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培养小学生的学科学习惯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09-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伍建杰

  【内容摘要】“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发挥多媒体特有的优势,结合自然教学特有方法和模式,注重动机激励,激发探求新知的欲望。注重动态显示,掌握发展变化的规律。注重多种功能,培养揭示本质特征的能力。注重资源共享,培养信息素养。注重智能练习,培养意志力和科学精神,为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素养 创新 共享 多媒体

  随着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多媒体电教平台及多媒体网络电脑室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小学课堂。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共享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

  陈至立部长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过去的十年中,互联网的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运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结合自然教学特有方法与探究模式,激发求知欲,较好地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科学素养。据此认识,我将《日食和月食》的教学和课件设计的心得写出来,与同行交流。

  一、注重动机激励,激发探求新知的欲望。

  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人的心理需要引起的心理状态,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对自然有好奇心,不满足现有知识,敢于冒险尝试,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寻根问底的探索精神,养成质疑的习惯,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特定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我设计《日食和月食》的课件的封面,就是包含三球运动、昼夜和四季、月相的变化与日食和月食的FLASH动画;引入课题采用了漠河日食和2000年7月16日的日全食两个视频,并用AUTHORWARE软件导入视频知识对象进行控制播放;退出是下节课的‘九大行星运行’的动画。创设情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注重动态显示,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自然知识比较抽象,有的知识点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可控制)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样,让学生观察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掌握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科学素养。

  我制作了‘地球自转’、‘月相变化’、‘云遮日’、‘日食原因的几种可能’、‘平视日食’、‘俯视日食’、‘平视月食’、‘俯视月食’等FLASH动画,在动画中都加入了‘播放’、‘暂停’、‘跳转’、‘慢放’、‘解说’等按钮对动画加以控制。将天文现象跨时空地引入课堂,让学生对过程动静快慢自如地观察,理解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启发灵感,由此及彼,引发新创意。

  三、 注重揭示本质,培养深入探索事物特征的能力。

  创新精神是指人具有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探究发现的情绪状态,是科学素养的要点。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新能力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只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其内在含义和本质特征。

  归纳事物的特征、对现象和实验的观察,学生可能因要观察分析的范围太大或现象的过程太短,而难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多媒体恰好弥补此不足,采用其圈点、箭头、以及大特写、连续闪烁、慢放等功能,并伴以声音和解说,或将非本质的表象移走,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学生把握内在含义和本质特征。

  如为理解“日食时,地球上何处的人能看到日全食?”我制作‘俯视日食’动画,在日食时月球本影笼罩地球表面的范围 ,加一个能连续闪烁的红黄圆点,并伴以声音、解说,运用‘慢放’功能,引起学生注意,加以区别,使学生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于发现的情绪。

  四、 注重现象模拟,突破时空限制去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激发创新欲望。在现实中,由于时空限制,即使走出课堂,但很多科学现象难以看到,运用多媒体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我结合“问题、假设、实验、结论、拓展”的“六步”教学模式,解决“日食的成因”这个问题,课件用视频、动画将现象突破时空限制在课堂上重现。教学时播放‘漠河日食’的视频引出问题;让学生猜想日食成因,再将‘日食成因的几种可能’的模拟动画,超现实地展现给学生进行去伪存真:猜想的分析;学生实验后用‘三球运动’动画引导出结论;引用‘平视日食’和‘俯视日食’动画进行多角度的拓展,解决日食的方向、种类和时间长短等问题。。

  五、注重资源共享,培养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学习方法。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自然思维方法的渗透,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自然,不仅能理解和拓展自然知识,还可以掌握自然思维方法,使学生具备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使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形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品质,并逐步养成主动、多角度、多方式的求知习惯,这会使他们终生受益的科学素养。

  课件‘相关资料’部分,设计了两个方案:第一方案是适于局域网的网络电脑室或电教平台,只能浏览从“中国科普博览http://www.kepu.ac.an”下载的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章;第二方案是适于ADSL快速上网或光纤上网的网络电脑室,在课件导入“浏览器知识对象”,设置“中国科普博览”的上网快捷键,一点即进入到网站的天文馆进行浏览。“中国科普博览是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一个综合性的以宣传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大型权威科普网站。内容包括天、地、生、数、理、化等各个学科。将每一类科普信息重新编写脚本并组织整理成虚拟科普博物馆与科普专题,以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互联网络对外发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使之成为青少年课外学习的好去处,也同时为成年人继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有丰富的分门别类的自然知识、科技小制作、科学观察与考察、科普论坛,是科技爱好者的交流园地,还可以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请教专家”,我认为“中国科普博览”是自然教学的“字典”,因共同的目的而向学生积极推介这个网站。让学生通过浏览网页得到新知识、学会变通、找出内在联系、启发思维,渗透研究自然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拓展视野,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同时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信息素养将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素养。

  六、 注重智能练习,培养学生自律、独立刻苦好学的科学精神。

  利用AUTHORWARE软件的限时、限次、判断、计分评价、提示等交互功能,以鼠标拖动、文本输入、按钮等交互方式,设计练习课件,把练习课件安装的网络计算室的服务器,全班学生都可以同时做题。学生做练习时,既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又得到失败的挫折,培养不怕失败、契而不舍的意志力,也要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满分时的掌声鼓励,使学生的学习在愉快中进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科学精神。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提高科学课有效合作的探究    下一篇:运用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