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研读式学习”课题研究报告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实验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读式学习”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人类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日新月异,为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在思想上重视,在教学中落实,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利用工具书和各种信息阅读的能力;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创造性表达的能力。(崔峦)”应当说,崔峦同志所指出的正是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研读式学习所希望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语文教学在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是不重视理解、死记硬背的“背读”模式。建国以后,1956年制定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明确规定:阅读教学采取讲读法。于是由“背诵”而进步为注重理解的“讲读”的新时期开始了。但是,这种进步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于是,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和四川著名特级教师黎见明,在80年代初先后提出了“导读”的教学模式。“导”和“读”的结合,明确规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这比之“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讲读”教学无疑是一个重大进步。

当今社会已是信息化的社会,我们必须对教师的“导”和学生的“读”再作理性审视、寻求新的发展和提高。首先,在“导”和“读”的关系上,我们更为重视的是进一步落实学生读的主体地位,追求阅读主体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另一方面,对“读”的教学功能的开发,则更重视学生在读中“自得”,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发现敏感。

(二)“研读式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放眼国外教育,以专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能力是一大特色。有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随父迁居美国在当地小学就读。一天,孩子在计算机前完成作业,父亲一看题目竟是《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父亲不以为然,怀疑小孩子怎么能做这样的大题目?过了一个星期,孩子竟打出了20多页的研究报告,而且分了章节,引文都注了出处。阅读研究之重要,并且可以从小学生做起这一点,是完全可以借鉴于我国阅读教学的。

在国内,今天也开始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上海市对“中学生研究性课程”就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教育部基教司米慕菊副司长表示“研究性课程”,今后将成为国家的法定课程。专题研究形式为什么不可以迁移到阅读的课文中呢?

       

我校在“九五”期间主持了省级课题《发挥电教优势  教会学生学习》的研究,在整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优化课堂教学上积累了经验,收集了大量资料。基于以上的背景和认识,我们决定进行小学语文研读式学习的研究。

(三)研读式学习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1996年,在武陵区委、政府的领导下,由武陵区教育局、武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强电力集团共同筹资,在原村办小学的基础上建成高标准、严管理的金丹实验学校。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占地40亩,教学建筑面积9010m2,教学室与活动室之比为1:1.3,学校安装了闭路电视网,教学室有三机一幕, 活动室有电脑、语音、多媒体、钢琴等。有全日制小学1-6年共18个教学班。现有学生850余人,寄宿学生占1/4,在编教师48人,平均年龄30岁,85%的教师具有大专以上文化,

          

教改热情高,但教改经验不足,教育效果不显著,学校地处郊区,家庭教育方式比较落后,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良好的学习方式及习惯,学习效率较低。因此,这种情况下,“研读式学习”课题的提出是学校及师生共同发展的需要。

二、课题界定

“小学语文研读式学习”应当属研究性学习范畴。研究性学习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研究性学习方式,一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的研究当属前者。也就是说研读式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即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主动发展。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和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学生在研读学习中成为专家、学者,但是应该相信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探究精神比成果本身更为重要。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江泽民同志在“全教会”上的讲话;

  3、建构主义学习论;主体教学论;活动教学论等现代教学理论;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6、创新教育思想。

四、研究目标

小学语文研读式学习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究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活跃学校语文教学环境,促进教师角色转换。

五、研究过程与内容

(一)研究步骤

本课题分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元月, 主要工作是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成立课题小组,撰写开题报告,并培训实验教师。

实验阶段:(2002年元月~

            

2004年元月),加强校本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制定实施计划,开展课堂教育。

第一步,开展重点实验。开始在寄宿班C49、C46(四、五年级)中进行实验,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第二步,开展推广实验。一是在寄宿班1~6年级中全面进行实验,二是在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中进行实验,把多点实验与多轮实验结合起来,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实际作用和成效。

第三步,开展重复实验。即某些教师在某个年级的教学活动中第一次实验一年后,再在同样的年级进行重复实验。一方面是印证实验的成果,另一方面是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以便在学校教学中全面推广。

第四步:开展全面实验。全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总结阶段:(2004年元月~2004年9月)研究的总结与反思,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写出结题报告,进行课题论证,申请结题。

(二)实践操作

             

在实践操作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跳出自我封闭的狭隘的观念定势,走出传统的教育观念阴影,代之以创新教育理念,并付诸于自己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教育才会富有活力,才能得益于儿童。

在研究初期,为了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我们就教师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见附表一)。

我们对返回的调查表进行统计,针对教师现状,采取以下方式革新教师教育观念。

专家讲座:我校多次请市教科所理论教研员刘忠义,全国劳模、特级教师贺大国校长来我校就教改背景、创新教育研究进行讲座,并请武陵区教研室理论教研左琴(原我校教学副校长)进行教学设计讲座,以逐步革新教师教育观念。

外出学习:我校先后派出欧阳辰柯、杨琴、左琴三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黄建平、君秀、刘小兰、罗定华、廖敏等十位教师参加市、区两级骨干教师培训。与此同时,学校还注重把个人信息资源转化为集体信息资源,要求每次外出开会、听课、学习的教师回来后利用教研学习时间向全体教师作汇报、谈感受、上示范课。

学历提高:学校在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还注重个人综合素养的培养,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提高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现在,我校共有在职教师46人,已获大专学历的28人,本科学历的5人,另有22 人参加本科学历的自学。

校本培训:

            [11]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使用语文课堂的结束语    下一篇:新课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评价初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