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感悟生命,放飞童心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论文摘要】我国小学"自然"的教学改革以来,当今的“科学”课,更强调自然科学知识与技术、社会的联系,与学生身边有关事物与现象的联系。除了知识技能以外,还关注学生与社会有关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教学内容也由过去的,以讲生物与环境、物质与能、地球与宇宙的学科知识为主,发展到更关注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入了许多环保、资源、生态、人口、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了"自然"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当中,也无可避免地涉及了生命教育这一课题,儿童对它更是充满了好奇和疑惑。网络时代的城市儿童,面对虚拟的世界,对现实的真实性和对生命的残酷漠视,都历历在目。科学课是孩子感悟生命,体验生活和丰满心灵的关键途径。

关键词爱护生命探究生命 网络与科学整合

正文

2012年5月27日,广东省课标和教材研修班学习中,江苏省特级教师曾宝俊,开篇重提二战期间,骇人听闻的希特勒种族大屠杀和日本侵华细菌战,以此强调科学教育的任重道远,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课余时间,我常常留意学生的悄悄话,很多时候会听到一些口头禅“跳楼”“想死”“郁闷”等等这些令人泄气的字眼。这一代“小皇帝”们生活在水泥钢筋的高楼中,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丰富物质条件,却要承担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失去了真实的大自然生活环境后,他们可能还从来没有摸过真正的牛羊,就已经在网络上成为农场主了;没有考过车牌,就已经飙过无数次赛车了;没跟小伙伴打过一场架,就已经在游戏中杀戮无敌了!甚至,有个别孩子,一遇到挫折就想不开,就想结束生命,生命只是像游戏一般脆弱!因此,科学课该如何向孩子们呈现现实世界呢?教师们又该如何引导儿童探究生命科学呢?

一、挖掘生命教材,培养儿童探究生命奥秘的能力。

“生命或生存意识是生物的本质、内在规定和组成部分,是生物的无穷变化遵循的普遍规律。生物是生命、生存意识和物的统一体。”科学课本来就是研究自然、生命和科技的一门课程。如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教材《探访生物王国》中,就安排了《寻找生命》、《红番茄》和《小白兔》这三个课题。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主要启发孩子:生命并不神秘,观察和研究是主要手段,打消孩子们对生命的恐惧和彷徨,引导学生参与对生命的进一步观察和研究。随着学习的深入,到了中高年级又转向生命载体内部的探索,如五年级上册《植物身体的奥秘》一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表面到深入,了解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的奥妙。延伸到了六年级,教材安排了两个有关的单元《生物与环境》与《遗传与进化》。主要探究生命与环境,生物的遗传与进化。

很多学生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好奇地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呀?为什么我长得这么象爸爸妈妈呢?”在上《遗传与进化》时,我利用《代代相传的特征》这一课,渗透生命起源的知识,通过相片对比,总结人类基因的变异和遗传,课后布置“观察亲人间的变异和遗传特征”的观察调查表的作业。让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的活动中探究生命的奥秘。

二、合理利用网络,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生命的态度。

网络是一个大课堂,包含丰富多彩的内容,教师应去繁求精,结合教材设计,合理开发网络资源,加强生命和环境教育。 如粤教科技版六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第7课食物链,教完食物链的知识,我播放了2010年10月8日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保护动物》的网络视频。学生先了解濒临绝种的动物的种类,然后观看动物们的现实生活处境,再思索:人类该如何对待地球上的生命?通过15分钟的视听觉冲击,不仅让学生认识了稀有动物物种,还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爱护环境和尊重生命的意识,从而让孩子学会珍惜生命,学会生活。最后,我设计了小组活动:设身处地,朗读《动物给人类的一封信》,谈谈你的感受和看法。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讨论十分激烈,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其中《动物给人类的一封信》的内容如下: 
 “致地球上的人类朋友:
    首先要说声抱歉,请原谅我们的不辞而别,这次我们真的不是迁徙,而是消失,化作最终的虚无,其实在离开之前,我们发出了痛彻心扉的呐喊,只是你们没有听见,或者装作没有听见,这颗祖祖辈辈生活的星球,原本有一望无际的草场、森林、山岭和湖泊,我们享用了大自然的厚待,也每天肥沃着供与我们食物的大地,我们彼此构成和谐的食物链,让地球成为宇宙里最美好最丰富的小小星球,可是,我们终于不得不离开,现在的地球啊,仿佛是你们独享的家园,并没有一寸土地是为我们而保留,如果一棵树不能成为你们的屋顶或书桌;如果我们的皮毛不能成为你们身上的衣服;如果我们的内脏也不能成为你们保健品,那么,我们还有生存的权利吗?如果不能为人类所用,是不是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如果人类让我们生,是不是注定要去我性命,而我们那些为人类奉献了生命提供了温饱的同类,是不是应该深感荣幸!人类朋友们,你们是地球上最强大物种,显示强大不只是通过欺凌弱小吧!如果是,那么人类世界长年不断的苦难战争是不会有尽头了。请记住我们的样子,地球妈妈曾经因为有我们这样的孩子而无比骄傲,我们那么不同,却独一无二。再见,地球上的人类朋友!当想念我们的时候,也只有看看照片了!地球妈妈就拜托给你们照顾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二字,写在人类所有语言的课本里,但是,你们做到了吗?                      

三、创设探究活动,促发儿童珍惜生命的行动。

小学生学习科学,不仅受到科学知识的启蒙,发展了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一个个有趣的活动,使孩子的心灵得到丰满,人格得到充实。而学生所经历的这些活动,以小组或者群体的形式出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生命课题,课程的教育价值就体现在其中。如观察完蚂蚁、小白兔、蜗牛,如何处理这些小动物呢?在课程内容安排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往往隐藏在学生研究的内容和活动中,教师可以立足于“育人”的视角,把爱护生命的意识,有机地融入我们的科学课堂。

1、对比学习,渗透生命课题。

    教材是落实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学生热衷于网络,要求我们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和互联网的教育资源,为课堂生命教学做好准备。如在执教《小白兔》单元时,我先询问学生网上的QQ农场养殖兔子的步骤,再带领孩子们在校园的空地上观察小白兔的养殖。又如《红番茄》这一课,我将番茄的真实种植收获过程与网上的“种菜游戏”做对比,学生兴趣高涨,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虚拟与真实的不同,让孩子面对真实的大自然生命,经历植物生长的过程,见证动物的生命循环。

2、情景体验,促使自我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关注生命,首先要提供机会让他们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那么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讲就是外在的东西,只有当学生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教学活动中的情感触动尤为重要,启发学生多想,多感受。

例如,《生物与环境》一课中,我从学校周围的生活环境问题出发,从汽车尾气、生活垃圾、工业污染引入教学,逐步研究水污染与危害。在教学即将结束时出示了一组山清水秀和环境被严重污染、动植物被侵蚀的图片。触目惊心的图片给学生带来了心灵的震撼,顺应课题又渗透了环境保护教育,一方面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也是从一个侧面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双面性,逐步让他们正确认识与理解生命科学。

3、行动导向,生命价值观内化。

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评价和行动的导向功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促进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比如,在上三年级下册《生物大家族-蜻蜓与麻雀》时,我还会给学生介绍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昆虫记》。用这本书告诉孩子: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让学生讨论《昆虫记》这本著作的精髓,学习作者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探索精神,深化孩子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科学课与实验分不开,总会有一些小动物走进课堂,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如七星瓢虫、小鱼、小白兔、蚂蚁、蜗牛、小乌龟等等。实验过后,它们更受学生的欢迎,有个别的孩子会热衷于养小动物,继续照顾它们。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引导,大多数孩子会把这些小动物白白地“玩”死,失去了实验的初衷。这时,老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确定人工环境下,是否能饲养这些小动物?如果不能的话,能否创造出与大自然相似的生活环境,给它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家”。在完整的实验、种植或养殖过程中,行动使价值观内化,学生才能从对待动植物生命的延伸,学会积极地对待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知道自己该如何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要准确把握科学课程的独特价值,适时地渗透生命教育。但是,我们应该正确把握住生命课题价值的“度”,挖掘蕴含其中有关生命科学的学习内容,将其自然地融入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体验到生命的精彩,逐步培养他们拥有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促使孩子热爱科学,关爱生命,健康生活,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从细节着手》 陈波 (2010年11月《科学课》杂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郝京华 湖北教育出版社

《关注科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价值》 张军霞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搭建科学回归生活的桥梁    下一篇:让科学探究融进生活中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