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预设你的精彩——关于对话教学中“预设”的思考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新河镇中心小学 颜纬玮

  [内容摘要]对话教学作为新课程理念下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民主性、开放性、互动性。笔者认为,对话虽然是即时的、动态的、生成的,但也应该有充分的预设。对话教学中的预设就是指预设对话教学的情境,预设对话教学的课堂组织,预设对话教学的切入点、点拨处和多元解读处等。作为对话中平等的首席,我们必须在“前对话”中充分预设,只有充分预设后才能演绎课堂上足够的精彩。

  [关键词]对话教学   预设   精彩生成

  对话教学作为新课程理念下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民主性、开放性、互动性。在新课程刚开始的时候,轰轰烈烈地火了一把。但是热闹过后,大家似乎更迷茫了。发现对话过后,课堂上不能留下多少痕迹,对话教学使得课堂效率低下。是什么影响了对话的质量?我想一是我们对对话教学的理解不够到位,忽略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导致师生对话“空对空”。二是我们的观念没有解放,教师的威严没有解除,不平等地位下是无法开展实质性对话的。三是我们的习惯没有养成,教师和学生都还缺乏对话意识。四是教师的设计水平还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对话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对话虽然是即时的、动态的、生成的,但是也应该有充分的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笔者认为,教师和文本的对话是课堂精彩对话的前提,教师和文本对话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课堂对话的质量和效率。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课堂精彩对话的基础,只有学生和文本真正亲密接触了,有所感有所悟有所疑了,对话才能开始。而教师和文本的对话,以及课堂上对话的情境、对话的组织,对话教学中可多元解读的地方,都是对话教学前特别需要充分预设的部分。只有教师充分预设对话,课堂对话才有可能精彩纷呈。

  一、预设教学情境,创设和谐氛围

  对话首先需要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平等,学生要真正取得话语的平等权,这对话才能建立。要开展有效的对话,首要条件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切实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内部活力,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1. 心中有学生,民主出和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抑制自我中心意识,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没有民主和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教师应努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对话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多一些指导。少一些怒不可遏,多一些和蔼可亲,让课堂洋溢民主的氛围。只有民主了,学生才敢说真话,说实话;学生的思维才能打开,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师生之间的对话才能真正和谐开展。

  2. 脑中装情境,音乐促共鸣。

  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课堂更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每篇文章都有它的感情基调,或欢畅、或哀怨、或喧闹、或清幽……文章如此,音乐亦是如此。因而,在备课的时候,选用和课本感情基调相近的乐曲配合课堂教学,可以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预设相宜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他们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如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时,尾缀安排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闭眼,轻轻伏案做入睡状。当教室一片寂静时,教师预先挑选的优美音乐渐渐响起,同时深情地说:“夜深了,老师的灯还亮着,一个勾勾,一个叉叉,都凝聚了老师多少的心血啊!听!”(教师有感情地念课文)

  “踮起脚尖儿,

  走进安静的小院,

  我们把一株紫丁香,

  栽在老师窗前。

  ……

  (音乐渐渐隐没)

  此时,孩子们的心久久地留在那里,停留在由音乐创设的情境中,他们的情感也被深深触动了。教师抓住这一时机,让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感想说一说,写一写。孩子们有的说:老师,我好想也栽一株紫丁香到你的楼下,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劳。有的说:老师,今天晚上我一定会做一个梦,梦里肯定会看到一个老师在辛苦地批改作业。有的说:老师,您一定很累了,请让我为您捶捶背吧。令人感动的话语一句句出现,让人动情的画面也一幅幅出现,使文章的主题进一步升华。这不就是因为教师预设了相宜的教学情境,引发了学生精彩的教学对话吗?

  二、预设课堂组织,关注全体学生

  课堂,不是某些人的课堂。对话,也不应该是部分人的对话。因此教学中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程度。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还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的。那些积极参与的学生不必多说,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他们是在认真地倾听、思考,还是神游在外,或者在很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任务是帮助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于永正老师说:教师在进教室前,应该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笔者认为这是激发学生从一次次小小的成功体验中,逐步培养学习的信念、兴趣,进而为获取新的成功提供动力,这就是预设了教学组织。对话教学的课堂组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预设:

  1. 显性的组织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富有表现力的眼睛,往往胜过生动的语言。走神的学生,看到老师的眼睛默默注视着她,能让她迅速回过神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达到组织教学的目的。同时像目前课堂上大家广泛应用的口诀法、音乐法都可以尝试,但是这些方法只能偶尔为之,是治标不治本的。

  2. 隐性的组织教学

  隐性的组织教学指不依靠外在的形式,不为组织而组织,而是通过严密的课堂流程,通过教师的感情熏陶,通过教师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句点评来完成的。

  (1)寻找切入点,组织对话

  对话需要一个切入点,可以在导入部分,也可以在后面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有些是课堂生成的,记得一则案例,读古诗《寻隐者不遇》,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教师巧施点拨:”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有的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老人。“正是因为教师适时把握住了学生的一个疑难点,找到了一个对话的切入点,才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意趣横生,焕发有活力的对话。但切入点更多是预设的。一般情况下,如果教师钻研教材独特,那么找到的切入口也会与众不同,上课的效果自然也就不一样。

  (2)组织小组讨论,引领生生对话。

  对话教学中有一块很重要的对话内容是生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合作讨论。但是,小组合作讨论如果不组织好就会成为聊天,没有丝毫成效。因此,在预设时,就必须想好哪里需要小组合作讨论,怎么组织。我们在教学中要避免为了讨论而讨论,每一次的讨论都应该是有必要的才进行。因此,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就应该思考:安排几次生生对话,安排在哪里。一般说来,当问题的答案不唯一的时候可以组织讨论,当问题的回答有难度的时候应该组织讨论,当问题的涵盖面比较广的时候值得讨论。教师应该让学生有序地进行讨论,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性格特征等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我一般让前后两桌孩子刚好四人为学习小组,再给每一个组确定一名讨论组长,每次的讨论就由组长组织,先由谁讲,再由谁讲,一个一个轮流发表观点,使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在讨论时,还要教育学生要虚心倾听小组内同学的发言,特别要认真地去思考与自己的想法不完全一致的意见,善于吸收其正确的部分,取长补短。最后再由各组推派一名同学代表小组进行汇报。通过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的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组际之间的相互学习、补充与交流。

  3. 预设精彩点拨,促进师生对话

  ”对话“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笔者认为应着力于学生思维的不断拓展、学习策略的适宜点拨以及学习状态的真诚激励。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思维的相互交流,追求教学上的”画龙点睛“的艺术境界。那么精彩的点拨也能预设吗?是的,点拨是随机的,但一般情况下哪里需要点拨,教师应该是心里有数的。只有教师作出有效的回应,才能让对话向纵深发展,

  第一,对于重点、难点部分,教师是应该点拨的。如二年级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讲了种葫芦人不治叶子上的虫,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事情,体会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很难体会到它的寓意。教师就须联系生活,融贯过去的知识与体验,让学生慢慢理解。这个点拨对学生而言,覆盖全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此时的点拨可以说是”四两拨千斤“。

  第二,对于课文精彩语句的咀嚼,要进行点拨。学生在学习时大多满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语言缺乏敏感,本身也不太重视。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抓住了”语言“,才能解决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少、慢、差、费的问题,走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教师应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不仅要看懂句子的表层含义,还要理解其深层含义。体味散文的优美,诗歌的凝练,说明文的准确,小说的流畅,不同文体的不同语言特点。

  三、预设多元解读,开放对话情境

  阅读对话的主体是每一个学生,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内容更为鲜活,空间更为广阔,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和结论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多元解读如何预设?

  1、深入文本,延伸多元对话

  首先教师应该深入和文本对话,发现可以多元解读的点,为学生创设多元解读的机会。《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笑“,《赠汪伦中》主人为什么来迟了的想象,《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里对妈妈做法的解读等等。这些多元解读的点看似课堂上信手拈来,实是预设时苦心经营的成果。

  如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支老师让学生初读课文后问:”读了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这是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啊,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纷纷道出自己的感悟。于是,”读了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这一问题,引导着课堂教学活动,形成课堂上长时间的深层的教学活动的”板块“。

  这个问题的高明之处在于:本身有较大的答案空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些问题决不存在唯一的。设计这样的问题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后,支玉恒老师透露说,”读了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这一问题思考了三个月。一语惊醒梦中人,终于知道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彩的预设。

  2、多元有界,掌控文本范围

  解读无论怎么”多元“,总有一个界限。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范围。”多元解读“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

  如《乌鸦喝水》这篇老课文,很多老师推陈出新,引导学生想出了乌鸦还有许多种喝水方法。用吸管,用翅膀捧着,叼来小草伸进瓶子蘸水,甚至是要用石头来砸破瓶子更好……学生方法各种各样,我曾经也一一表扬学生的聪明然后结束课文教学。直到我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思考这只乌鸦为什么不用这些方法喝水时。我和我的学生们从文本里找到了答案,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找了很多很多地方,没找到水,肯定又渴又累。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乌鸦的累渴交加的程度和发现水的惊喜,以及发现”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喝不着的着急。并很认真地观察了插图,在充分朗读,感悟后,学生们都认为不应该再让乌鸦飞那么远找吸管了。原来乌鸦最聪明!你看,大家刚才的方法都没它的方法好。旁边可以用的东西就小石子最好,又轻又多。乌鸦不用再飞,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去,那样又轻松又快。我们在碰到困难时候,应该要结合实际想出最方便的办法。

  这就是多元有界啊,可以任由学生奇思妙想,但是不要忽视文本解读。两者结合,才能出现课堂上一轮轮新的精彩与最终的正确归宿。

  总而言之,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哪来化蛹成蝶的惊艳!我们教师应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现代课堂呼唤那些甘心做学生成长奠基人的教师,就”对话教学“而言,呼唤那些甘心做开展有效对话教学铺路石的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铺路石,作为对话中平等的首席,我们必须在”前对话“中充分预设,只有充分预设才能演绎出课堂上足够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唐晓杰。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学改革。教育信息研究。1999.11

  2. 李军。《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点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1996.4

  3. 蔡澄清。点拨教学法的若干基本问题

  4. 赖瑞云。《对语文课改若干新理念的理解》。新华出版社。《课程标准解读》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阅成习惯 闲闻书香——浅谈小学低段课外阅读指导的探索    下一篇:语文小社团给语文教学添一抹亮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