句话吗?李白浪漫的诗情,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通过这两句诗表达得淋漓尽致。青春年少,如花岁月,风华正茂,充满理想的学生们又怎能不记得这样的名句,怎能不被这种勃发向上的情感所感染因而铭记于心呢?他们没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何茫然”的感受,更没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经历,一旦问题的情境触动内心的记忆,他们的思维永远会倾斜美好的记忆。此刻,我释然了,瞬间我做了个决定,我不知道这节课会上成什么样,但不管怎样,我要把这节课放给这个积极真诚的学生,让他尽情地展示,享受属于他的“积极向上”带给他的课堂美好。于是有了下边的问答:

  师问:李白的“积极向上,充满自信”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在哪里?你能结合《行路难》的具体诗句谈谈看法吗?

  学生答:李白的乐观自信特别难能可贵,因为这首诗大量的诗句是写他人生道路上遇到的艰难和心中充满的慷慨不平之情。在遭遇挫折时依然不失去向上的追求和信心,尤其了不起。

  此时全班同学抱以热烈的掌声。我们的谈话仍在继续:

  师问:慷慨不平的愤激之情在鲍照的《拟行路难》中有没有体现,能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吗?

  生答:最后一句“吞声踟躅不敢言”表达的就是这种情感。

  师问:《拟行路难》中有没有积极向上的情感?为什么?如果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生答:老师,我明白了,鲍照与李白生活的时代不同,两人的性格也不同,所以在诗中有不同的情感。

  学生对大唐盛世印象深刻,但对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了解甚少,我作了简要的介绍,我们的交流还没有停止,因为问题还没有解决。

  师问:两首诗的感情主旋律是什么?假如让你选取一个乐府旧曲来表达这种情感,你会选取《行路难》吗?有什么启发?

  生(恍然大悟)答:《行路难》乐府旧曲的题目启示我们,诗歌的内容一定与人生道路的艰难忧患有关,寄寓的情感也应多半是悲愤慷慨不平之情。

  师问:诗人如何表达这种情感呢?

  生答:鲍照通过比兴、反问的手法,而李白主要通过用典、夸张的手法来表达。

  至此,看似与一个同学的交流,一个问题的解决,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两首诗的比较鉴赏在不经意之间已经完成,单元教学要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就在这样看似解决一个不着边际的问题中得以落到实处。

  我满意地点点头,学生带着一种满足、欣慰和收获感落座。

  我忽然想到一位老校长曾语重心长讲过的一句话:“教师要让学生回答问题,一定是让学生满心欢喜地站起来,还要让学生很有尊严地坐下去。”我感触颇深。这节课学生的参与率一定达不到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要求,也没有可推广的教学模式,甚至没有小组交流讨论,但却不失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创新。当我们在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创新,机械地定义教学模式时,创新已远离课堂,远离教学。

  真正课堂教学的创新应该首先是对学生个体生命意义的尊重。因为生命之树常青,而创新,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最鲜活的最富有灵性的智慧的火花,它至真至纯至美,我们必须用一颗爱心去捕捉它,用心灵去呵护它,因为它可能在瞬间,也许还粗浅,但却如此灿烂,如此可贵。

  其次,课堂教学的创新应该在教学的生成中。课堂教学有模式,却不能唯模式,有人说,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精彩在于不同一般,在于不同过往,在于发现创新。因为课堂教学一旦预设化进而模式化,它又会成为一种新的传统,束缚教师进而束缚学生。在教学模式预设上我们必须精心加心,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所有“教”的出发点一定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思维千差万别,面对任何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就不可能是相同一致,那么课堂教学就不能唯模式是从。在预设的环节捕捉生成的细节,方显教学的智慧,创新的真谛。在这个意义上说,正是课堂上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灵活思维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创新的活力,创新在生成中实现,又在生成中升华。

  第三,课堂教学的创新应该立足于“以学定教”。就古诗文鉴赏而言,课堂教学中易中天“品三国”式的风格,固然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在现阶段高考制度下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恐怕还必须采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方法,从学生的“知识最近发展区”开始,相机引导;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就不能单求讲解的精彩准确到位,要更着眼于阅读语感及思维的培养,更在意于课堂上学生的问题是否能够充分暴露,教师是否能够及时了解、善于捕捉并巧妙地化解。当我们的“教”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决定、设计、点拨、要求、提高时,创新的课堂也随之相伴而生,在某种意义上,创新就意味着一种改进,一种完善,一种优化,一种发展。这样的创新是一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哗众取宠,因为“以学定教”时,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教师的“教”与其说是“教”,不如说是一种交流、帮助、引导,由学生暴露的问题起,直击学生的思维,直入学生的心扉,这样的课堂既紧张又充满挑战,既严肃又活泼生动,既有可感的收获又有生命的质感,既有预设的艺术又有生成的精彩,是丰满充实的又是彰显生命张力的。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新,它不断流溢,超越时空;它不停追求,异彩纷呈。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永远是师生共同弹奏的生命乐章,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尊重生命,唤醒生命,更要让生命焕发智慧的魅力,让创新为生命插上飞翔的翅膀,在课堂教学的蓝天里与学生共同描绘人生的精彩。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桥之美》教学案例    下一篇:《长相思》教学案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