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在沃土中耕耘,在沃土中成长——小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在沃土中耕耘,在沃土中成长-------小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
邱隘实验小学 汪科波

在一线的数学老师都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学生遇到困难或做错了题之后,只要我们的老师轻轻地一“点”,我们的学生便“通”了。外行的人看来:你们的学生多聪明啊,“一点就通了” 。然而这正是我们所烦恼的,为什么已经学过的,反复强调的知识,总有学生不会自己灵活应用,需要借助他人的指点,能不能“不点也通”呢?究其原因,我们的教学在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死读书,缺乏或者直接说是忽略了一种数学意识。尤其在高段教学中,学生数学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双基、数学能力和数学品质;这种意识产生的结果是多元的。
我们所说的数学意识, 它又叫数学观念,就是对数学的作用和运用的看法,指对“数学有用”的认识和“用数学”的程度,是以往应试教育所忽略的,在素质教育中又不易重视的,基于社会教育导向与实际情况的理解,从小学教学数学的起始阶段就应该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多元智慧,使他们不点也通。
一、在沃土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过去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应用得更为广泛。由于缺少对估算的价值的体验,学生往往不愿估算,或者纯粹为了估算而估算。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估算,是我们进行估算教学的方向。如:在五年级上册中比较1.8×0.96和1.8÷0.96的大小,如果用笔算准确算出它 的结果十分麻烦,我们可以利用估算可知一个不等于零的数乘比1小的数,所得的积一定比原数小,即1.8×0.96<1.8;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除以比1小的数,所得的商反而比原数大,即1.8÷0.96>1.8;根据估算结果,直接可以判断1.8×0.96<1.8÷0.96,这样不仅仅缩简了判断的过程,而且还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估算的优越性,喜欢估算。有了这种估算意识,学生对于这类 “根据a÷0.87=b,b×0.67=c,来判断a,b,c,的大小,”比较抽象的题,学生也能够发挥自如,做到“不点也通”了。
在这种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要扩大“估算”的外延,它不仅仅在计算教学中发挥作用,在其他的领域也是我们学习的好助手。如二年级中画角,这一课的重难点是正确的画钝角。如画一个135度的角,学生容易画成一个45度的角。如果学生已经建立了30度,60度,120度,150度角的表象,根据这些表象建立估角的意识,那样学生只要在画之前,先在脑海中建立135度这个钝角的大概表象,有了这份先估再画的意识,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就不用“一点就通”了。
从本质上讲,估算其实就是一种逻辑推理能力,根据事物的联系及其发展规律,间接地推理,进行估算。一个简洁而又巧妙的估算,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为此,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课堂上,寻找契机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估算的乐趣,体现其中的价值,让我们的孩子能灵活自用,不点也通吧。
二、在沃土的中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
著名的数学家,莫斯科大学教授C.A.雅洁卡娅曾在一次向数学奥林匹克参赛者发表《什么叫解题》的演讲时提出:“解题就是把要解题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数学的解题过程,就是从未知向已知、从复杂到简单的化归转换过程。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有这种转化意识,是“会学”的见证。
新课标倡导学生能够独立自主,探究学习。而转化意识恰恰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元素,教师要充分的创设情景,寻找契机,激活转化意识,形成知识系统的自我构建。如学习“小数乘法时,是以“整数乘法”为认知前提的,其新知识点不过是范围从整数扩大到小数而已,只要利用积的变化规律,把小数转化为整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它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为一种认知意识,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会主动获取知识。
转化思想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更为巧妙,这种意识不但可以化难为易,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链。如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个单元教学中,转化思想可谓是孙悟空的72般变化那样精彩。如图所见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借助以往的认知,“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初步认识与面积周长概念计算”,通过动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通过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其他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也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将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比较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转化意识,同时这种思想便于学生从多种途径探索,自己得出结论,从而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较大的创造空间。
又如在几何图形中,稍复杂的图形面积计算中往往隐含着等底等高的思想,这是大多数学生的所害怕的,正确的解题思路往往会把我们的学生拒之门外。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首先要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高,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为此解题的突破口已经找到,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和底求三角形的高。
h=2s÷a=2×44÷3.5=25.142857……
S=ah=3.5×25.1=87.85
由于高求得的是一个近似数,影响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值,离正确答案还有些距离。如果这样的题出现在填空题,那样的近似值能算正确答案吗?那有什么好办法来避免这样的困境呢?就是用综合算式2×44÷3.5×3.5,利用简便算法÷3.5×3.5相互抵消就容易计算。 如果我们在进一步仔细在观察,我们能发现更为巧妙的办法。三角形ABD和三角形ABF同底等高,面积相等,而三角形ABD和平行四边形ABCD也是等地等高的关系,三角形ABD正好是平行四边形ABCD面积的一半,从而推导出三角形ABF和平行四边形ABCD面积的一半。 也正好揭示了只要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有等底等高的关系,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肯定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反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两倍。那就是几何领域中的精髓----“等地等高的思想”。如果我们的学生有了把这个三角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个意识时,这样游刃而解了,而且更为简便。为此在平时的几何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利用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而且还要揭示各种图形内在之间的联系,用它们的内在特征巧化我们的数学思维,培养我们的数学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应用最为广泛,它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整为零,化抽象为具体,最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的桥梁,促进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和优化。为此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转化意识,发展学生的多元智慧,促进学生“不点就通”。
三、在沃土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首次将“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机会往往与一部分人擦肩而过,与一部分亲密接触。这就需要我们在未知事件中,数据信息,做出合理的抉择,而统计正是通过对纷繁,无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然而在我们的教学离这样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   如《复式统计表》的片断
201班男生喜欢的课程情况统计
科目 语文 数学 美术 音乐 体育
人数 3 4 3 2 9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可以发现什么?
生:男生喜欢体育的最多,喜欢音乐的最少。 
201班女生喜欢的课程情况统计
科目 语文 数学 美术 音乐 体育
人数 4 3 4 5 3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可以发现什么?
生:女生喜欢音乐的最多,喜欢数学和体育一样多。
……
语文 数学 美术 音乐 体育
男生 3 4 3 2 9
女生 4 3 4 5 3
看图回答3个问题
(1)在男生中,喜欢( )的人最多,喜欢( )的人最少 
(2)在男生中,喜欢( )的人最多,喜欢( )的人最少 
(3)你还有什么发现?
从旧知的复习到新知的结束,学生能够认识复式统计表,能够收集信息,但对于信息的分析,处理,有何抉择学生几乎感受不到。他们的思维只停留在谁最多,谁最少。这能否说我们的孩子没有统计意识呢?不能,因为我们的老师没有赋予孩子统计意识,即使我们的孩子很有统计意识,受到这样的教学之后,他们的思维也会受到束缚,变得单一。我想主要原因是周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比较单一,她只注重了纯粹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建立认识新的复式统计表,对于为什么需要学习复式统计表,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统计观念,学会统计意识,比较缺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非常普遍。如《简单的数据分析》一课中,我们的老师让学生充分的认识横向统计图,画统计图,这方面的技能训练得非常好,这样的技能目标是否就意味着统计观念也建立建立了呢?我想这节课不但需要以上技能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作出有意义的抉择。我想说统计观念绝非等同于计算、画图等简单技能,而是一种需要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感觉。要使学生建立统计观念,首先我们的老师要有统计意识,创设大量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统计的需求,在需求中,激发学生收集信息,通过交流沟通,做出有意义的抉择。使孩子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价值,这样长期以往,我们的孩子的统计意识得到培养,统计知识的学习也有价值了。     
四、在沃土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习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数学问题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来,通过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起学生热爱数学,乐于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如五年级上册中问题解决(商的近似数),有位老师其中的一个练习设计是这样设计的
1、 张老师带100元去尾学生图书室买新词典,每本18.6元,他可以买几本?
100÷18.6=5.3763440…=( )本 去尾法
2、果农们要讲680千克的葡萄装进纸箱中,每个纸箱最多可盛下16千克,需要几个纸箱?
680÷18=37.7777…=( )箱 进一法
这样的练习设计目标有些单一,偏离了主题,纯粹只为了训练学生数学技能,能够根据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数。而本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进一,去尾的应用意识,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如果按照这样的教学,在综合练习中,学生是完全忽略实际情况,纯粹为了解决数学问题而解决数学问题,为此在我想这样的练习设计可以改成专项的应用意识的联系,可以改成选择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而且联系重要出现四舍五入,还要出现不需要求近似数的情况,这样在比较,辨别,联系中进一步巩固了本课的重点,同时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方法来看待生活,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作用与魅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学生数学意识培养在于教师不断做好扶放工作,在“扶”中形成,在“放”中培养,在实践中提高。厚积薄发,让我们的孩子在沃土中茁壮成长。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计算教学中情景创设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学的真谛在于“悟” 教的秘诀在于“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