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

萧山区云石小学 沈  辽

论文摘要: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必须把握科学概念的清晰与模糊,注意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做好实验仪器的规范性,注重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关注小学生科学习惯的养成,使中小学科学教育更好的融合与发展。我们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衔接作用,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关键词:    中小学科学教育    衔接    知识体系

 

对于科学学科来说,小学科学是启蒙课程阶段,初中科学是入门课程阶段,两者存在着相互依靠、前后延续的关系。但目前存在的现状是:

    1、相互之间的忽视

对小学科学老师来说,很多时候可以一句话:“这些东西到初中,你们就会学到的。”初中科学教师则认为:“不管你小学科学教师怎么教,我初中科学教师都是重头再来,当你小学没学过。”课程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中小学科学教师相互之间的陌生不信任,导致中小学科学教师变成两个陌生的团体,互不往来,互不探讨,互不研究。

    2、知识体系的重叠

中小学科学有些课文题目甚至是一样的,内容也很相同,或者很有联系,如《月相变化》等课,初中也有这课,小学也有这课,甚至教学内容都很相仿。如何衔接中小学科学知识体系,怎么考虑这些知识体系的重叠和互补,需要老师们的探讨,但由于团体之间的陌生,导致小学学得过深,或者学得过浅,初中或者重复小学的教学,或者初中脱节于小学科学教学。

从科学的本体知识看,小学知识需要跟初中接轨,不能在小学阶段给学生建构一些错误的科学概念。初中老师对“重量”一词非常的敏感,而学生就是带着“重量”进入初中段的。

小学教师本体知识的缺乏,教育程度的参差不齐,也使一些科学概念出现理解性的错误。

    3、能力之间的断层

    初中由于教学指向性,往往侧重于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缺失。而小学科学目前很侧重于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科学概念上,并不多,整个小学阶段才142个科学概念。小学科学很在意探究,很在乎实验,但往往受条件限制,存在实验器材的不规范,实验过程的不严谨,探究过程的不合理。

       

    4、情感态度的错位

从情感态度来看,小学科学塑造学生一种科学习惯,养成学生对待科学的兴趣、态度。这种情感态度的培养很重要,很多小学教师认为,对小学科学学科来说,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是第一位的。但进入初中科学后,情感态度价值观被漠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会从天堂掉到地狱。

 

站在小学科学的角度来看,认识初中的科学学科,更有利于思考:小学科学教师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是很多的科学知识吗?还是探究的能力?还是学习科学的兴趣?还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在认识到中小学科学衔接的问题后,可以在策略上思考怎么衔接?怎么正确衔接?我们需要把握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合理衔接。我们可以这么说:我们小学科学教师正在对中小学科学衔接展开研究,而初中科学教师还麻木的站在传授科学知识的讲台上。

 

一、把握科学概念的清晰与模糊

小学三到六年级的142个科学概念,我们都要清晰的给学生建构。什么是晶体,什么是纤维,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浮力等,不仅能让学生懂得,更让学生了解教材中科学概念的前后联系,特别是单元的知识线索,以及各册之间的相互延续。让学生明白物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等在小学科学中的科学体系分布。

1、沿着科学概念的发展,设计建构活动。

每个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具有差异性的经验,学生探究等于自己的意义建构。

如《昼夜交替的现象》,整个单元都是让学生慢慢建构,不需要你在单元起始课里就说明白,从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开始,到《证明地球在自转》,然后学习《谁先迎来黎明》,一系列清晰的科学线索,而我们需要理解整个小学科学概念建构的线索。有些科学认知的线索,放到了初中科学教育,比如小学阶段学了很多种类的动物,但涉及动物的清晰分类,是在在初中第一册的43页。

2、根据小学科学的启蒙特点,注重“点的清晰与面的模糊”。

小学阶段的科学知识究竟学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越深越好,或者是以探究为主,不用涉及很多科学知识呢?我们自然想到,初中的科学知识体系又是怎样的。有些知识需要在初中里涉及,有些知识却由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完善的。

如六年级《放大镜下的晶体》,我们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晶体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非晶体往往是没有规则几何外形的。而不需要让学生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这个本质区别初中里会讲,而我们小学里也很难讲清楚,即晶体的熔点是一定的,初中科学也不用讲单晶体和多重晶体、以及有机晶体等,这是学生高中里所要学的,而晶体的各向异性和非晶体的各向同性、临界分切应力等要学生到更高阶段才能学到。科学教师确切的把握本学段的知识深度,就可以了,探究越深越好、知识建构越完善越好对小学阶段来说有局限性。

学生不用很清晰的明确晶体概念的建构,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对晶体和非晶体的认知模糊。小学科学阶段有“重量”一词,教师必须知道“重量”是不严谨的,“重力”、“质量”才是真正的科学概念,我觉得与其在初中阶段让科学教师骂,还不如在小学阶段区分一下,让学生明白我们说的重量,其实是“质量”,是多少克、多少公斤,三年级《空气有重量吗》教学中,还是将学生向“质量”方向引导。到了五年级测重力、摩擦力、拉力、浮力则向力方向引导,教师可以讲解弹簧秤一边的单位是牛顿,是力的单位,我们可以仔细观察教材,教材中的弹簧秤其实一边是克、另一边就印着牛顿,教材上既然印上去,教师就讲清楚。小学阶段对“电”的认知,也限于模糊阶段,但教师必须知道“电流”、“电压”、“电阻”概念,知道电池的串联是增加电压为主,电池的并联是增加电流为主,导线的长短涉及电阻问题。小学生对“浮”的认知,往往是将物体浮在水面上才认知为浮,其实,到了初中里面,学生就会接触到“悬浮”,他们才会明白,只要物体不触及底部,都算是浮。还有“月食”,学生往往认为月食被遮住的部分是黑的,其实到初中阶段说明了,月食时候,月亮被遮住部分是古铜色的。当然,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可以模糊处理,模糊的界限是不给学生错误的认识,如果个别学生要求清晰的知识,教师可以课后跟他交流,让他明白一些较深的理解,这样,既有阶段的让学生能掌握小学科学知识体系,又有效接轨初中科学教育。

         

3、注意课堂语言的科学性。

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往往不完整,导致学生的意义建构没有条理,影响学生。教师不能讲一些绝对的话。如“能”与“不能”,“XX不能溶解”、“XX不能导电”。

教师需要训练完整语言,如《它们吸水吗》一课中,在四种材料比较吸水性后,教师往往会说:“木头容易吸水,纸容易吸水,塑料和金属不容易吸水”,就漏掉了一个前提“在我们比较的四种材料里”,有些木头结构紧密,也很不容易吸水的。教师应该完整的讲,讲清楚前提,这样,在课堂里就不会发生“油比水重”、“塑料的韧性好”、“金属的硬度好”等不完善的说法,学生也容易说得完整有条理。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明确小学阶段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概念体系,并拥有相关深厚的本体知识,至少要比学生多了解一个阶段,至少要得了解初中的科学知识。

二、思维的取向与延伸

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小学与初中存在着同课名现象,甚至内容都差不多。如初中里有《温度的测量》、《声音的发生与传播》、《水的浮力》、《能量的相互转化》、《月相变化》、《日食和月食》等一类课文,跟我们小学阶段的很相似,我们研究这些课文,发现知识并不比小学阶段的多多少,关键在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不同,五年级《证明地球在自转》与初中《地球的自转》,我们需要把握住,小学阶段是在培养学生的证据与假说,一种推理能力,一种演绎思维能力,而到了初中的《地球的自转》,则更侧重于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年段的学生,他们前概念的不同,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向性不同,给我们的课的定位也不同。在小学科学教育阶段,我们不仅要顺着小学生的思维,而且要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为初中科学的思维培养做铺垫。

1、“过程与结果并重”,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

在上课时,我们很喜欢学生正确的答案,往往忽视了实验现象跟实验结果的联动。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完整过程。《它们吸水吗》第一个环节,学生回答“纸容易吸水,木头也容易吸水,塑料和金属不容易吸水”,我感到很满意了。但后来想,过程和结果是并重的,怎么能忽视现象呢?我们得让学生有整体的思维过程,所以,先问学生:“你们小组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将现象完整表达后,教师再问:“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就将实验过程和结果有效联系起来。教师逐步的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实验里,会更加关注现象与实质的联系,学生的思维过程就完整了。

2、从“表象—表象符号—抽象符号”,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这是喻伯军老师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学生,特别是三、四年级学生,从表象认识到事物本质,需要过渡,过渡任务就落在表象符号上,我们在一些课堂里,有效运用表象符号,能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在《它们吸水吗》一课中,当水滴在材料上面后,我们这样建:

 

 


 

                                                 ?

 


 

                                                          

 


 

学生就能顺着表象符号的发展,思维就深入了。其实,学生归纳造纸:也就是打散纤维再重组纤维的过程。

         

3、给予情境,触发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

    给学生观看古代造纸的视频短片,固然能让学生认识到古代造纸的方法与过程,而且培养了爱国主义的情感价值观。但如果后面再放一个现代造纸的视频短片,让学生发现“人力-机械”过渡,不仅为六年级的机械单元埋下伏笔,而且学生欣赏到了现代化发展的气息。在思考现代造纸术跟古代造纸术时,学生还会发现制造方法是差不多的,是纤维的打散与重组过程。如果让我再深入挖掘,我甚至会告诉学生,我们国家最先进的造纸机械是进口的,为什么呢?学生会深入思考:拥有四大发明的中国,现在科学技术—造纸技术严重落后,需要我们努力学习,去振兴国家。这样的情感态度熏陶,难道不需要么?

4、追问学生,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它们吸水吗》一课中,学生很容易误识“容易吸水的材料好,不容易吸水的材料不好”。前几节课也一样,“硬度高的材料好,硬度低的材料不好……”,教师提问:“容易吸水的纸比不容易吸水的纸好吗?”,学生回答:“是的。”教师举起纸盘或纸杯“那它们是用哪种纸做的?”学生思维顿时触墙,他们就思考:哎,还是不容易吸水的纸好!很多人就扭转过来,“老师,是不容易吸水的纸好。”教师在出示餐巾纸,“那它是用不容易吸水的纸做的吗?”学生又楞住,这时,聪明的学生才提出:一样好,各有各的用途。教师继续追问:“容易吸水的材料好呢?还是不容易吸水的材料好?”学生就马上从“纸”迁移到了“材料”。《它们吸水吗》其实深入探讨的“它们”是材料,不仅仅是纸,而且“它们吸水吗”更深入的理解就是:我们利用和改造材料的吸水性,用于生产生活。这就是课标“学科学,用科学”的体现。

我们在材料单元每节课结束时,都问一问学生:“我们学习了材料的——?几节课下来,学生就会归纳了。让他们明白:我们是在逐步的认识材料的一些属性。在第七课时,让学生认识这些属性都是物理性质。形成一种整体性单元结构,如果我们放远眼光,到四年级的物质单元,到六年级的物质变化单元,学生就会梳理出教材的线,相对六年级的学生,四年级时候不就是前概念么。相对于初中的学生,我们小学阶段的科学概念不就是前概念么。

三、情感态度的适切与延续

一翻开初中科学的教材,第一页就让我们见到伽利略,他是实验方法的奠基人,他发明记录时间的钟表。初中科学第一册54页,同许们又见到了罗伯特•胡克,一种亲切感,原来中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科学家也是前后联系的。什么是情感态度的切适性,就是在学生合理的阶段给予合理的熏陶和培养。

观察小学阶段的科学家,如下表:

年级

科学家及其他著名人物

特殊事件

三上

蔡伦、拉瓦锡、伽利略

造纸术等

三下

伽利略、华伦海特、阿尔伯特

凤仙花、人的生长发育、磁悬浮列车、体温计等

四上

达芬奇

海面溢油、天气预报等

四下

孙思邈、麦克勒姆、戴维斯、富兰克林

克隆技术、人工种子、多利羊、避雷针等

五上

普利斯特列、牛顿、赫歇尔、约翰。里特尔、张衡、牛顿

自然保护区等

五下

傅科、哥白尼、托勒密、曹冲、阿基米德

日心说、地心说、日晷、曹冲称象等

六上

阿基米德、奥斯特、达尔文、安培

江阴大桥、赵州桥、生物多样性协议等

六下

诺贝尔,袁隆平、列文虎克、罗伯特胡克、伽利略、爱因斯坦

火药、京都议定书、南极臭氧、天文望远镜、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

小学的科学人物,跟初中科学介绍的科学人物,有很密切的前后联系。当初中科学老师讲起科学家故事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可以笑着告诉他们,我们小学就有了解了,初中教师会不会很诧异。

小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培养很重要,我们要给他们很多的情感熏陶,竖立小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这为初中科学教育做好延续,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不足。

         

四、实验仪器的实用与规范

    小学阶段有很多科学实验活动,这些活动的实验仪器都是很规范的,我们来看教材,书本中安排的实验材料都很标准,如下表:

 

年级

实验仪器

三上

观察皿、饲养槽、钩码、滴管、放大镜、玻璃水槽、烧杯、玻璃片、量筒、天平、注射器

三下

烧杯,温度计,蒸发皿,磁铁,指南针

四上

烧杯、玻璃棒、铁架台、过滤器、过滤纸、高锰酸钾、酒精、注射器、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蒸发皿、放大镜、音叉、温度计、包括气温计、风向标、集气瓶,水槽、肺活量器、秒表、雨量筒、镜子

四下

简单电路实验盒,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

五上

观察皿、放大镜、烧杯、玻璃棒、秒表、钩码、弹簧秤,镜子

五下

水槽,铁架台,量筒,摆,酒精灯,烧杯,玻璃棒,试管,烧瓶,玻璃管,橡皮塞,三角瓶,天平,比重计,弹簧秤,浮力实验盒

六上

铁架台,各类实验盒,动物标本类

六下

集气瓶,试管,烧杯,蒸发皿,瓢匙,显微镜,玻璃片,滴管,放大镜

 

合理把握实验仪器的实用性,有些时候是适用的,但有时候我们用塑料杯、筷子代替了玻璃棒和烧杯,虽然,学生好操作了,玻璃不会碎了,但我们科学追求的是一种严谨,塑料杯和筷子,会给学生造成了多大的遗憾?难道烧杯要破就不用了么?小学科学教师考虑衔接中学科学教育,就必须遵照课程安排,该给学生学什么就学什么,酒精灯、观察皿,该拿出来的就拿出来,这就是一种对待科学实验的态度。初中科学教师为什么认为小学科学只是热闹的,也就是认为我们实验的规范性不够。我们必须正确教给学生使用实验仪器,用这些仪器开展科学探究。

如:加热。

用试管加热时,试管夹应夹在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注:试管夹是由底部向上套夹住试管口),药品或液体装入试管的三分之一处(最多不超过三分之一),如果过多,溶液沸腾时容易喷出。试管口对着没有人的地方(以免药物加热喷出伤人),先用酒精灯的外焰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在试管底部加热。如用烧杯或烧瓶加热,就用三脚架垫上石棉网加热。蒸发皿加热垫上三角泥,(蒸发皿的取用应该用干锅钳)加热后的蒸发皿千万不要放在有水的地方,否则会炸裂。

    如: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温度计的液泡只能浸在液体里,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不然测量会有误。测水温的时间要长一些,大约在2—3分钟为宜,直到液柱静止不动时才能读数。读数时不要把温度计拿出水面,否则温度会发生改变,导致测量不准确。视线要和温度计的液柱顶端保持水平。有时会发生液柱静止不动的现象,那是因为待测物体的温度与温度计原有温度相同的缘故。

如:酒精灯的使用

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要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熄灭酒精灯时,一只手握住灯身,另一只手捏住灯帽,用灯帽盖两次。动作从容镇定,千万不要扔灯帽。

如:滴管的使用

使用滴管时,根据取液体的多少,用手捏出胶头中的空气,缓缓松手,液体进入玻璃管中后,千万不能让胶头朝下,否则液体容易腐蚀胶头。玻璃管口不能接触待测物体,否则影响以后的检测结果。

         

五、科学习惯的严谨与正确

小学科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科学习惯时,特别要注重:假设、猜测、理由、证据、假说、实证等过程,给学生一种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还有两次实验法等,我们在小学阶段就树立良好的实验习惯、良好的调查习惯、正确的探究程序,对于初中的科学教育开展是很有益处的。

小学科学教育很多时候是使用、实践体验一些科学事件,而初中阶段很多时候是解释、分析这些科学事件。如秒表和天平的认知与内在分析,在学生一踏入初中校园,翻开第七册教材,就感受到了。

 

结论:当我们思考小学科学体系的时候,当我们思考初中科学体系时候,我们无法分割它们的联系,我们唯有做好这种衔接,密切化这种衔接,初中科学教师到小学听听课,小学科学教师到初中听听课,这对我们看学生的全程发展,是很有好处的。我们从小学科学出发,试着全面分析我们的教学策略,试着和初中的科学教育接轨,这样,让我们小学的科学教育更规范,更有条理。

思考:小学必须向后看,必须看到我们的知识、能力、情感培养,对初中科学教育很有帮助,初中科学教育也必须反哺,初中科学侧重科学知识的教育,将我们小学阶段养成的良好技能、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相抛弃,这是初中科学教育必须反思的。

初中、小学科学学科的衔接,应该是相互之间的弥补和融合,是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而作的无缝对接。我们可以这么说:没有小学科学的坚实铺垫,就没有初中科学教育的腾飞。

 

 

 

附:初中科学学科目录

第七册

第一章

科学入门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第一节熔化与凝固

第2节.观察和实验

第二节汽化与液化

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第三节升华与凝华

第4节.温度的测量

第四节物质的构成

第5节.质量的测量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

第6节.时间的测量

第六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第7节.科学探究

研究性学习课题

校园植物

第二章

观察生物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动物种类与分布

第2节.常见的动物

哪些生物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第3节.常见的植物

大米防霉防虫方法

第4节.细胞

观测当地的星空

第5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霜冻的预防

第6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水分蒸发的速度

第7节.生物适应性和多样性

 

第三章

地球与宇宙

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第3节.太阳和月球

 

 

第4节.观测太空

 

 

第5节.月相

 

 

第6节.日食和月食

 

 

第7节.探索宇宙

 

 

 

 

 

第八册

第一章

对环境的感觉

第1节感觉世界

 

 

第三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1节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第2节新生命的诞生

第3节耳和听觉

第3节走向成熟

第4节光和颜色

第4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第5节光的反射和直射(1)

第5节植物的一生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平面镜)

第6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第6节眼和视觉

 

第7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第1节地球的自转

 

 

第二章

运动和力

第1节运动和能的形式

第2节北京时间和”北京的时间”

第2节机械和运动

第3节

第3节力的存在

第4节日历上的科学

第4节力的图示

第5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第5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第6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

第6节摩擦的利与弊

第7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第7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8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第九册

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第1节水在哪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调节

 

第2节水的组成

第2节神奇的激素

 

第3节水的密度

第3节神经调节

 

第4节水的压强

第4节动物的行为

 

第5节水的浮力

第5节体温的控制

 

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课外拓展 流光溢彩——小学科学课外拓展现状解析及其对策    下一篇:点上评价 面上发展——小学科学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探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