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儿童诗教学,在体悟趣味中提升格调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3-11-2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在儿童诗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需要关注诗歌诵读的情趣,引领学生形成独特的认知体验。但遗憾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儿童诗歌的趣味性往往都停留在表层,有的用声光电影技术强行营造所谓的教学情境,有的借助形象直观的图片替代学生的真实体验,有的滥用仿写剥夺了学生对诗歌意蕴的体悟与思考。本文提出,要在联想中体悟儿童诗歌中的物象之趣、在诵读中体悟儿童诗歌的韵律之趣、在品析中体悟儿童诗歌的语言之趣、在辨析中体悟儿童诗歌的形式之趣,从而在开掘趣味中提升儿童诗教学的整体格调。

  关键词:联想物象品析语言辨析形式诵读韵律

  儿童诗歌是以儿童为阅读主体,凸显儿童真实生活,契合学生吟诵口味的诗歌内容,其不仅有生动形象的语言、饱满真挚的情感,更主要的是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小学语文教材低年级课文中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在儿童诗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需要关注诗歌诵读的情趣,引领学生形成独特的认知体验。但遗憾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儿童诗歌的趣味性往往都停留在表层,有的用声光电影技术强行营造所谓的教学情境,有的借助形象直观的图片替代学生的真实体验,有的滥用仿写剥夺了学生对诗歌意蕴的体悟与思考。

  一、在联想中体悟儿童诗歌的物象之趣

  黑格尔曾经在分析西方文学时提出“口艺”“耳艺”之美,这与西方语言以表音为主的特点息息相关,而我们汉字的汉语言文学除了具备这两种艺术之美外,更兼备了“目艺”之美,可谓是汉字把“三艺”充分结合。汉语言形如物体,瑰丽多姿;声如钟罄,音韵铿锵;意蕴丰富,价值深远。

  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这首《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诗歌中就先后出现了热情如火的夏姐姐、圆润的雨滴、起舞的蝴蝶、唱歌的蝈蝈……每一种物象都寄托着诗人对夏天生活的无限向往,可以像诗歌中的事物一样在夏天快乐地玩耍。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将夏天的生活场景融入其中。“热”字下面的四点底如烈火焚烧,而清凌凌中“凌”的两点水,又给夏日中的人们以清凉之感。教师如此紧扣两字的偏旁,使学生立刻体会到将这两个物象放置在一起的妙处;再如“想变成蝴蝶在花丛中穿梭”,不少教师都出示蝴蝶在花丛上空翩翩起舞的视频来辅助学生理解。其实,这样的教学并不准确。从“穿”字上面的穴字头可以看出,只有洞穴才可以“穿”,而鲜花之间形成的空隙才是蝴蝶穿梭的“轨道”。这就像调皮的孩子一样在花丛中钻来钻去,这首诗歌不仅仅是纯粹描写夏天之景,更多地展现了儿童的快乐生活。只有在教学中引领学生紧扣诗歌的语言展开想象,将文字构建的图画之美镌刻在学生的意识之中,学生才能真正读出这些物象的意蕴和趣味来。

  二、在诵读中体悟儿童诗歌的韵律之趣

  诵读是儿童诗歌学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诵读中,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音韵。其实,汉字的读音最早源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儿童诗中的汉字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最纯美的天籁之音。教学儿童诗就一定要大声诵读出来,在口诵、耳听、心感的过程中体悟诗歌的表达兴趣。

  儿童诗歌中常常喜欢使用大量的叠词,以增强音韵的趣感。这种表达效果一定要引领学生深入诵读才能体悟。例如在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中就连续使用了“乐呵呵”“喜滋滋”等叠词。这样的词语对于内心敏感的学生来说,并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词义解释,孩子只要运用自身的内在意识开口诵读,那么蕴含其中的快乐与愉悦就会直入学生的心田。

  汉字音韵所形成的表达效果还在于音韵的组合、对比所形成的立体化的感知画面。还以《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为例,诗歌最后“小小的池塘”“大大的荷叶”之间,“大”与“小”之感在学生诵读时口型的开口大小就已经说明了一切。教师则引领学生从“小小的池塘”与“大大的荷叶”这两组词语的声韵组合和对比中,强烈地体验到池塘的小巧与满池荷叶挨挨挤挤的样子。正是学生诵读的声音,让诗歌中的文字有了立体性的画面。这种表达的效果只有通过学生自主性的诵读才能被真正地体悟与感受。

  三、在品析中体悟儿童诗歌的语言之趣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古诗词都非常注重意象的营造。在古人眼中,“意”是相对理性、内在的心意,其发源于内在的情感,但又借助于外显事物加以呈现;而“象”则是外显的、形象的物体。在阅读儿童诗歌作品时,关注诗歌的意象,其实也就是关注大自然中具体的事物与作者心意、情感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学生对诗歌中的内在情韵进行深入理解与感知。

  在儿童诗歌的创作中,作者常常会将自身的情感体悟与价值取向蕴藏于儿童现实生活常见的事物之中。这些事物的名称都是由生硬枯燥的汉字组成,而汉字与诗歌的意象之间又拥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研究汉字的字理意趣,对于感受儿童诗歌的内在意象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中,作者就在最后选用了一个鲜明的意象“伞”,描写了“伞”“静静地在荷塘举着”的景象。教学中,切不可简单地认为这仅仅是一道风景,而是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既想象“伞”的外形,又要想象它的功能作用。诗人也正好借助这一意象,委婉地道出了自己“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原因:就是要像荷叶一样默默地为他人服务。而要想引领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就必须抓好关键字“静”“举”。这个“举”字上为手,意指双手托物,由此可以想象荷叶是多么辛苦,就算是这样辛苦地“举着”,荷叶也照样“静静”的。而这个“静”字,以“青”作为声旁,含有精华之意,而右边的“争”含有双手彼此争夺之意。这也正应了古人所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从字理的角度教学,理解诗歌中关键字词的表达意蕴,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诗歌选用“伞”字作为诗歌意象的内在意图,从而强化了诗歌中对于幸福快乐的感悟体验。

  四、在辨析中体悟儿童诗歌的形式之趣

  汉字形体的结构是笔画与部件之间巧妙、自然的穿插,具有典型的建筑之美,可以说一个汉字就如同一个小小的建筑。而由汉字所构建而成的儿童诗在诗人的巧妙编排下有着浓烈的诗歌趣味。儿童诗歌虽然短小,诗句不同于一般的连贯排列,而是一行一行的;诗歌本身的语言也不是完整通顺的写出一句话,而是要运用简短有力的词句转换,凸显出强烈的韵律节奏,在留有空白的状态下引发作者的内在想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借助诗意的语言来感受诗歌的内在意蕴,也要关注诗歌的语言形式感受儿童诗歌独有的文体特点。感受诗歌语言的建筑特点,并给予学生充裕的想象空间,而不能急于要求学生将诗歌的空白填满。儿童诗歌独有的形式上的跃动,要让学生在诵读、联想中体验,才能最终感受童诗语言的优美。

  在儿童诗歌的创作中,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才是惯有的策略,具有相同的构段方式,才能真正彰显出诗歌内在的文字建筑规律,为儿童的积极模仿奠定了基础。但究竟该从儿童诗歌中模仿什么、怎么模仿,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整合文本与儿童之间的内在关联,仔细揣摩与考量。

  如在教学《水乡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初读诗歌之后寻找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不少学生一眼就看出,这首诗在语言上具有相同的表达结构。随后,教师就紧扣课文的第一段感受设问、三字并列、两句七言并列形成的表达效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打节拍的方式读这一自然段并进行诵读展示,充分感受儿童诗歌语言所形成的语言节奏。在这样的基础上,当教学完所有的内容之后,教师则引领学生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朗读、男女生之间的配合朗读。整节课,教师并没有太多地讲述诗歌的内容,而始终借助诵读的方式引领学生在语言的丛林中穿梭、游行,形成了鲜明、真实的内在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教学儿童诗应从三方面入手    下一篇:多媒体辅助小学书法教学分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