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以人为本的教育 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以人为本的教育

荣成市实验小学  王英水

自人类懂得结绳记数法开始,数学无时无刻不与生活息息相关。自此,人的衣食住行也开始了更加规范的记录、总结和计算。

    早期的《九章算术》等数学论著,也正是记载人类生活、生产经验的文章。故,现在的数学教学更应呼唤: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应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进而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在这方面,我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粗浅认识。   

      一.巧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激趣,促学.

      “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得见的东西,而在于深藏的奥秘。这就要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儿童的心,使之越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言。

    怎样激发学习兴趣?许多教师都有各自独到的见解.而回归数学的发源地—生活场景中,才是学习之根本.

    1、放手让学生凭借知识经验自己解决“新数学”。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好奇。老师就要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系列连贯性,新知是已知的延伸、发展或转化,每个知识都有其生长点,也有与相关知识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学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学习积极性和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利用学生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从自己的大脑中检索并提取相关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联想、迁移、经过同化或顺应,成为新的或更复杂的知识结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如果学生大脑中的某个部分是空白的——没有所需的知识经验,必然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学生怎能主动参与呢?

    所以,将数学知识与旧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设计出“先行组织者”,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为启动学生的思维提供很好的切入点。

    例如:学习第九册《图形认识》:

    由于,学生已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概念、计算方法等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同时日常生活学生已积累了许多有关平面图形的认识经验,需要的只是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所以,我将教材进行了大胆的调整,一节课同时出示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三个图形。

    教学初,我并不急于让学生了解图形。而让学生凭借自己认识经验辨认老师所提供的六个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及一个不规则多边形。问题一出,学生兴趣高涨。很快复习了长方形、正方形,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三个新图形。

    教学第二个环节时,我仍没有急于带领学生认识图形特征。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几个图形中,利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方法: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自选角度,去找怎样辨别这些图形的方法。(实际就是图形特征)

    很快从边、角两方面区分了三个图形的各自特征。同时根据图形的部分共同特征发现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本质不同……等等相关新知。远远超出教材安排的内容,学生掌握却并不吃力。只因,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旧有生活经验。学有所依,习之有法。

     当学生能体验到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学习时,兴趣就在不知不觉中萌发,主动学习与思考就是很自然的反映.往往在活动中能创造性的发挥,把经验提炼成数学新知识,完善认知结构。这种源于已有知识经验的教学设计,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索精神的培养。

     2.放手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找数学。 

     ⑴ “随手拿来”的数学题

     一张发票,一份电话交费单,超市购物小票……都可以成为研究数学的素材。

     如:利用一张发票可以研究,统计表有关知识;商品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等等。

    我在教学《应用题》时,利用“电话交费单”让学生研究了这样的问题:

     张明家,四五月份的市内电话费共计74元,按规定,每月月租费21.6元,超打一次0.11元。

     上海表哥家,四五月份的市内电话费共计79.68元, 按规定,每月月租费24元,超打一次0.12元。

     请问: ① 从单据上你看懂了什么?你知道电信局是怎样得出应付费用的吗?

     ② 估算一下哪家每月电话使用率更高?两家各自这两个月平均每月超打电话多少次?

    当然,除以上事例外还可以引出存款、打折等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这些知识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些每日都接触或间接感悟的生活中,找到抽象的数学问题,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感性刺激。他们可以利用有限的生活经验,发现数量之间的本质关系,发现较深奥的自然科学知识。建立在学生一定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上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能从应用中找到“成就”后的心理满足,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讲,既提高了生活应用能力,又能让他们体会到时时处处有知识。使他们产生一种探索知识不在于年龄大小,只要用心小学生也能研究“大学问”的学习自豪感,每发现一个问题、揭示一个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之谜,就能有“成就感”的满足,学习过程将成为他们展示自己的过程。那样,主动学习将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在这样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中,学生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效的将生活经验内化成知识,使数学变得亲切起来了。

    

      ⑵应用题选取生活中的题材内容

     又如:第九册教材中《应用题》例3是个新例题。要求“学会提数学问题”。我就充分提取学生生活中的实例使他们感悟:数学时时皆生活;生活处处皆数学。

    首先,用“家里有一位客人来,妈妈要请吃饭,你帮她设想一下:十元钱,可以买多少菜,并把这顿饭准备的很丰盛呢?”这样的情景引出“要学会提数学问题,就要与生活实际联系”。

     学生根据平日经验,兴致盎然设想了许多种不同购物方案:2千克单价3元的黄瓜、1千克单价2元的扁豆……通过讨论能够更好的理解每种菜自身存在“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菜与菜之间又存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等……当然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教师再引导,哪些是符合实际生活的,哪些只是数学意义上的计算。这样数学学习:是为提高生活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而并非“为学而学”“为解题而解”。这一目的不言学生自明。

    接着,我又将例题创设成学生冬令营的情境:

    ① .研究有关车辆载人的事:

    全校师生296人参加冬令营,3辆大型客车,每辆载客52人,中型客车每辆载客35人,还要租中型客车多少辆?

    ② 有关怎样租车最经济实惠的问题:

    全校师生296人参加冬令营,3辆大型客车,每辆载客52人,中型客车每辆载客35人,大型客车每辆载客52人,中型客车每辆载客35人。如果,租一辆大客车800元,中客车500元,怎样租车更好?等等。

     这些生活味道十足的题目是从生活实际入手,结合一系列问题情景把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增长了生活经验,使学生不知不觉间把数学应用题学习难点融化成实际应用能力。

    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这些事,但学生很少与数学联系起来。现在,他们突然间感受到了抽象、枯燥的数学与他们是那么的接近,似乎可以触及到一样。买菜这样的“俗事”也变成学术研究的课题,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拉近了,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所焕发的热情,能对学习数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生活数学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想象、去思考、去创造。

    ⑶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和物品,学习数学。

     教学“循环小数”时,我借助“老式电话”上的数字,电脑播放的四季风光,引发兴趣,获得“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又启发学生找到更多的自然现象和物品:每日的太阳东升西落;每周的星期往复;扇叶的不停旋转;雨的形成……进一步的体会,循环“有规律的、不断的重复”的含义。

    让学生联系熟悉的自然现象和物品学习数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较难的概念。体现“学有所引,学有所依”。

    二、多元化的呈现数学知识

    “学习数学,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是个一直困扰学生的问题。教师的作用就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运用价值,从而加强学习主动性。能“活学”还不够,还要“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服务“工具”。

    记得,美国数学教育家熊菲尔德有一个很值得思考的数学测试题:“一艘船上载了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几岁?”这样一道风马牛不相及的题目居然有学生做出来了:75-32=43岁。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可笑的答案出现?源于学生长期学习与实际的脱节,他们并不知,学为何来。因而,数学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知道数学的来源,更要知道它的作用。

    1.运用“发现法”,使学生明了----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更用于生活。

    这种实例教学,应用于几何知识中较多:让学生运用 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面积及体积计算。

   ⑴装修问题:现代家庭几乎都遇到过装修问题,但学生很少参与这项“家庭大事”。让学生画出居室的简单平面图(只是草图),要求学生帮助家长测量后计算家里的实际居住面积:如果房高统一为2.5米,(忽略门窗所占面积)要刷立邦漆多少平方米?每平方米工钱10元,应付多少工钱?每大桶立邦漆350元,能刷60平方米,刷完整个居室立邦漆大约要花多少元?共付多少元装修款?

     这样一系列的练习,既使学生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也能与家长一起参与这项“家庭大事”,从而加强了家庭责任感和使命感。

      ⑵ 通过测量实际居住面积,还可以将所学的测量知识转化成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角,有利于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诱发学习内因通过发现而解决问题,能获得自我的满足,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尤其让学生自己去模拟人类发现某些数学事实或结论的历史过程,能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的由来。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生活的问题,从而提高解决生活能力。

    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注重技巧,讲求效率和策略,对学习数学尤为重要。经常留心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策略研究,对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很有帮助。

    如:学习乘法定律,让学生结合买东西的实际情况,帮助算货款是否正确,请算得较快的同学介绍利用定律凑整的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3.让生活中的数学更语言化,数学中的语言更生活化。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概念本身高度抽象概括,与儿童的认知能力不相符。所以,要鼓励学生课堂中多说、多讲、多问,使数学符号具有儿童化的语言功能。

   如果思维已生活化了,语言仍依据书本上文字,未免有些教条,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当前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应用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并非看哪个学生背概念多,

      

    背得概念与书中一字不差,就是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主张书中概念活学活用,千万不要死记硬背。

    例如:小数乘法我就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把法则概括成四个字—―算、看、数、点(末尾有0增加“削”)。生活化的数学更贴近儿童生活,毕竟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       

    生活经验→数学问题→数学知识→实际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引发对数学的思考,进而转化成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最终达到为“学生掌握生存本领,积累知识”而服务的目的。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

    综上所述,我认为数学教师的任务归根究底就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识更儿童化、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正如,数学巨匠康托儿所说:“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于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不仅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是“好玩”的数学    下一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有效学习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