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学科获奖论文:谈学生养蚕上蔟率不高的成因及对策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谈学生养蚕上蔟率不高的成因及对策

金华市婺城区教研室   杨志炎

 

内容提要:养蚕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中的一项重要的饲养活动。这项活动既是学生亲历养蚕,进行长期的、动态的观察过程,又是了解蚕的生命历程、认识动物生命周期的过程。笔者在抽样调查中发现,小学生养蚕普遍存在上蔟率不高的问题,通过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学生交谈、查阅资料找到了上蔟率不高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主原因,笔者采用自身养蚕尝试、与师生交流探讨等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有了针对性的、较合理的方法与措施,学生养蚕的上蔟率大大地提高了,孩子们在享受获得成功的快乐与喜悦中,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乃至科学素养都得到了升华。

关键词: 提高  养蚕  上蔟率  方法

饲养桑蚕(也叫家蚕,以下简称蚕)和观察蚕的一生,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的主体内容。本单元教材旨在以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为途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生命历程,为学生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以养蚕的直接经历为基础,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实行新课改以来,在我们的科学课中,让孩子们来“养蚕”确实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科学实践活动。蚕是学生们容易亲近、愿意亲近的小生命,当学生们用心去呵护蚕宝宝、养育蚕宝宝的时候,其意义早就不是单纯的养蚕了。

蚕属完全变态昆虫,它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而在这四个阶段中,惟独幼虫期是蚕啃食桑叶摄取能量的阶段,这个阶段是蚕主要的成长阶段,也是孩子们观察蚕的一生全过程中重要的动态变化阶段。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们通过“养蚕”增长了知识。但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的科学老师——学生们养蚕的“上蔟率”(为了通俗起见,文章中也常用“成功率”表述)不高。而由于上蔟率的不高,部分学生的情绪受挫,极大地影响达成“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目标和后续教学的深入开展。养蚕本是一项简单易行的实践活动,可我们学生的养蚕“上蔟率”为什么就不高呢?

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进行了实践性探索,现将本人的思考与探索就“从学生养蚕的实践中找原因”、“从自身养蚕的尝试中找答案”、“让喜悦与孩子们一起来分享”这几个方面作简要的阐述。

一、学生养蚕上蔟率不高的因素

“养蚕”是一项既能激发儿童创造兴趣,又易于儿童动手操作,又有利于增进家庭亲情的教育活动。他们对养蚕感觉亲近、新奇、有趣,认可率高,很喜欢这项科学活动,因此,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热情投入。“养蚕”对场所(地)、硬件设施等要求不高,技术要领简单、比较容易把握,一般来说让孩子们“养蚕”并不困难。可是,近几年(04~06)不少学校的老师反映,学生饲养的蚕成活率、结茧率不高,极大地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情绪。

实例一:为了取得确实可靠的事实与数据,我进行了一项抽样调查。

表一:蚕宝宝在各个分阶段的数据统计

表中的前两栏数据是2006年6月8日分别从两所学校各一个班的学生的养蚕日记中统计获得;个人栏数据是笔者在同一时期尝试养蚕的数据。表中记载数据的起讫时间为2006年4月29日6月6日(数据真实)

蚕宝宝在各分阶段的数据统计         表一

项目

单位

一龄蚕

(只)

二龄蚕

(只)

三龄蚕

(只)

四龄蚕

(只)

五龄蚕

(只)

上蔟数

(只)

校 一

1057

701

632

604

567

504

校 二

842

457

420

391

357

307

个 人

53

53

52

52

52

50

          

说明:一龄蚕数字为:刚从蚕卵孵化出壳的蚁蚕数;

二龄蚕数字为:第二眠入眠前的数字,而不是第一眠后的起眠蚕数;……

上蔟数即为结茧的蚕数,也不是第四眠后的起眠蚕数。

表二:“蚕”随蚕龄增高的成活率统计(%)

表中的各项数据是在表一的基础上,蚕宝宝从蚁蚕到上蔟结茧期间的数量变化之比(见表二下方的说明)。

“蚕”随蚕龄增高的成活率统计(%)     表二

     项目

 

单位

一龄蚕

二龄蚕

二龄蚕

三龄蚕

三龄蚕

四龄蚕)

四龄蚕

五龄蚕

五龄蚕

上 蔟

一龄蚕

上 蔟

校 一

66.32

90.16

95,57

93.87

88.89

47.68

校 二

54.28

91.90

93.10

91.30

85.99

36.46

个 人

100

98.11

100

100

96.15

94.34

           

说明: “一 龄蚕→二龄蚕”的数据为“二龄蚕数”占“一龄蚕数”的百分比

 “二 龄蚕→三龄蚕”的数据为“三龄蚕数” 占“二龄蚕数”的百分比,……

 “一 龄蚕→ 上 蔟”的数据为:“上蔟数” 占“蚁蚕数” 的百分比。

以上两表数据显示;

A.一龄蚕(蚁蚕)到二龄蚕的成活率较低。两校的蚕平均成活了率为60.98%(66.32% 、54.28%),与“个人”项相比较有较大的差距。

B. 而二龄蚕到五龄蚕的成活率均超过90%,与个人项较接近。

            

C. 从五龄蚕到上蔟的结茧率为87.77%(88.89% 、85.99%),与个人项比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牵涉到蚁蚕阶段时的某些原因,其中一部分蚕在蚁蚕阶段的生长就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致使后阶段虽能生长到五龄,但体形个头都极小(类似营养或发育不良),最后还是上不了蔟、结不了茧。

D.上表中的“上蔟数占蚁蚕数的百分比”牵涉各个环节,是总百分比。

以上两表的数据说明:“上蔟率”高低与蚁蚕阶段的抚育管理有直接的关系。(注:学生是按常规饲养;本人栏数据是在尝试中获得的。将在第“二”部分内容中解释。)

实例二:为寻找“上蔟率”不高的原因,我巡访了正在养蚕的三年级学生。

2006年5月16日陪同桑(蚕)农送桑叶去某校,车子刚进校门,几个三年级的学生就围了过来,我随机问他们:

问:   你们的蚕宝宝养的怎么样了?它们生活得好码?

生(齐):很好!都已经很大了。

问:   有多大,测量过吗?到几龄了?

生1:  昨天晚上量了一下,最大的一条有3厘米多了,现在已经3岁了。

生2

             

:  不对不对,已经4岁了。

生3:  是4岁了,睡都睡了三次了。

生4:  说错了!那不叫“几岁”,叫“几龄”;也不叫“睡”,叫“眠”。

我赞扬地说了声“你们真不错!”。忽见在场的另一位小朋友沮丧地低着头不吭声,我走过去一步拍了拍他的小肩膀

问:   是不是你的蚕宝宝……(没等我的话问完,他就说了一句)

生5:  我的蚕宝宝都死掉了。(这时我发现,该学生已经伤心的流泪了。)

问:   你的蚕是什么时候死的?是怎么死的?

生5: “五·一”节放假,就是3号那天;是饿死的。

问:   哦。是饿死的,没有桑叶了对吗?

生5: (用袖子擦了一下眼泪说)不是的!那天一大早爸妈就带我去了龙游外婆家,

本来是安排好的,将蚕宝宝也带去,我外婆家也有桑叶。可是到了外婆家才发现,

            [11]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探讨    下一篇:“活”,评价艺术的灵魂--小学科学课程多元化教学评价之我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