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围绕“取材-拟题-语言”来谈初中记叙文序列训练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东浦中学 俞金智  李旭英

  [摘要]初中记叙文序列训练是指对初中学生在一定的训练理论指导下以记叙为主,穿插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以传达真挚的情感,并通过必要的虚构,以丰富的联想、想象,借助修辞手法,为文章增添亮色。从“取材-拟题-语言”三方面来构建一整套科学的、系统的、实用的序列训练体系,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整体水平和语文整体素养。

  [关键词]取材  拟题  语言  习作兴趣

  由于老师无次序地布置作文练习,使作文训练走向“低效”,对此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取材-拟题-语言”来对不同年级进行记叙文序列训练,试图找到一条相对能激发习作兴趣和提高作文整体水平的途径,现从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总结。

  一、关注生活与体验,遵循学生心理特点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也是不能超越的,因此,作文教学必须根据初中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训练。

  1.结合阶段特点,关注生活真实

  从初一开始,学生的交际范围与小学相比有所转移,由父母转到同学,且与学生自己年龄不差上下的同伴交流较多,体现“我”的特点较为明显。对此,初中一年级的写作取材主要是来自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同伴的相处,我让学生从“小我”开始,诸如“我是谁”、“我是怎样的”、“我为什么会这样”等问题着手、反思、筛选,尽量选择那些真实的材料,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初二学生的交际范围逐渐扩展,由同伴扩大到老师,比较适合于写熟悉的内容,力求做到“人无我有”的特点。初三学生会关注社会生活并有所思考,体现“人有我新”的特点,使人耳目一新。

  2.加强观察实践,提炼新题材

  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是获得写作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观察活动中,无论是定点观察、定向观察、移步换景观察、不同角度观察,还是动态观察、静态观察、对比观察、全方位观察,或者间接观察──调查、访问等,都是为了取得事物丰富的表象,为文章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刻,感受、体验就深,就能触发写作动因,发现题材价值,进而以观察事物的原形作为参照,进行生动描写,从而完成高质量的文章写作。

  该如何提炼题材呢?初一学生重在联系亲身生活经历,观察感知周围。初二由于知识面的拓展,重在联系语文教材及课外典型范文来观察感知周围生活,如上朱自清的《背景》,描写父亲翻爬月台为儿子买橘送行,“攀”、“缩”、“倾”三个动词,依次写出年老体胖的父亲“手”、“脚”与“身体”不同部位吃力爬高的艰难,表现了观察的细腻性和准确性。对此,我让学生以此作为范文仿写,以教会学生“观察之观察”的方法。初三学生较为成熟,他们关心社会时事,较容易获取有时代性的信息来感知社会生活。

  所以,作文取材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与体验,体现阶梯性、坡度性,正是符合新课标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确定的目标“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1]

  二、拟设作文题目,重视实践应用

  常言道:“文题善,佳篇成一半”。的确,善拟题目,就等于有了打开写作灵感之门的钥匙,以一目尽传精神。

  1.结合年龄特点,进行拟题训练

  初一学生刚进中学,抽象思维虽有所发展,但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加上生活经验不足,要进行较高形式的抽象概括还有一定困难,常常要借助于直观感觉。在拟题时,力求直观,在方法上比较多地采用了扩展法、拟人法等,而且,这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特强,利用这一点并借助形象思维的优势,在拟题上还可采用想象法,如《假如我有翅膀》。初二学生,由于身心的迅速发展,使他们比初一学生有着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并且能够较为深入地思考问题,所以这一年级段学生拟题以悬念法、引用法为主,如《当语文辅导课不能上的时候……》、《千山万水总是情》。初三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独立意识增强,能较为理性地思考问题,所以,这一年级段学生拟题以迁移法、引申法为主,如《孟姜女哭成绩》。

  2.联系社会生活,体现时代性

  文章的题目犹如一篇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拟题不仅要符合学生自己的年龄特征,而且要“新颖”、富有时代性,即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关注身边的事物。可从关注媒体、互联网、报刊、杂志等。比如以“生活”为话题,可以这样拟题:《生活不相信眼泪》、《生活,想说爱你不容易》、《说不尽生活中的“奶酪”》。这些由当今流行句式化用而来的极富时代气息的题目,使文章鲜活亮丽。

  三、结合阅读与背诵,锤炼语言

  优美的语言是优秀作文的第一要素,要拥有优美的语言,就要深入生活,亲进大自然,让心灵拥有许许多多原汁原味的生活底片,经过生活的磨泡,创造出丰富而鲜活的语言来,这是直接积累。其中也可从间接积累入手,即通过广泛阅读,不断丰富词汇库,并经过学习、吸收、消化,创造出新的个性化语言。对此,我从两方面来实践:

  1.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语言积累

  初一较重视字词的表面描述,以积累词汇量为主;初二是认识的转折期,作为过渡并在初一的习惯上扎实语言的基础;初三是认识产生实质性变化时期,思维也由形象向抽象转变,重在语言的缓冲期,进行集中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而进行的初中最后冲刺练习,是体现语言个性化的实践。也就是说初一重基础、词汇积累与好词好句积累,初二作精要旁注与《精品文摘》,即学会筛选、优化语言,初三则体现语言的个性化。在三个年级中丝毫不放松“背诵”,初一每人每天背50个字,初二每人每天背80个字,初三由于习惯的稳定,保持原线以上要求,学生自定。通过阅读和背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下,实现语言的量到质的转变(课外习作练笔必须保证不少于3万字)。

  2.运用语言亮点,增强习作效果

  这里的语言亮点指的是运用修辞、想象与联想,以体现一定的语言特色。

  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美丽的外衣。”学生在习作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既可增添文章色彩,又可增强文章的阅读性,使读者身临其境。如《梦想--放飞青春》中,学生写道:“如花的季节里,梦想在枝头鸣叫,如鸟儿歌唱般,婉转悠扬,悦人耳目;梦想在旗杆上飘扬,如红旗闪耀般,鲜艳夺目;梦想在天空遨游,如白云沉浮般,烂漫纯洁……”,这段文字,以排比的句式写出小作者对梦想的追求,更有感染力。

  “初一的学生体验与认识还比较肤浅,如果过多地关注外在形式的雕琢,就会转移对事物内涵的挖掘,使文章流于矫情和浮靡,所以,对初一学生不妨先从朴素的语言开始训练;初二要求语言做到”朴素“而”美“,即通过内心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情“与”思“;初三由于词汇量的扩展,在语言上不妨让学生”调皮“一点,如”肚子吃饱了“改说为”肚子已是物满为患“,”他的人际关系不好“说成”他的周边关系紧张“,同时,将一些能产生视觉形象的动词、形容词相组合,如:放飞想象,拒绝浅薄,绿化心灵等,达到诗化语言的效果。

  心理学认为,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2]。“

  ”人类无法直接感知的东西,必须借助想象才能认识[3]“,通过想象、联想,可缩短时空,可以让学生写童话、编故事等。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在十二岁到十五岁之间,求知欲旺盛,好胜心强烈,更是发展想象力的有利时机,在实践中,我比较多地展开跨时空的练笔,比如练习”续文习作“──《三十年后全班聚会》,让学生展开大胆想象,进行个性化思维训练。

  综上所述,作文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使他们意识到生活中、阅读中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展开想象发挥,课内外勤阅读、勤动笔,平时多沟通、多熏陶,发挥学生的向师性、认同感,把”取材-拟题-语言“的记叙文作文序列训练引向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让学生在阅读积累、生活积累中养成习作习惯,将习作的外在需要转为内在需求,激发写作热情与兴趣,提高语文习作能力。

  三年左右的实践操作,对学生的习作兴趣、学习习惯、性格塑造都有一定影响与培养,实验班的同学比对照班的同学取材更为丰富,拟题新颖、含蓄(这个更为突出)、语言较有特色,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整体水平。其中2006年陈赛赛、陈梦薇同学获市级作文一、二等奖;2009年我班的张和帆、陈梦圆等7位同学获邮政储蓄银行杯第四届全国少年儿童书信大赛中学组中的不同奖项,其中朱亚平同学荣获台州市中学组一等奖。

  引文:[1]引自《语文课程标准》

  [2]引自《教育大词典》卷五68页

  [3]引自《教育与心理辞典》609页

  参考文献:

  1.韦志成主编,《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2.曾祥芹主编,《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3.黄煜峰主编,《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4.于漪著,《中学作文教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5.程红兵著,《创新思维与作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6.成章著,《作文教学原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问题的心理学思考及设计策略    下一篇:为学生打好精神生命的底色——浅谈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