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把握科学实验,提高有效课堂--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活动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小学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于在于,学生动手观察、实践活动特别多,这也是学生喜欢科学课的最大原因。在教学中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创新知识。课堂上一旦有实验要做,学生往往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学习的有效性特别高。但是由于一般小学的教学条件有限,如实验器材、实验室比较匮乏和师资不齐,往往落实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科学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实验活动的有效性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不重视实验活动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科学   实验活动   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实验活动多、操作性强的学科。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煅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仅仅只关注科学知识,忽略了让学生动手去做实验,只是“讲实验”;也有部分教师只利用科学教学参考书后的光盘,让学生看看实验,把看实验等同于做实验,剥夺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其原因:可能现在的小学科学教师多数为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不太了解小学科学的要求,也就不会从学科的角度去考虑如何上好课,认为做实验比较繁琐,只要让学生知道结果,能通过测试就可以了。从根本上没有认识到小学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观察和实验,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态度。因此,在课堂上的实验活动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科学的效率,影响着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所谓“活动的有效性”是指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在活动后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活动是否有效唯一指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什么东西,还要关注教师教学是否有效。如果活动是无效的不如不活动,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的科学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实验活动的有效性呢?结合教学中的反思来谈谈自已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教师备课的实效,是提高实验活动的有效前提。

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科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科学教师的要求比其他教师更高,不仅要掌握各种实验活动中要求、步骤,同时还能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和演示,如果做不到点子上,会使学生的实验做得不尽人意或失真;还要掌握科学各种仪器的使用,如酒精灯的安全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的正确使用等等。只有掌握常见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才会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确保学生实验活动的顺利展开。

其次,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明确教材的重点是什么,理解教材的难点和疑点。只有深入探究,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特别是教材中的每一次实验,教师都要了解其目的,明白让学生通过这个实验要达到的预先期望,同时掌握做这实验的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例如,五年级上册的弹力一课中,教材出示一幅在同样的橡皮筋上各挂上1个、2个、4个相同钩码的实验图。在教学之前必须明确这实验通过橡皮筋的长度不同引出弹力的概念。只有在上课之前领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理解每一节课的每个实验活动的目的、任务,才能精心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方案,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

最后,备课时也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前概念,前概念是指学生对各种科学现象已有了自己的认识,并形成了一些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的观念和规则。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对各种科学概念和现象的解释普遍不全面的或者存在错误的理解。例如:“如果没有力,物体一定不动;必须有力,物体才能运动”等等。奥苏泊尔有句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这就是说,教师的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不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往往会导致教学活动远离学生实际,学习起来困难重重,不感兴趣,收获极少。

二、充足的实验活动材料,是提高实验活动的有效保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自主探究各种科学现象的原由,而充足的实验材料是自主操作实验的有效保障。

科学课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于在于,学生动手观察、实践活动特别多,这也是学生喜欢科学课的最大原因。在上课时一旦有实验做要做,学生往往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学习的有效性特别高。但是由于现在一般小学的教学条件有限,如实验器材、实验室比较匮乏,往往因为活动的材料的缺少,使实验落实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只有满足了这个资源,教师才能精心为其实验选择典型的活动材料。如教学《热胀冷缩》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证明一切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这一性质。因此,上课前为每组学生都提供各种不同的液体、热冷水、酒精灯、气球、试管、活塞、小铜球、铁环、二份记录表等材料。又如在教学《简单电路》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小灯泡、灯座,电池、电池盒要配套,而且每一组的材料都要相同,这样便于教师指导学生组装。

在日常教学中如果不能准备所有材料,教师只能纸上谈兵了,要么做个演示实验、要么口头讲讲,这样的学习效果根本没有保障的。

三、使用激励性的评价,是学生实验活动的有效动力。

赫·斯宾塞说过:“不要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尽管它是一个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和同样宝贵的好奇心。”小学科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在活动中探究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在活动中探究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否获得了新的认识,更要关注学生在实验中能否积极投入、尊重事实、有独到的见解、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等等。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适度的激励性有效的评价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的情况,迅速做出准确判断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及鼓励,既掌握学生学习状态、指引学生学习方向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如教学《磁铁的磁性》时,当学生探究出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个性质后,正准备下一个环节拓展的教学,而这时有一位同学一不小心把一块条形磁铁摔成了两段,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转移到这块摔断的磁铁上,都在等着我如何批评这位同学。如果我当时责罚这位同学:“你为什么这那不小心,笨手笨脚、损坏公物要赔偿。” 等等责骂他的话,这学生肯定被吓得战战兢兢,这不仅伤害了学生稚嫩的心,也收不到所谓“严肃教育”的效果,反而使学生手足无措,心灰意冷。这时,我反而抓住了这一机会,提出问题“这块摔断的磁铁还有两极吗?如何去研究呢?”学生探究的欲望又一次被激起,反而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犹如孩子的营养剂。只要教师对孩子充满信心,并且嘴边经常挂着一些起由衷的赞美之词,便可使丧失信心的孩子恢复自信;不求上进的孩子乐于求知;表现不错的孩子更上一层楼。

四、学生有效的倾听,是提高实验活动的有效保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引导学生高质量、多层次地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一味追求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总想让学生多发言,活跃课堂气氛,却无形中忽略了倾听的重要性。其实,倾听远比发言重要。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得好的,正所谓 “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人的生存、学习、发展乃至创造都必须有良好的倾听能力。倾听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思索式的接受,是获取信息、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倾听教师的讲解,倾听同学们的意见来弥补自己思维的不足,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使自己的认识更趋完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倾听,逐渐形成一些倾听的规则:(1)老师讲解、同学发言时所有的学生必须停止活动,注视发言者。(2)发言者发言时要等到大家都注视自己了才发言。(3)听别人发言完后,如果有意见的才能补充,学会尊重他人。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有效提高自己对实验活动的认识。

五、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充实实验活动的内容。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因此,这对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有效的充实实验的内容,使学生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更有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如有位老师教学《蚂蚁》时,教师很顺力地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案带领学生投入到观察活动中,学生热烈讨论、探究的氛围非常积极。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提出一个问题:“老师,蚂蚁是怎样走路的?它有六条腿,走路时先抬哪只脚,后出哪只脚呢?”问题一提出,热烈的课堂顿时静下来,教师一时也愣住了,因为在教学设计中没有这个内容。接着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交谈起来,紧接着就相互争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而是,教师有创造性地放弃原有的教学,组织学生从新回到开始的研究中。又如教学《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时,让学生把载着木块的小车在运动时撞到障碍物,木块由于惯性会向前倒。但学生通过实验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有的向后倒,有的向前倒。显然与“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的结论不相符,实验出现了错误。这些都是很好的生成性资源,教师一定要及时把握这个时机,组织学生弄清为什么?要充分讨论,进行再研究,可以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

及时捕捉学生一些创造性的发现、一次疏忽实验,竟使师生们有了“意外”的收获,不仅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而且还探讨出了在实验过程中产生错误的原因,合情合理,难能可贵。生成性资源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创新的突破,它能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从滋生到成熟的发展进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获取师生之间交流的经验、知识,使课堂教学在交流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最终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升、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发展。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小学科学的教学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重视实验活动的“有效性”,加强指导,巧妙组织,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这才是我们组织学生实验活动的最终目的。每一个科学老师如果能够从这样的高度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认知发展,才能在科学教学方面有更多的建树,从而不断推动小学科学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丁红霞·加强实验操作规范,提高课堂探究效率,2010.

龚从新·小学科学备课建议,2010.

科学书·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

有效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效果·凤凰教育网,2009.

陶祖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2006.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融入实验,让小学科学的课堂绽放异彩    下一篇:培养好奇心,激发孩子的长时探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