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由困惑到另辟蹊径——让“做中学”挺起科学教育的脊梁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我们的科学教育从原先的《常识》,变为《自然》,再进化到《科学》。期间经历了多次课程改革,多次理念更新。从上到下,对科学教育的认识不可谓不清晰;对科学教育的改革不可谓不重视;对科学教育的探讨不可谓不深入。但是,放眼如今的科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影响科学教育质量有效提高的阴云总是在科学教育天空之上萦绕,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总是无法有的放矢地实实在在地渗透到实际教学之中;真正落实到学生个体身上的科学教育,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科学探究趣味的机会真是少之又少!如今的科学内容虽然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但还是没有真正走出传授知识教育的藩篱;如何结合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如何让学生在真正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去体验科学的的乐趣和魅力,充分激起学生参与科学的兴趣和活力?科学教育的活力之源在哪里?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挺起科学教育的脊梁?这些都是摆在我们科学教师面前的不得不面对的困惑。走近“做中学”今年4月,我参加了省教研室在南京举办的“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试验研讨会。到会时,我还曾将“做中学”误读为“做-中学”。经过几天的培训,我才真正的理解了“做中学”的内涵——“听了会忘记,看了会记住,做了才会学。”这句话对“做中学”作了十分生动形象的诠释。我惊喜地发现“做中学”的理念正是我所苦苦思索、苦苦寻觅的。它与我先前7年多的课题研究“奇思妙想,发明创造”的思路正好不谋而合。但“奇思妙想”侧重于开发学生科学的想象力,而“做中学”更侧重于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寻觅科学的秘密。如果将“做中学”的理念融进“奇思妙想”,无异于将“奇思妙想”插上了一对坚实的翅膀,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科学的天地中翱翔!融进“做中学”科学在想象中飞翔,实践让想象得以在科学中呈现。想象与实践的融合,会为科学教育撑起一个全新的天地。在原先“奇思妙想”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我又大胆地将“做中学”融进我校的校本课程,引领我校的科学教育走进一片新的领域,从而撑起我校科学教育大厦的脊梁。一个新的理念的引进,一个新的模式的融合,需要一个过程。如何才能将“做中学”的理念快速融入教师的教学行为?快速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为此,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领老师和学生融入“做中学”:用徽章激趣“做中学”强调让孩子在既动脑又动手中学习科学;强调激发孩子在探究中的主动性;强调让孩子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学习,而不是盲目地操作;强调让孩子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包括学科学的学习方法;强调对学生科学自主能力的培养,而不以特定知识的掌握为主要目标。这些理念如何才能深入教师心扉?通过徽章设计竞赛不愧是一个好办法。活动中,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我们还将这些优秀作品展示给学生选拔,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最后确定了右下的徽章样式,并将这一徽章制成奖章,用于奖励那些在“做中学”科学活动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实践发现,学生对“做中学”科技活动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趣。这个徽章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意图:主体是一个脚印踩在一片黄色的土地上。旨意是告诉学生,只有脚踏实地地参与科学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脚印中隐含一个 ?号,一个!号,感叹号的中心是一团炽热的鸽子形火焰。表示在“做中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带着诸多疑惑去参与探究,以满腔的热情,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充分体验科学发现的快乐情感。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将?号变成!号,才能让学生在浩渺的科学世界里快乐的飞翔。脚印中还隐含着一个儿童头像,头像中的“S”表示在“做中学”中不仅仅要动手去做,去参与实践操作,而且要动脑去思考,这样才会有所发现,才能丰富自己的智慧!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表示在“做中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的热情,在不断地“质疑、探究、思考”(暂且称之为“做中学”的三要素)中,才能去发现科学世界无穷的奥秘,去揭示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中的奇妙现象。我们还将这个徽章设计的意图制成路牌放置在科技楼前的要道口,以便让老师、学生随时领会“做中学”的要义。让石头说话为了更简明扼要地让老师和学生理解和领会“做中学”的理念,我又将徽章图案和体现“做中学”理念的一句名言“听了会忘记,看了会记住,做了才会学”刻在中心路边绿化带内的景石上,让来来往往的学生和老师时时都能聆听石头的述说,体会“做中学” 理念的真谛。后来有老师看了后提出:“听了会忘记,看了会记住,做了才会学”这句名言刻错了,它的原话应该是“听了会忘记,看了会记住,做了才学会”。听了他的建议,我十分高兴。说明我们的老师已经渐入佳境,去慢慢领悟“做中学”的要义了。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发现完全正确,这句话确实被我改动了。因为我认为:“学会”只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可能是某些知识,也可能是某个方法。可是“会学”却是一个过程,它所强调的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方法、体验学习情感的过程。“学会”是“鱼”,而“会学”却是“渔”,是织网、捕鱼的技能和智慧。请墙壁展示如何让“做中学”的内涵、目标、措施和具体的实施办法融入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为此,我又将“‘做中学’科学教育实施项目简介、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学生以前在科学活动中取得的成绩、获取的奖状、优秀学生的照片制成画匾悬挂在室外墙壁上。通过这些环境的创设,让学校的校园有了一种浓浓的“做中学”研究氛围,促使教师和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觉和不自觉地融入到对“做中学”理念的感悟之中。践行“做中学” 我国引进“做中学”已经有好多年了,在第一实验区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可是,对于我们刚接触“做中学”的新实验区学校,还是一个新事物。“做中学”究竟如何开展活动?如何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参与“做中学”?如何借鉴实验区的经验,结合本身实际实实在在地将“做中学”落到实处?。为此,我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在做中去学做‘做中学’”,去践行“做中学”。并在“做中学”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适合我校实际的实施方案,在全校实施 “做中学”科技月主题活动,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起“做中学”实践研究工作,慢慢摸索“做中学”实施活动的方式和方法。1.模式引领。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出的各个级部的教学模式,使参与实验的教师很快掌握了“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一年级课堂教学模式巧设情景 激发好奇参与活动 充分感知启迪思维 引导发现掌握方法 再次实践(侧重于在做中感知、在感知中体验,在体验中好奇) 二年级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主题 提出质疑猜猜想想 激发想象自选材料 动手做做记录描述 表达交流引导发现 再次质疑侧重于在做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 三~六年级“做中学”科技主题活动月模式提出主题选择材料 自主探究         班级活动之星  组织竞赛 感悟写作       校级活动之星引导发现 侧重于在做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发现,学会分析 2.点面相和。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科技教育的主人,成为科技教育最大的受益人,就要充分让学生人人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充分享受活动带给他们的乐趣。为此,我要求每班组建了科技研究小组,选一名班级研究组长作为科技活动的点,每周按时参与学校每周一的科技研究活动,将每个月的科技主题活动内容、方法、要求传达到班级小组,从而带动全班学生人人参与到活动中来,全面推动科技活动的生动活泼地开展。做实“做中学”原先的科学教育比较注重对科学知识获取、注重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而对科学思维的引领、科学方法自主探讨、科学精神的渗透、科学个性的塑造却关注不够,成为目前科学教育最大的软肋。为了体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真正挺起科学教育的脊梁,我将活动的目的界定得十分清楚,要求老师在指导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时,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必须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不仅要学会动手制作,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探究中的观察、思考;学会在选择材料、设计作品中学会选择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会在探究中的坚持、不懈;学会在解决问题中的合作与交流。它所体现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制作活动;而更应该是一个融入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智慧的追求和创造;更应该最终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朱辰琦参加“气垫船竞赛”后,在科技小论文中写道:“我喜欢科技活动,就像喜欢我的肯德基,喜欢我的汉堡包!”通过科技月主题竞赛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的新发现、新创造真是如雨后春笋:气球并不是越大跑得越远;光碟也不是越轻跑得越快,气球还是长的好,加上尾翼的船儿不偏向,带套的手电真方便,易分蚊香盒子很实用,指甲钳子带了盒,玩具娃娃有光控,弓箭台球两结合……学生在科技活动中所得到的不仅仅是方法、技能、发现、情感和创造,更主要的是彰显了学生的个性,融进了科学的精髓——既有自己的个性探究,又拓展了学会与他人合作、智慧与伙伴共享的宽广胸怀。四(2)班学生梁浚哲在研究小论文中写道:“班级预赛时,我遇到了一位高手——我的同桌王钰涵。那天,他的气垫船跑的很远,但是由于没有控制好方向,气垫船又绕回来了。为了赛出真正的水平,告诉了他我发现的几个小秘密……后来,他采取了我的方法后,气垫船果然跑得更远了。在班级决赛中,我再次与他对决。最终,他以三局两胜的结果胜出,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竞赛。她真的没有让我失望,争得了年级第一的奖章。虽然她的奖章让我眼红,但我坚信我的选择是对的。竞赛嘛,就应该让真正的高手参加!”从这段简单的心理活动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梁浚哲身上所体现的个性和科学的精髓:不是自以为是,不是唯我独尊,不是独断专行;而是一种有自己思考、有自己主见,并能将自己的智慧与他人共享的品格。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目前教育所存在的最大欠缺吗?不正是我们目前教育的最大软肋吗?如果我们的学生人人都能彰显这种个性、有了这种精髓、有如此宽广的胸怀,又何愁挺不起我们科学教育的脊梁?当我看到这篇小论文的时候,一种欣慰从心底油然而生,所有的辛苦在瞬间化为幸福的永恒!以上只是我刚刚接触“做中学”,对“做中学”的一些浅显的探索和研究的一点感悟。面对“做中学”,我知道还有许多问题和困惑。如:教学案例的开发需要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亟待提高;在班额较大的情况下如何实施“做中学”教学;“做中学”的学具和教具的配备以及教学质量的评价等。这些问题都在等待着我,在考验着我。但是,我坚持而不放弃的是:望着前方,迈出坚实的每一步。在实践中去摸索“做中学”,去研究和学习“做中学”,让“做中学”在我校生根,成长,开花,结果;让我们的学生在“做中学”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让“做中学”真正挺起科学教育的脊梁! 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德育的馨香迷漫科学课堂    下一篇:结合科学教学实际尝试运用“五疑探究法”教学模式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