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语文计划总结

语文学科中考答卷分析

所属栏目: 语文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15-03-1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试题的总体结构

1.基本情况

语文学科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全卷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和写作等三道大题,25道小题;全卷总分为120分。

2.试题结构

试卷分成三大部分:一类是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分值为12分,占试卷总分的10%;一类是阅读,分值是48分,占试卷总分的40%,其中文言文阅读的分值为15分,占试卷总分的12.5%,现代文阅读的分值为28分,占试卷总分的23.3%,名著阅读的分值为5分,占试卷总分的4.2%;一类是作文,分值为60分,占试卷总分的50%。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三大部分的分值比重为1:4:5

从试题类型来看,全卷除积累与运用部分中的古诗文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中的文学常识和现代文阅读中的注音等12道试题(18分)是答案唯一的客观性试题外,其余均为答案不是唯一的开放性试题,共计13道题,分值约占总分的85%

2010年中考的语文试卷在结构上、形式上及内容上与2009年中考的语文试卷没什么区别和变化,基本上是一致的。

二、试卷的特点

从试卷命题思路上,能看出今年我省语文学科初中毕业考试的试题命制,还是坚持贯彻和落实新课程的评价理念,继续注重名句、名篇和名著的积累,注重对联等民族化语文形式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注重写作的开放性和选择性,注重开放性试题的命制,在平稳过渡的基础上,有所探索和创新。

特色

1.联系现实生活。把语文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符合语文课程的特性要求,根植于现实,根植于生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空间,有利于获得语文的初中能力。如对联中与传统节日联系到一起,命题作文《端午的味道》,也是与传统节日联系到一起的,这样的命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感受民族传统的文化;虽说文言文阅读,也在14题中与个人生活联系到一起,让考生谈对自己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现代文阅读的文本,是写大家现在最关注的世博会的,这不仅是生活中的热点,也是具有时代气息的标志,渗透着时代特色的因素,考生不陌生,也易于理解和认识。其中23题让考生展开想象写出自己家乡的巨大变化,这样的试题的设置,能促使考生在学习中把语文的学习,放到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中,使其更有生命力。     

2.关注能力的培养。在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加关注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在积累与运用中就有分析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察,在阅读中除表述能力、创新能力的检测外,今年又加上了想象能力的测试,既23题的设置,而这样的想象,是根植于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从中可以考察学生平时的观察能力、叙述表达能力,也能考察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试题的类型中,主观性试题所占比例是85%,这更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能力的考察,就不可能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答案的局面。

3.重视文化的渗透。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中考更是如此,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从这份考卷上看,其明显的用意是,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灌输文化成份,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如积累与运用,重在名句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的设置上,更是突出教材学习中的拓展和延伸。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是《论语》十则延伸,现代文阅读除了带有世博会的色彩,还有许多联想,有二十多年前的一百多年前的联想,这些联想不仅能丰富文章的内容,还能带进许多文化色,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特色。

4.降低试卷的难度。

本份试卷能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试题难度进行了降低性的调整,其难度是0.74,这个尺度应该说是比较大的,试题的总体设置是不难的。

一是不设审题障碍。从阅读题的设置,到命题作文题,都没有审题上的障碍,一目了然,明明白白的,考生易懂,易理解,便于操作;

二是文言文阅读的难度不大。《论语十则》是在一年级就学过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又是从《论语》中选出的,学生一看就能了解个大概,有的也是平时可能接触到的内容,很多题在原文中就能找到的;

三是阅读文本的简洁明了。文本不算太长,内容也不陌生,考生不用费多长时间就能读完读懂。过去的文章太长,文章也比较难懂,尤其是一些三四十年代的作者作品,或者是台湾、香港的作家作品,语言比较宛转、艰涩,主题也不是简洁明了,考生只能在没读明白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答题,可想而知,考生的阅读会答成什么样,名著阅读又是安徒生的童话,这是小学生必读书目;

四是题型的设计很简洁,提出的问题相对也很简单。其实,只要考生能听懂、看懂,能用语言表达一定的情感,就是达到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不必提一些深奥难懂的专业性较强的问题,为难考生。有些考生的试卷答不了几分,但在日常生活中,从不影响交流和交际,可见试卷的难易程度,并不能影响学生的交流沟通及生活,所以大可不必用一张试卷来难为学生;

五是降低评分标准,放宽答题的尺度。过去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的原则,一是采点给分;二是采意给分。现在是在此基础上,更放宽尺度了。《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中的评阅说明是:“在意思对的基础上,要考虑语言表达;即使意思与参考答案不完全相符,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对于有新意、有创见的答案,要给满分。评阅阅读试题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就应该如此,不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观性试题,就应该是开放性的答案,不能是唯一的。现在的参考答案基本体现了这一灵活性,但在评分的过程中,阅卷教师还是掌握得不太灵活,距离要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问题:

1.重复的内容略多。对联中与端午有关,作文中还与端午节有关,我国还有许多重大的传统节日,不必只盯住这一个节日吧?重复不就是单调嘛!现代文阅读是关于世博会的,材料作文中也与世博会有关系,这种重复让人感觉太过于追逐时事了。

2.问题的设置不妥当。

文言阅读13题用自己的语言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会让考生发蒙,不如换个问法:“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考生可能就答得轻松些;

文言文14题是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启示?我认为,就这句话而言,阅历越深学识越高才能有更精深的认识和理解,成人对其理解都很费劲,都要动一番脑筋,也可能不到位,不透彻,不恰当,这句话让学生来理解和认识,有些为时过早,虽说是教材后的练习题,那么多好的句子、经典的句子、带有启示性的句子,都是可以用的,应避开这句话。

3.现代文阅读文本的选择不算好。文本的选择虽富有时代的气息,但并非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激不起阅读兴趣,能生发的感点不明显。

4.材料作文的主题不明晰。所给材料的主题不明晰,考生不好判断,如同设置了审题障碍,在审题上有一定的难度。

5.文言文阅读文本的选择不太合理。《论语十则》是出自一年级上学期教材中的,虽说加进了没学过的几则,但深度不够,难度不大,如果按正常教学进度来考试,一年级的学生完全能答这张试卷,那么,就显得试卷内容涉及到的范围不够,不能全面考察学生三年初中的学业水平。

三、全市考生成绩统计与分析

1. 珲春市2010年中考语文学科成绩统计

1:珲春市2010年中考语文学科成绩统计表

学科

满分

优秀人数

良好人数

及格人数

不及格人数

平均分

标准差

语文

0

231

957

360

110

95.13

13.90

百分比

0.00%

13.93%

57.72%

21.71%

6.63%

 

 

 

2:抽样成绩统计表(150份)

题号

题型

应得分

平均分

满分

难度

优秀数

优秀率

及格数

及格率

不及格率

积累与运用

12

9.3

25

0.78

60

40%

119

79.3%

20.7%

阅读

48

35

0

0.73

27

18%

118

78.7%

21.3%

作文

60

44.7

0

0.75

3

2%

141

94%

6%

 

120

89

0

0.74

9

6%

134

89.3%

10.7%

 

32008——2010年中考成绩统计表

年度

满分

优秀人数

良好人数

及格人数

不及格人数

平均分

标准差

总人数

2008

0

140

包含在

1355

257

78.32

 

1612

0.00%

8.68%

及格人数中

84.05%

15.94%

 

 

 

2009

1

97

938

494

226

82.96

25.58

1931

0.05%

5.06%

49.74%

25.76%

13.21%

 

 

 

2010

0

231

957

360

110

95.13

13.90

1658

0.00%

13.93%

57.72%

21.71%

6.63%

 

 

 

 

2.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总成绩分析:今年珲春市中考语文平均分是95.13(州平均分为83.6        我市平均分为全州榜首),及格率是93.37%,这说明:一是试卷的难度不大,难度系数为0.74,已超过0.7;二是考生答得不错,相比去年的平均分、及格率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去年平均分为82.96,及格率为80.55%)。良好率为57.72%,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都在良好这个分数段上(108——90分),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高分的不多,低分的也不多,中间分数线占多数。但是优秀率不太高,仅为13.93%,虽比去年有所提升,提升的幅度不太大。不及格率有所下降为6.63%(去年是19.45%),这与一年来大抓差生与流失生的工作有直接的关系。总体来说,今年的成绩好于去年,而且是逐年提升的趋势。

抽样成绩分析:

一题:积累与运用。这道题历来是得分题,今年也不例外,应得分12分,在抽样的150份试卷中,实得分为9.3,其中有23人满分,60人优秀,119人及格,这道题考生答得还是比较好的,这不仅仅是教师抓得紧抓得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语老师也是重视学生对名句名诗的积累的。但是,我认为,答这道题的不及格率有些高了,20.7%,有31人不及格,而这些不及格的分数都是相当低的,有的是3分、2分、1分,甚至是零分,这不是学生学不会,而是学生根本就不学,是完全放弃学习的真实再现,他们或许早就不上学了,是为了要毕业证来参加考试的。如果是在校生,再怎么不学,也不至于在这道题上答这么少的分数。

这一部分很少出问题,只是第6题,有的考生答错了,把运用新奇的比喻,描写雪景的千古名句写成:“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出现这样错误的还不是一名两名考生,这不完全是学生背诵不扎实的问题,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教的问题,没有引领学生理解记忆,而只是死记硬背,不理解的记忆,所以学生才会出现所问非所答的问题。

8题对对联也有点问题。这道题有创造的自由空间,但在批阅上是极宽松的,只要是宽对就可以了,但有极个别的考生对的对子完全不正确,看得出是考生不会,这说老师没教过,所以考生一点也答不上来。如果老师教过,学生学过,虽说答得不太好,不太恰当,不至于什么都答不上来,也不至于答得完全驴唇不对马嘴的,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完全放弃学习的学生答的。

二题: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名著阅读。此题应得分48分,实得平均分是35分(去年是30.08分),超过了及格的分数线,此题的及格分数是28.8分,及格率为78.7%,比去年也是有提高的(去年阅读题的及格率为72.2%)。

文言文阅读与去年略有不同,课外阅读融合于课内文言文中,但难度也不大,不过考生在答题上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一少部分考生在10题上失分,这道题是辨别词义的题,但其前提是要对句子先明白,要先会翻译,才能知道加点词的读音和意义,这四个词语并不是生僻难记的,可考生还辨别不清,选择错了,这是学习不扎实的原因,也有教师在答题方法指导不到位的因素。

很多考生竟在11题上出错,这道题应该是白给的题,文中明明白白地标有冒号,只要把冒号后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就可,但有些考生一看要让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就不知所云了,有的答它的意义或作用了,如“每天都要有三次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什么缺点,积极的去改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做到多次反省自己,认(让)自己能及时改正”;有的是翻译上有错误,如“对别人不忠诚,与朋友交往不相互信认(任),传不好的习惯”,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是教学时没注重学生回答问题方式法的学习与训练,二是学生本身学习不认真,三是教师在复习时忽略了《论语十则》的学习与复习,学生早已淡忘了。

12题、13题、14题、15题都是主观性试题,考生都能答,但都有所扣分,主要是答题不完整,或是语言不通顺所致。从中透露出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在中考复习中,只是让学生多做卷子,只是让学生抓住答题点,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答案,忽视了答题思路的引导、答题方法和组织语言的训练。

现代文阅读,大部分考生都能答,但答得不具体、不完整、不顺畅,因而,每题都能答点,每题又都要扣分,不能得満分。

在阅读中,考生往往是在注音、解词上先丢分。注音中,“璀璨”的“璀”注音中是调值标错位,标到“cǔi”上;“闪烁”的“烁”偶有写成“suò”,也有写成“sòu”的,个别考生对拼音中的标调的位置、调值还很糊涂,看来初中生还要进行拼音的再学习。

17题是解释加点词语,发现也有一些考生扣分,一是对词语的不清楚,所以解释得不对;二是不能恰当的解释出在句中的意思。这是在教学中忽视了基础知识教学导致的。

18题、19题、20题、21题、22题、23题均是主观性试题,都是给予考生一定的自由创造空间的题型,考生能根据题意抓住答题点,但却答得不够全面完整,或语句不够通畅,逻辑性不强,更缺少文采,使每题都要扣分,虽说是一分、两分,积累下来也是不少的。所以在阅读中,得高分的不多,但及格率还是不低的。

名著阅读:今年的名著阅读是关于安徒生童话,相对简单,考生答得很好,有62名得满分,占41.3%,也说明教师对名著阅读的重视。

作文:在抽样试卷中,作文的平均得分不算高,44.7分,优秀率也不高,仅为2%,及格率还是不错的,是94%

从考生写作文的字迹上来看,写字差的29人,占19.3%,相对近两年的情况,是有所下降,太差字的学生有所减少;作文中字迹好的14人,占9.3%,这个数字还是不高的,太少了,文写的不一定都要好,字是可以写好的,这方面还要下功夫,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强化训练。

写命题作文的考生114人,占76%,这个比例还是很大的,大多数考生通过写过端午节的过程,写出了端午节的香甜的味道、亲情的味道,及民族文化的味道,考生还是能够写出其不同的“味道”的,只不过是比较完整、通畅、实在,相对简单、浅显,“味道”不是浓郁的、淳厚,意味深长的,所以高分段的不多,优秀率也不是很高。

写材料作文的,部分考生还能够把准主题,但认识和理解也不是深刻高远的,泛泛的、浮浅的,缺少力度和深度。也有少部分考生对主题的确立上有问题,不能明确的准确的确立出正确的主题,所给非所用,得分更不高。

所以,要以作文训练为突破口,保证作文及格率在100%,再在优秀率上有所突破,最低达到20%,既要注重学生整体写作水平,也要注重作文水平的拔高训练,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解决语文成绩和能力低下的关键。

五、问题

从考生答题情况可以看出教学中的问题。

1.考生缺少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养成训练不够,如写字,如语言表述,如答题方式等;

2.考生缺少能力训练,缺少系统的针对性的能力训练,考生的各种能力较差。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学困生厌学弃学的问题。一部分考生的卷面几乎为零,不管是多么简单的题,就是答不出来。初中就放弃学习,今后的人生道路会是什么样的呢?这一部分考生的成绩也影响了整体的成绩。

4.教学中就教材讲教材,缺少更广更深的渗透,迁移拓展不够,学生接受的内容不丰富,不充分,文化素养不够。

5.试卷中试题的分值分配不太合理;试卷中试题内容与教材不相联结;

6.阅卷者不认真,评阅标准不统一,对参考答案的理解不正确,有误解。

六、建议

1.端正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方式和态度,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为重为中心,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继续加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包括汉字书写的训练、汉语拼音的学习;

3.重视学生学习语文习惯的养成训练,尤其是在每一节语文课堂中,在每一项语文活动中,训练各种语文能力;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的能力及语文的能力。

4.努力研究教法与学法,积极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实验,倡导合作,学会反思,在学习、读书、研究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能力,从而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5.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在生活中寻找学习语文的多种渠道,增强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6.重视作文教学的研究和指导,改变作文教学中无序无律的状态,有计划、有内容、有目标地进行作文教学,要进行系统的训练,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进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

7.树立大语文观,在引导学生从事各种语文活动中,加大体验,加深感知,加强独特的感悟,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

六、建议

1.加强合作,取长补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合作才是快速发展的前提。要在不断的交流中交换思想,提高认识,共同进步与发展。

2.加强研究,提高效率。在教学中要学会反思,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精讲多练,精讲精练,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加强训练,提升质量。要加强重点题型的训练,加强中差学生的训练,让训练内容有重点,让训练对象有层次,把训练落实到题型上,落实到人头上。

4.加强统筹,细化步骤。在教学中力求作到“九个一”。

抓住每一天;抓住每一篇重点文章;抓住每一节课,不是哪一节课是关键,而是现在的每一节课,是平时的每一节课;抓住每一张卷子;抓住每一道题;抓住每一首诗;抓住每一个字词;抓住每一分;抓住每一个学生。

其实,无论是“九个一”,还是“三个一”“四个一”“九个一”,或者是更多的“一”,它的前提、基础、根本就是一个词——“认真”。认真,是做好一切复习工作的前提,认认真真地备课,才能上好课,如果不认真哪怕是“一个一”也做不好;认真,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有了认真的态度和责任感,就能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环节;认真,是做好教学工作的根本,不管用什么方式方法,什么高招妙招,没有认真的精神,再好的招术也不会落到实处,就不会有什么效果了。所以,无论怎样教学,用什么方法,利用什么时间,都要讲认真,衷心地希望和祝愿我们语老师认认真真地,一丝不苟地完成教学工作,赢得更大更好地成绩。                

5.加强管理,增强力度。要组织好每一步的复习教学,要有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形式上的管理,从方式方法上的管理,从学习的态度和投入的程度上进行全面的管理。

6.加强教育,提起士气。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目的,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牧笛》教学随笔    下一篇:《“新经典”诵读实验研究》课题方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