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刍议如何把握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2-0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河中学  叶琳霄
  【内容摘要】 针对当下高中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案例探讨把握散文教学内容核心价值需要考虑的三个维度:一教学内容要体现散文的文体特征,二教学内容要体现具体篇目的个性特征和作家风格,三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重视语言表达经验的积累。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文体特征  独特价值  语言表达经验
  散文是个大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人们常说。由于散文表达内容的包罗万象,表现形式的不拘一格,散文教学应该教什么也难以形成共识达成公论。许多老师教之前无从下手,冥思苦想,举棋不定;教之后茫然无措,诚惶诚恐,不知道自己上的对不对。由于个人阅历、思想观念、情感态度、阅读水平的差异,同一篇散文,在不同的语文老师眼里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文本(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内容的丰富性,理解的多元性,联系的多维性特点,不同的人面对同一教材又会有不同的选择和侧重。于是10个老师上同一篇文章会有10种不同的教学内容,10个评课者又会产生10种教学意见,然后同一篇文章在一次研讨会中会产生20种教学内容,内容解读、情感体会、思路分析、语言品味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但有限的时间里是否面面俱到,该作怎样的取舍,往往大家各执一词,缺乏一个共识,这种尴尬的场面反映出我们对散文教学价值的定位缺乏比较清楚的认识。
  尽管如此,但语文工作者们一直没有停止探寻和研究的脚步。从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可以发现当下高中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散文的本体特征把握不准,选择的教学内容缺乏散文味。2.忽略每篇散文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独特个性,致使散文教学模式化。3.忽略语言品读在散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尤其忽略了表达经验的积累。
  基于此,我以余秋雨先生的《白发苏州》为课例,谈谈散文教学如何把握其核心的教学价值。
  一、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散文的文体特征
  散文重在冶情,读者阅读散文,以“悟意审美”为目的。 散文的角度即是要抓住散文重在缘事抒情、缘情述理(人生哲理、人生感悟)的特点,要依据“缘”字的特点,仅仅抓住散文中的“事”(主要事件、分支事件),对“事”进行梳理、概括,以打好挖掘“情”“理”的寄出;然后,从“事”中自然地、不违背作者写作意图的挖掘出“事”中深蕴着的“情”“理”。 所以不论哪一类型的散文,作者的终极意图就是抒情或说理,这是散文的主旨,因此散文教学内容应重情感、理念的体悟或阐释,不少事或学的背后,体现的是作者的人生智慧、人文精神,而有的老师却把它处理成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这是对散文这种文体特征把握的不到位。
  本市三位老师同课异构《白发苏州》都把苏州的城市特点当作了本文最主要的教学内容,甚至是唯一的教学内容,三位老师带领学生孜孜不倦地对文本进行筛选概括,所花的时间都在30分钟以上。
  第一位老师,把苏州的城市特点概括为:历史久、地位低、委屈多、反抗强、困惑深。
  第二位老师,把苏州的城市特点概括为:低调、宁谧、善良、坚挺、大度、竞争。
  第三位老师,把苏州的城市特点概括为:历史悠久、饱经风霜、宁谧、刚柔相济。
  这三位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没把握住散文这种文体的特征,都不约而同地混淆了散文这种文艺性文本与实用类文章的体式特征。实用类文章如说明文、公文等都是以清楚地说明某个对象表达某个观点为目的的,语言追求精确性与简明性;而散文是缘事缘物说理抒情的,语言追求形象性、生动性甚至是模糊性。实用类文章教学我们要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筛选能力、概括能力;而散文教学我们要在此基础上着重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而我们却发现三位老师却把课堂上的主要精力放在苏州的城市特点的概括上,这显然没触及《白发苏州》这篇散文的核心价值。评课时,针对三位老师不同的城市特点总结,就有不少老师提出另外版本的概括,尤其针对文本的最后一部分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窃以为这是本末倒置,是不必争无需辩的。首先余秋雨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城市的特点,而是借苏州表达自己对这座千年古城在现代化大浪潮的冲击下该何去何从如何发展的忧虑,是对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如何平衡的思考,所以我认为城市特点的概括不是本文的重点。其次散文语言的表达是生动形象的、模糊多义的,而不是泾渭分明,简单准确的,三个老师读出三个苏州城市也不足为怪,甚至学生也完全可以有各种合情合理的概括,这正体现了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我真心以为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苏州这城市起起伏伏的沧桑历史去体会作者对千年古文化城的复杂情感。这才是《白发苏州》这篇文章的核心价值,这样的教学才有散文味。
  阅读散文,把握文本所叙之“事”,所写之“人”,所绘之“景”只是手段,缘“事”“人”“景”,寻“情”探“理”,读出文本语言文字背后所潜藏的“情”与“理”,才是目的,才是根本。如果不以主旨为中心,那么我们对语言、选材与技法等所有教学便会失去了有意义的价值尺度。
  二、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具体篇目的个性特征
  我们的许多习惯性的教学内容,只教了散文的一般特征,没有体现当下所阅读的具体篇目的个性特征。散文教学不考虑当下阅读文本的具体特性,是当前散文教学的又一大误区。 散文贵在有“我”,散文以传达作者真实的个性与情感为要义,散文的阅读也需要与作者这个人所联系起来。若是忽视散文背后作者的存在,往往会造成教学内容的偏差。这种类型的散文与那种类型的散文特点不一样,这个作家的散文与那个作家的散文风格迥异,这一篇与那一篇不尽相同,而我们某些老师用模式化教学(解题释题--作者介绍--背景引入--分段概括)可怕地“抹杀”了文本的差异性和独立性,也忽视了作家的风格和特色,这样的教学肯定没有触及文本的核心价值。
  那么如何去发现这篇文章的独特价值呢?我们不妨从文本体式的表层入手挖掘文本的里层内涵,把分析的视角逐层“下移”:散文--某种类型的散文--某个作家某种类型的散文--体现了某个作家独特审美情趣的某种类型的散文。在这个“下移”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步发现文章最值的教的地方。
  《白发苏州》是什么类型的散文呢?这篇文章不是记人记事散文也不是抒情哲理散文,而是标识明显的文化散文。文化散文常以山水风景为“出发点”,以文化思考为“收缩点”。阅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是从山水景物之外的历史文化角度来把握一座城市的内涵,这样我们可以确定教学内容是苏州的文化特点而不是城市特点。
  《白发苏州》的作者是余秋雨,余秋雨写散文,善于从有限的景物和事件中挖掘出深广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写道:“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的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常常像傻瓜一样木然伫立着,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满脑空白。”余氏散文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借自然山水浇心中的文化块垒。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确定确定这篇散文的教学内容是作者对苏州文化有怎样的思考,要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对千年古城文化的倾心、肯定、抱不平、和当下发展的忧思,引发学生对文明的思考。散文教学如果不去追溯字里行间的情感历程,就会痛失文字背后的审美价值。
  继续思考,这是余秋雨写苏州的一篇文化类型的散文,自然教学的重点要扣住苏州,于是我们不难发现“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是本文的文眼,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我们可以这样来设问题:
  1.同学们能否找出作者明确表达苏州在中国化中的地位的句子?
  2.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余秋雨为什么这么说?
  4.你认同他的观点吗?
  就这样我们以这么一个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解读了文章最核心的内容,并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筛选能力、概括能力和鉴赏能力。
  正如郑桂华所认为的一样,确定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可分为“辨体、识人、断文、定点” ,依照这样的路径开发出来的散文教学内容不至于离谱甚至错误,有了这样的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语文老师在备课时也不至于每一节都那么的苦恼、犯愁和纠结。
  三、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重视语言表达经验的积累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取意于精神,落脚于语言。无论语文课堂如何变化多样,教学理论怎样的眼花缭乱,语文课必需按照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来学语文。语文教学的起点和核心就是咬文嚼字,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验、感悟、品评和运用。重视语言的品读是我们语文课堂的康庄大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二法门。
  王荣生教授认为“为了使散文的情感更能打动读者,作家一般要采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对偶、通感、夸张、借代等等,来增强散文语体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散文的教学内容,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 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个性化语言,应是散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但我们对语言的品读往往注重文本“说了什么”,而忽略文本作者是“怎么说的”。若是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文本语言“说了什么”的阅读上,那么这堂课会丢失的核心教学价值。朱自清曾说过一段至今仍发人深省的话:“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思想,那便是将书中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
  语文课程与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内容观点、情感态度,即“说了什么”,更要让学生理解文本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内容观、思想情感,即“怎么说的”。理解这些表达经验,积累这些表达经验,以至在应用中模仿甚至创新这些表达经验,才是散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真正的落脚点。当然探索“怎么说”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纯使用语言技巧的问题,真正体味出语言的妙处必然也渗透了人文熏陶,因为语言本身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阅读余秋雨的散文怎么能避开对其语言文字的朗读、品读呢?阅读文化苦旅散文,就是遭遇一场文字盛宴。他那华丽个性的词汇,张扬铺排的句子,驰骋万里的想象,让许多年轻的读者爱不释手,如痴如醉。在《白发苏州》里这种极具个性的精彩表达比比皆是。
  例如,妥帖而别具一格的比喻,“那种鸟瞰历史的达观又能把你心头的皱褶慰抚得平平展展。”他把“忧思”“块垒”“郁积”形容成布匹一样的皱褶,即形象生动的让读者感觉到了自己内心的不平静,又让人耳目一新,真是别具一格。“深紫的色彩层层涂抹,够沉重了,涂几笔浅红淡绿,加几分俏皮活泼,才有活气,才有活活泼泼的中国文化。”在这里余秋雨把庄重的官方文化用代表着高贵而忧郁的紫色来象征,灵动的民间文化用代表着热情而活力的红绿来象征,举重若轻地把一个很复杂精深的文化区别用一种显而易见的可感形式让读者感受到,不得不让人感受到他表达的巧妙。
  再比如,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三段“……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一段一连用了十四个比喻句,用似贬实褒的手法写出了苏州这座城市的江南特色:婉约俏丽,有着浓郁的女性风情和书生意气,这种悬河泻水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起来酣畅淋漓。
  文章中的各种亮点还有很多,比如作者精心安排了多处的对比来衬托苏州的文化特点:苏州的内敛与美国洛杉矶的张扬,西施故里和苏州人对弱女子的态度,苏州的隐忍与坚挺,苏州的过去与现在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苏州的喜爱、赞美,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就不再一一举例了,文本让学生好好读读,细细品品吧。
  当然,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在评课时有同仁这样说:余秋雨的语言哗众取宠,形式盖过内容,不值得去学习,这样是误导了学生。在这里我无意于为余秋雨正名,虽然他的语言有无数的杂质,但不能否认其营造语言感染力的能力。对语言的品读不一定要唱赞歌,我们同样给以把他当成反面教材,引导学生用语要严谨。
  余氏语言有些时候确实有点过,甚至矫情。譬如“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姣好的面容”怎么就能给人“感官上的宁静”,这处的表达就有点牵强甚至莫名其妙。最让人诟病的是其文字的飞扬跋扈,唯我独尊,气势是出来了,但观点往往站不住脚。如“千百年来,勾践的首府会稽,一直被称颂为‘报仇雪耻之乡’,那么苏州呢,当然是亡国亡君之地。”此处牵强附会,苏州什么时候成了亡国之地的代名词?说起苏州,人们自然想起的是江南水乡,是园林修竹,是才子佳人。余秋雨这些硬伤同样可以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余氏语言,学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文要铺排造势但同时又要严谨节制。
  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是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安身立命之本。
  只有重视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才能提高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散文教学我们需要依着特性,顺着情感,贴着语言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以此来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任重而道远,吾辈将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3]李海林,王荣生。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J].中学语文教学,2011(2)。18~26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例谈    下一篇:谈高中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的落实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