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灌注生命意识,塑造健康人格—— 浅谈语文教学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 浅谈语文教学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傅 启 玲 

最近在报纸上看到几篇新闻报道,让人触目惊心。

《因为“爱”杀死爸爸和奶奶》:医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张力伟亲手杀死了爸爸和奶奶,不是因为恨,而是因为爱——“我本来想自杀,但是我想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如果我死了他们不等于也就没有任何生的希望了吗?所以还不如一起去死”。(2003年7月10日   《广州日报》)

《母亲不买张国荣CD  大连少女负气悬梁自尽》:就因为母亲没有给自己买偶像张国荣的CD碟,一个笑容灿烂的如花的16岁女孩就在暖气管上上吊自杀了。(2003年7月10日   《广州日报》)

《花季少女缘何服药自杀》:8月6日凌晨时分,刚接到茂名市某中学高中新生录取通知书才两天的茂南区某村16岁少女正当灿烂年华,可是却因其悲观厌世等原因而饮下甲铵麟极毒农药自杀身亡,令含辛茹苦将她养大成人的父母痛不欲生……(2003年8月11日     《广州日报》)

“这是真实的一幕,发生在前不久的湘潭:一个姜姓男子站在高楼上准备自杀,楼下挤满了上千围观者,有近半人高喊:‘快跳,快跳!’最后,也许是因为真的万念俱灰,也许是这些喊声让他更觉得人情冷漠,他跳了下来,悲剧就这样产生……” (2003年7月13日   《广州日报》)

这几则报道,让人想起之前的一大学生拿硫酸泼向动物园的狗熊;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好,怕老师家长责备而喝农药自杀等一连串的事,使人怵然心惊:他们竟能如此漠视生命!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我们留意一下自己的身边,就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聪明多了,但思想问题,性格缺陷也多了:有的骄扬跋扈、自以为是、惟我独尊;有的自私,缺乏同情心,没有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行为;有的偏狭,欠缺宽容之心;集体主义精神淡薄……许多学生的感情似乎越来越脆弱,越来越缺乏心理承受力。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帮助教育对象塑造健全的人格与完美的生命。我们的中小学对一个人素质的形成,特别是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学校教育尤其是现代学校教育……要既教书又育人,而且以育人为本……在当前情况下,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而没有生命意识的人格,不是健康和健全的人格。因而,灌输生命意识,培养健全人格,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教育的过程就是促使人健康成长的过程。人的成长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精神包括哪些呢?我想应该包括知识、能力、心理、品质、意志、人格、情感等等,这些方面应该是融合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还,最终统一于一个具体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重视的只是知识和能力,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教育,那么,这种教育仅是一种分裂的、残缺的教育。因为一个意志薄弱、品质低劣、心理扭曲、情感苍白、人格委琐的人,不管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和具备了多强的能力,都不能算一个合格的人。而以前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重知识轻能力、重成才轻成人的应试教育)恰恰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现在意识到能力比知识重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容易陷入能力就是解题能力的误区,我们的教育在努力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重视“字词句语修逻文”的知识点的落实,重视与中考、高考挂钩的阅读训练,重视名师们编的《快速作文教学法》、《阅读教学捷径》等等,而恰恰忽视了语文素养中最根本的良好的个性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是一种短视的、急功近利的教育,甚至是失败的教育。因为语文素养不可能全部都可以拿来“量化考核”用分数来衡量,语文素养是一种修养,需要长期积累和熏陶,需要作为一种文化的行为的教育来引导和构建。在《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此重任。

提倡培养生命意识,是现在素质教育的一个迫切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树立生命意识,还要灌输生命意识。很难想象,没有灌注进生命意识总值的教育,如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世界的未来,现代化的实现,都是靠人来达成的,既然如此,教育的目中无人目中无生命那便是大错特错的。

生命意识,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一个名词,在教学过程中,可尝试从多方面有意识地灌输着这面的思想。

首先,教育者应确立生命意识,坚持生命教育原则,从而激发生命活力。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意识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生命的载体。而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教育便缺乏生命的激情,因此也便不能唤起被教育者的生命意识。把学生看作是真正的人,当作一个个生命个体、一个个发展中的人来看,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帮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实践证明,学生的个体得到尊重,他的自主性、积极性得到发挥,便能激发出无限的个体潜能和令人惊叹的能力。

其次,讴歌生命的伟力,提升人生境界。人的生命是坚强和伟大的,人性的光芒照耀着人类发展的征程。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要善于捕捉世间万物那怕是一瞬间的灵动,感悟出世界万物的至善至美。在学科教育中挖掘并讴歌这些至善至美的人性,通过每位学生切身的感悟和评判去激发生命意识。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及大量的古今中外名著、科技人文读物,有着丰富的知识、深刻的哲理和强烈的感情,无不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灌注生命意识,指导学生探索人生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学习《敬畏生命》一文时,抓住关键句子和文章的主旨去领悟人生哲理:木棉树的整个生命的延续是以不惜代价追求“成功”“优胜”“秀异”“稳定”这些回报作为目的的。文章由彼(树)及此(人,甚或是整个生命)表达了一种感叹,从而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珍贵无价、生命的伟大,并因此而生“敬畏”“感恩”之情。再如《斑羚飞渡》一文,以优美的笔调叙写悲壮的故事,用深沉的感情咏叹动物界的群体意识,让斑羚的整体精神、牺牲精神在生命的断弦之上成为永恒的绝唱。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思考:这群斑羚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迫切学习的金子般的东西呢?从而让学生领悟到:当面对种群的灭绝,这群进退维谷的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它们的智慧、才能,胆识,特别是从容镇定,舍已为人的情操,可贵的整体精神,为自己、也为人类唱响了一曲悲壮的生命赞歌,放射灿烂无比的人生光彩。这是一种有价值的生命。这样,学生的认识就不仅仅停留在“本能使然”这一点上,而是学会理解、同情和尊重,进而产生敬意——对生命的理解、尊重和敬意。

   

语文教材中不乏这样的作品,如《紫藤萝瀑布》、《提醒幸福》等。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巧用教材,善于引导,生命意识会在你的和风细雨中潜入学生的个性人格中。

再次,阅读与生活相结合,通过探究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去探索生命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生命教育渗透到探究性的实践活动中,用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让历史、现实、生活告诉学生生命的价值,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如阅读《物种起源》,结合探索生命的起源的研究活动,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出现,是经过大自然无数年的演变才发生的,其中任何一个微小的自然条件的改变,都有可能扼杀生命于摇篮中。生命从单细胞生命到拥有高等智慧、高级感情的生物人类,是经过漫长的进化,现在的一切是大自然数十亿年造化的结晶,可见生命的伟大。在茫茫宇宙中,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他有生命存在的星体。就目前来说,我们的生命还是独一无二的。可见生命的珍贵与伟大。又如,以教材中《孟子二章》为契点,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进而探究古今中外以人为本的生命意识。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在人类社会中,人是社会的基础。没有人,也就谈不上社会的组织、人类的进步、文明的昌盛、科学的发达,而生命是人的载体,生命是人的根本。所以以人为本体现了一种生命意识。从我国古代圣贤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佛学的众生平等和不杀生的戒律到欧洲文艺复兴时反对宗教对人、生命的压抑和迫害,提倡尊重生命,无不透射出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生命意识。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慢慢培养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学会尊重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他人的生命,甚至不局限于人类本身,还扩展到其他有生命的机体上(如现在提倡的保护动物)。

 将生命意识与生命激情灌注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吧,使我们的教育更完美更艺术地与生命的内容相连,让我们的眼光不再只盯着考试排名、升学率、竞赛奖牌,让学生的个性更健康,人格更健全,不再把硫酸泼向其他生命,不再向自己的父母举起菜刀,不再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跳楼喝农药,不再受了一点委屈就泄愤报复伤害无辜,不再夸夸其谈、弄虚作假、自欺欺人、随波逐流、蝇营狗苟、得过且过。让他们明白生命是怎么回事,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怎样赋予自己的生活以意义,为个体的生命找到价值和尊严。这样,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才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时代的要求。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下一篇:试论“自由作文”的作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