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用音乐打开想象的闸门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贝多芬语)音乐是美的产物,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的。在音乐的进行该哟成中,人的思想认识、喜怒哀乐等,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表现,能表达语言中所不能表达的情感。在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对于感受和鉴赏音乐是这样要求的:“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何就教学中培养他们对音乐欣赏的研究兴趣,发展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启迪、爱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个性得到发展,提高审美能力,完成素质教育赋予音乐校阅的任务,这是我们值得思考和背负的重任。鉴于此,笔者提出“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旨在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去实施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富于创痍的欣赏教学模式,探索一条科学可行,易操作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创造性。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开放性  自主性
一、问题提出的依据: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 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那么如何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述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呢?鉴于此,笔者提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旨在彻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理论去实施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富于创痍的欣赏教学模式。在音乐欣赏课上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提出不同的疑问,发表独特的感受和见解,深入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本课题提出的主要依据是:
(一)研究性学习能改革传统的音乐欣赏方式,拓展学习时空。
以往的音乐教学,都由教师安排学习内容,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在整堂课中扮演着主角。尤其是欣赏课,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始终框定 在教师事先讲解的所要表现的已经和内容的范围内,很难有自己独特的创见,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本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的时间可打破课节的限制,学习的空间可超越教室的范围,学习的形式可进一步丰富,因而学习的结果也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二)研究性学习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体现。而在音乐欣赏中采用研究性学习便更能充分体现这一点,学生对音乐反复聆听之后,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发现了很多不懂却又急于想了解的问题,就会向教师提出疑问,这时只要顺势尽心引导,使学生自己去探讨、研究,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研究性学习是将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音乐知识,开发学生的潜能。
研究性学习是将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有效载体,学生能以问题为主线,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综合应用到音乐欣赏中来,最终达到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目的。
(四)研究性学习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优化学生智能结构。
研究性学习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学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从而接受到最新的、课堂以外的音乐知识,优化了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和创新能力。
二、研究的整体构思:
(一)概念的界定:
研究性学习:
学习理念认为,学习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二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三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音乐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所要欣赏的音乐素材(可以是一首作品、一组作品,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形式)为研究专题,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究,亲身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教师教学的方法。
(二)研究的目的: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造是意思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调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小学音乐教育面对的世界观,性格形成尚未稳定,创造力、想象力特别丰富的儿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启迪、爱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个性得到发展,提高审美能力,完成素质教育赋予音乐教学的任务,这是我们值得思考和背负的重任。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应采用多种习惯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并勇于表述自己的体验。作为教育者,应予以学生营造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即或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以改变原来的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以一成不变的素材为主要内容,课堂封闭不注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等诸多弊端。
(三)研究的原则: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挂成中我们应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1、开放性原则:由于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性”特点。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的思维想象不拘泥于模仿和统一,让可同充分开放,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
2、自主性原则:以学生的音乐学习和审美能力发展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体验为主要策略。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美感。

     

3、实践性原则:以音乐素材(可以是一首作品也可以是一组作品)为中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体验作品、研究作品,在实践中体验到研究的成功和快乐。
性原则:在音乐欣赏研究性学习中,应实现学生自身知识、能力、方法、自我评价等多样化的组合。
三、研究的模式与策略:
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研究、学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产生研究学习的情感。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由一个的经验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以我们在欣赏之前,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对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从而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以积极的情绪有目的,有意识地感受美,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设和谐的气愤。在实践期间,我采用各种手段,如通过VCD、表演故事、多媒体辅助教学、班级小型音乐会等,有意识有目的地激活学生的研究欲望,从而使他们到达去体验和实践的目的。
1、创设情境,引导情感投入,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要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有了良好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得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想象。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地对音乐进行探究的目的。
情境的创设,最基本的是创设良好的课堂聆听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我积极鼓励他们听音乐时自然的肢体活动,必要时要求闭目聆听,逐渐养成安静地听音乐的习惯。当优美的旋律自然地流淌到他们心地时,他们的笑脸上浮现的是投入,是满足。可见,他们已经开始体验到音乐的魅力了。
在现代教育手段中,多媒体的运用也能发挥出很好的创设情境的功效。特别是在欣赏音乐形象明显的组曲、交响音诗、音画等音乐的教学中,可以一展身手。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采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了强烈的森林气氛,使寻声置身于葱郁的大森林中体验各种不同的动物形象,虽然没有看到实的动物,但他们能通过音乐感受到狮子的威武神气和大象的憨态可掬。
另外,教师的语言、体态和表演都可以使学生产生与音乐相应的想象,有时可以代替一定的视听感应,提高音乐聆听的效率,为进行研究性学习打好基础。
2、着手意境,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兴趣。
音乐,这一人类宝库的明珠。尽管人们搜索枯肠,用一切最美好的词汇形容她,赞美她,却难描绘她的美妙。她的美妙在于能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无论是欣赏歌曲还是乐曲,都可以从意境着手,以情感为切入口,这样也符合艺术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
《苗岭的早晨》是一首很能被学生接受的乐曲,从作品本身的意境出发,在第一部分引出的一段优美的旋律时,让学生想象到苗岭山寨的早晨非常静欹、安详、阳光洒落在森林,百鸟争鸣,飞歌荡漾。之后,活泼的旋律调处,欢快的音乐牵动了他们的心,注入了学生的心里,不自觉地也跟着快乐起来,兴奋起来,这已充分说明音乐已经引起了他们的心理共鸣,在音乐中得到了快乐情绪的迸发。只有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音乐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激发研究学习的兴趣。
3、鼓励创造,引起情感升华,形成志趣。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所以我们要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苏霍姆林斯基硕果:“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生快乐的愿望。”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用各种方式进行对音乐的再创造。引起感情的升华。
各人的领悟和情感不同,对音乐的创造也会不尽相同。教师创设一个环境,把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窗在充分表现出来,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有益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依次,我安排了为乐曲起名字的活动。我播放了《赛马》和《百鸟朝凤》两段音乐给大家听,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发挥想象给他们取名字,并写下听后感,于是,“战马奔腾”、“骑马”、“草原上的故事”、“百鸟争鸣”、“祝寿”、“舞”等名字诞生了。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位学生给《百鸟朝凤》起了个别出心裁的名字:“打鸟”,并写了注解:“树林里有很多鸟,一个小孩拿着弹弓在打鸟,鸟儿都被吓得到处乱飞,还喊着救命,突然一只鸟被打中了,其他鸟都聚拢来呼唤它们的伙伴”。我认为能写出这样的听后感,说明学生之间想象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非常正常的,不能用“谁想象得好,谁想象得差”单纯地评价。教师的作用是通过写听后感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打鸟‘这个名字起得虽然不雅,但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在写听后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受约束地发表意见,用艺术的夸张,丰富的想象能学国的乐曲进行再创造,这是音乐情感的升华,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它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活力,并使每个学生心中蕴涵的向往和渴望得以宣泄。
(二)引导学生确定研究的主题和方向。
音乐体验是通过人的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人和音乐产生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内在的音乐感受。就学生而言,当他们对所要研究的内容产生兴趣,并且决定对感兴趣的内容去学习和研究时,作为教师就应及时抓住时机,努力营造一种敢问、敢说、敢干的气氛,尽可能鼓励他们大胆去做、去想、去探索,让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启发,并且不断思考产生新的问好,从中确定研究主题和方向。在研究性学习中,“羞怯”、“胆小”是我们的大敌,所以,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做学生的支持者和合作伙伴,激活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
如欣赏小号独奏《西班牙斗牛士》这一课时,在学生不知道课题的情况下,驾驶让学生倾听表现斗牛士威武不屈,英勇斗牛这一段时提问:“听了这段音乐,你有哪些感受?学生纷纷表示,感到气氛紧张,激动热烈……教师接着启发:“你们认为,它表现的是怎样一种场面?”学生们联想到了斗牛,想到了决斗,想到了暴风雨来临前……答案很多,但众多的答案,反而引发了他们的疑问:这样的结果,到底是什么音乐元素在起作用呢?从而激发了他们研究的欲望,找到了研究的主题,这样就确定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始。
(三)组织学生进行群体学习与小群体学习相结合。
《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确定研究主题和方向后,首先鼓励所有学生踊跃参与,然后分组活动,分工到人,同时经常进行群体学习,共同探讨一个问题,允许得出不同的结论。在研究不同问题的同时,允许各个小组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得到不同的结果,只要大家目的一致,那就是在研究的学习中学生的经验积累、知识获取、技能形成、人格养成等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四)提供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与资料。
在学生提出确定主题后,教师应成为进行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随时充当学生的“后勤部长”,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并保证学生有充裕的研究时间验证各种假设,体验作品的美感。
如上述例子中,当学生确定研究“音乐作品中音乐元素所起作用”后,这是,教师恰到好处地发给每个学生一份曲谱,允许学生到钢琴上摸一摸旋律,分小组进行研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纷纷验证自己假设,有打节奏的、有哼旋律的、有到钢琴上进行弹奏的……对于学生的研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它难以在短时间内大见成效,不可能想其他学科课程那样通过考试进行检验,尤其在一个问题没得到验证之前,应多关心和启发帮助他们去获得结果,在学生中穿梭充当“服务”的角色。
(五)研究的过程是螺旋形上升的。
研究的过程不是单线条的,而是螺旋形上升的。在学生开始研究课题时,首先提出的是最基础的问题,如“什么是音乐元素”?紧接着一个一个小问题开始吸引同学不断去探究,在放手发动学生去查资料的同时,教师应给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料,并指导他们通过网络以及词典等寻找答案。这样,通过努力,学生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感悟了学习中的乐趣,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学生得出研究结果后并不意味着研究已经结束,而是意味着新的问题的出现,新的研究又已经开始,从而实现让学生总是带着问题上课,带着更多的问题下课。
如上例中当学生第一次研究策出结论后(有的认为是由于密集型的节奏,有的认为是小号的音色在起作用等等),我及时给同学们讲解了音乐的非语性,无定论性,音乐是没有定论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师及时给予充分地肯定和表扬,并同时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利用刚发现的知识,创造出新的音乐氛围和场景吗?”这样,一个疑问又变成许多的问号,从而学生又有新的、更深入的研究内容。在不断地研究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全新精神得到进一步培养,问号越辨越明,但同时又有更多的问号在闪现。
(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最后的环节,它决定着学生研究的方向和价值,是研究的“结果”。因而如何评价意义重大。评价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首先,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重视形式性的评价,轻视总结性的饿评价,重视对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学习行为的积极性评价,轻视在研究结束后进行过多的说教和评价,以不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活动。其次还应重视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轻视解决问题的结果,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饿行为也出下午内偏差,教师应当正确的引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许是最直接的,所以不要随意否定,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做才对。如在欣赏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艺术歌曲(如《我的祖国》等)不太喜欢,当时我并没有批评这些学生,而是让他们了解什么是艺术歌曲,以及艺术歌曲的内涵,让学生对歌曲进行分析后再欣赏。最后我们还应当重视评价的多样性,否定评价的单一性。
四、思考与体会: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呈现,研究性学习找准了创新教育的切入点。激发了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的主题意识得到唤醒和培养,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只有建立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体制,采用具体易操作、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音乐欣赏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1、研究性学习促进了传统教学方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被动在课堂上接受“应答式”的训练,导致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主动精神被压抑,也就无形中削弱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自从实施问题教学之后,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观念,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关键要以学生为主体,优化了可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全员参与机,全程参与,主动参与,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求知欲望。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氛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使音乐课堂教学突破了教材的束缚。
2、研究性学习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
采用研究性学习能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学生不仅能很快地接受和掌握课本知识,在向教师提问时,还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能够举一反三,而从学生掌握欣赏知识程度上看,有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更容易记和巩固。在这里,我们认为的知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中的已呈现终端结果为形式、表万言书的知识,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单于实践”本身就是一项知识学习。
(二)音乐欣赏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重学生的“超文本学习”,了解到了音乐的相关文化。
研究性学习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时空,注重实践性学习,留给了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和动口讨论的空间,跳出了教学模式的内容框架的束缚,教材对学生思想的限制。
《课标》中阐述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她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的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觉。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蕴藏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在学生共同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不仅在欣赏音乐的态度、习惯、审美创新能力爹能够方面得到了有效提高,还能不自咎的获取许多音乐知识。
2、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原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而研究性学习针对此,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以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自主、自觉的角色环境中,站在和学生同等的高度去看世界,变传统的“教书匠”为 “设计师”,“合作的伙伴”,变单向传授为互相探讨,变说服型为情感型,变封闭式为开放式。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感受最深的不仅体现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还体现师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互动的民主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以往的音乐学习中,教师总是作为讲授、演示的一方,而学生则成为被动接受、模仿的一方,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双方是始终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师生双方的活动都统一在共同体验探索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自是科学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提样到多种学习方法,穴道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音乐欣赏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极力了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的创新。

       

在研究学习的全过程中,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与学生的学习中,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学习本不是单纯为解决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存在的,它是建构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在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去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性的学习,无疑给学生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促使他们减少对教师的信赖。作为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与学生进行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注意对每个学生的国力,极力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创新,培养他们终身喜好音乐。
五、结论与讨论:
(一)通过两年多的实践与研究,本课题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理解音乐的兴趣、能力和水平,改变了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教育的氛围,提高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条科学有效、可行的教学思路,有一定推广价值。
(二)为了更好地发挥研究性学习在音乐欣赏中的功能,还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进一步培养和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性地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教学的应变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知识与创新的关系,基础知识还是要记,但要有个“度”,做到创新不忘基础,在夯实的基础中创新;“动”与“静”的关系,不要只重视表面的“动”,而要更重视头脑内部的“动”;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避免教学时间失控。
参考文献:
1、《教学论》(人民出版社)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3、《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4、《中小学音乐教育》
5、《音乐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启示》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希望在这里孕育——小学低段音乐情感式教学实践    下一篇:在耕种与收获中体验快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