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浅谈提高课堂实验探究效率的几点做法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1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同时也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分析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的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实验探究的效率至关重要。在摸索科学探究模式的同时,我感悟到了一些提高课堂实验探究效率的做法。

  1. 课堂由知识型向活动型发展
  科学要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亲历活动来体验科学,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往往一节课师生感情融洽,气氛热烈,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此时就觉得时间不够用。这并不要紧,科学课上我们不能仅仅盯住课前预定的那几条目标,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在课堂40分钟内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科学探究呢?许多教师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学生动手做中。做,在做中发现问题,进行反思。更改自己的实验方式或操作步骤,设计思路。这样,经历了认识——实践——反思——实践——再认识的经过,符合科学认识的过程。
  以往我们教师备课总有这么一种想法:我这堂课讲什么呢?定位在“讲”上,考虑的都是教师在课上怎么做,因此,很多课成了教师的表演课,而学生只是忠实的听众。再看看现在的《科学》教材,你会发现课本里的文字很少,也没有什么结论性的话语,更多的是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因此,教师所要考虑的自然也就起了变化,那就是我这节课需要组织什么样的活动,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在教学活动起始阶段,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让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想学什么,想研究些什么,并且从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在《土壤里有什么》一课中,我组织了以下几个活动:猜土壤,“土壤里会有些什么呢?”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挖土壤,找一找,土壤里有没有你所说的那些东西。看土壤,利用多种感官以及工具,仔细地观察土壤里到底有什么。问土壤,还有什么想问的,可以记在纸上,课后再去研究。四个活动,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引导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和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这就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进行自主研究,教师不应过分地干预,但同时也不能袖手旁观,应充分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
  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当学生实验或进行其它活动时,教师总是在备课笔记本上写上这么一句“生实验,师行间指导”,从整个备课笔记上来看,而是更多地以教师怎么做为主,而对学生的关注太少。在教师设计的活动或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中,教师应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可能会做些什么?他们需要哪些材料?可能会碰到什么难题?学生可能对什么感兴趣,什么能够引起他们心灵上的震撼?他们会发现什么?可能会得出哪些错误的结论?最终他们又会得到什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很重要。该什么时候指导,指导的程度如何?这都是需要教师适时把握的。过早地介入,学生思考得不够成熟,丧失了反思的机会。过迟地介入,学生由于长时间地碰到难题而没有得到解决,会丧失以后探究的信心。因此,在科学课程刚开始实施阶段,教师的指导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教师应是课堂实施的质疑者,应是使学生生疑的非难者,是学生探究的引导者,是学生释疑的促成者。
  在动手实验之前,可以让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经验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也可让他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在教学《摩擦力》时,我提出“拉着大人和拉着小孩在雪地上跑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说是拉着大人吃力一些,也就是说大人的摩擦力大一些。“为什么呢?”学生进行猜想,“可能是大人比较重吧”,初步提出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第一个因素:物体的重量。于是我让学生继续思考:怎样知道物体的重量与摩擦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呢?其实,这个想的过程就是学生拟定简单实验计划的过程,学生提出用铅笔盒在桌面上拖动,看用了多少力,然后依次在里面放1支笔、2支笔、3支笔(或依次增加其它文具),看这时对拉力有没有影响,并且作出假设:如果有影响,那就说明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系,很可能是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铺上台布,撒些砂子,效果又是怎样?学生跃跃欲试,实验探究验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为听、记、练、考,他们对科学探究一时还比较陌生,还不会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万事开头难,教师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指导。刚开始指导的探究环节可具体、实在一些,包括指导问题的提出,作出假设,计划的制订,信息的搜索整理,结论的得出等等。
  3.科学探究需要结论,更注重过程
  科学课提倡让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科学。科学课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这并不是说结论就不重要了,只要做过、玩过就算了,有过体验就行了。科学探究需要结论,但以往的科学课太注重结论,让学生学会与掌握书本知识是教学的最重要任务。大多属于间接经验,是可以通过接受、理解、巩固、应用学到的。因此,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师也不管学生是否探究了没有,是否对结论交流了没有,都往那一条、两条概论结论上引。更有甚者直接说:“不对,应该是……”只要求学生能够记下的那一两段话就够了。
  而科学注重让学生获得体验。科学探究在需要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这类目标不可能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简单的记忆模仿能够学会,而是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内化才能习得的。因此,科学探究应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亲历过程,才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
  如《研究土壤》一课,论知识,很简单。但是这些知识的获得却需经历一系列的过程:先谈谈你对土壤知道些什么?预测土壤里会有些什么?再让学生采集土壤,在采集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物体,再回到教室里进行细致地观察,表达交流,最后才得出结论:土壤是含有沙与黏土、动植物及其遗体、人为垃圾的混合物。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预测——采集——观察——讨论交流,训练了科学方法和技能,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小组分工合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认识到生命与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保护土壤。这比教师讲述,学生理解的效果要充实得多。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初中科学学习方法总结    下一篇:科学探究源于“玩”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