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1-05-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播信息,而且要培养学生摄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然而,在大谈课程资源的多元开发与利用的今天,我们更应重视语文阅读,以一种最具审美优势和情感优势的态度去钻研教材,甚至是去透视教材。

  一、我的教学认识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与学生的观念

  2、诱发问题,探索新知,帮助学生形成认知框架

  3、带给学生理智挑战,通过问题解决进行学习

  4、创设学生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

  二、阅读是什么

  阅读是读者的个性化行为,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读书——感悟——表达”的过程。教师的价值就是给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情景氛围、提供充足自由的学习时空、引导学生自己解读、自己理解、自己感悟,使学生在阅读中丰厚语言、信息的储存量,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在人文熏陶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生命的亮点,进而提升生命的质量。

  学校是一个读书的场所,是书籍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工作的经验使我深信: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

  新课程标准给语文的定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人文性则指要使学生通过语文之一载体,体会更多的文化魅力。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语文的实质,就要让学生走近语文,深入感悟。这其中的首要环节是阅读。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教学。

  三、真正的阅读教学

  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诗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因此,阅读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如果没有感悟交流,那么贫乏的思想和淡薄的情怀,是任何再高明再新潮的教学技巧也无法替代或掩盖的缺陷。

  传统阅读教学中则存在以下几点偏见:

  1、学生阅读浅显,教师分析过快。

  2、学生讨论不足,分歧消除太快。

  3、学生咀嚼欣赏不足,理性说理太快。

  4、入情不够,情感交流太少。

  5、强调学生如何发现和“正确”领悟作品的“原意”,忽视学生作为读者所具有的自由联想,进行创作想象的力量。

  四、我的阅读教学理念

  俄国作家鲁巴金所言,“阅读就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一种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寻找作品潜在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的交点。而寻找的过程,远比寻找的结果更有意义。

  (一)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关注学生“活动”

  1、关注学生兴趣激活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设计一段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靠激趣是远远不够的,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以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不仅是语文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因素,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使阅读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连接、比较、延伸,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帮助学生读出韵味。阅读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培养人文关怀、高尚人性、健全人格的重要载体作用,我们不能简单的将阅读材料题目化,将它简单的看作是学生考分高低的标尺,并以此来衡量学生的阅读水平。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应帮助学生入戏,揣摩情节中的情感缘由,尊重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让他们畅所欲言。

  3、关注学生语言探究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口语交际并不只服务于日常应用,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关注学生的语言探究,适宜学生阅读的文章,往往在语言上有独到之处,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4、关注学生写作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在写作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如结构不严、层次不清、谋篇意识不强。我认为在平时阅读中,剖析美文的结构式特点,联系学生写作实际,积累布局谋篇的写作意识。就整体而言,可从化“整”为“零”和“切割置换”两方面入手。所谓化“整”为“零”,就是我们平时讲的层次划分,这里要强调在划分层次中,把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作者构思的条理顺序、详略处理、过渡照应等联系起来,达到能发现问题,学到技巧,写作时灵活应用的目的。所谓“切割置换”就是在准确把握范文内容的基础上,从写作顺序、技巧手法等加以置换,在比较不同效果中感受学习写作技巧,积累写作意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累是学习语文的一把金钥匙,积累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习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二)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关注老师“下水”

  刘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学中所有的关注,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理解赏析上。在这种阅读教学中,老师的下水就不可缺少。这个下水首先要关注两点:一是教师“下水”与“教学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二是语文教师该如何“下水”。

  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倡: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下水。下水方能“深知作文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不假思索而左右逢源。阅读亦然,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情感“下水”,教师要学生沉浸文本,必须自己先充分进入文本。当阅读课文熟悉得像自己写的文章一样,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那些平时板板的文字也生动了许多,变得有立体感了。这时老师有了自己的见解,课堂上就更愿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对学生的观点有了更多的包容,更容易和他们沟通、“争鸣”。即使遇到难点需要讲解,因为自己已经深入理解体会过了,点拨也变得有的放矢了。其次要活动“下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绝不做一个旁观者,也不仅做一个指挥者或评价者,而是一个与学生一样的参与者。

  探索的火焰被点燃,教师和学生便开始了独特的“学习之旅”——一起品读美文,交流心得。课堂上不再是“众人皆‘昏’我独醒”,呈现出了“百花齐开、百家争鸣”的热闹场景。同时因为文本各异,感点不一,教学过程不再是程式化、套路化,老师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和自己的喜好设计独特创新的教学过程。

  独立阅读文本,建立了教师自己的思维空间,激活了教师的探求欲望,使教师关注了课堂的生成,无形中挖掘了学生的智慧,演绎了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真正实现了魏书生老师所说的,“教学不能像浇铸标准件那样,非有一个模式不可,教学方法必须千姿百态,百花齐放。阅读的生命在于改革,在于创新,在于各显情态……应该是条条道路通罗马。而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有这么一段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那么我们现在就要做好第一步,给孩子们播上自主学习的思想种子,在课堂情境中通过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来促进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兴趣、态度的迁移,激活课堂的教学。在阅读中体味博大精深、五彩缤纷的语文。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在诗歌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下一篇:浅探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环保理念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