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追求生态的课堂 孕育灵动的生命 ——关于语文教学“生态课堂”的一点思考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箬横镇中心小学  张伟胜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怎么样?它应该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最佳生态园地。因此,我们的课堂应是生态的课堂,但何为“生态课堂”并没有一个十分确切的定义,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我也结合教育教学中的感悟,谈谈语文教学的“生态课堂”。那就是崇尚自主的,多向互动的,动态生成的,简约扎实的,孕育灵动生命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生态  课堂  生命
伴随着课改一路走来,从一知半解到实践领会,多少也有些感受与收获,但在课堂教学的各个过程和环节体现出来,绝非轻而易举。因为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性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以至漠视了学生生命个体的鲜活蓬勃与缤纷多彩;钳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性;压抑了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欲望;挫伤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与热情。学生成了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学习木偶。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不能否认传统语文教学有着种种弊病,教师似乎只想到自己怎样教,却忽视了学生怎样学,以至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也使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气和乐趣,要使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品位并有益于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那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是怎样的呢?在此背景下,“生态课堂”这一理念随之呼之欲出,已被我们广泛所接受,所推崇。我们就要构建一个“生态课堂”,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生态园地。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灵动的“生态课堂”呢?在此我也结合教育教学中的感悟,谈谈关于语文教学“生态课堂”的一点思考。
一、自主探究,释放潜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学生应逐渐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因此,“生态课堂”就应是崇尚自主的课堂。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学习的效果,千万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请看张祖庆老师执教《大熊猫的故乡》中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马上就要进入原始森林考察了。既然是考察,得带着一定的目的进去。你想通过考察了解有关大熊猫的哪些知识呢?
生:大熊猫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大熊猫由食肉变成了现在的食竹?
生:我想知道大熊猫油子的样子。
生:我想知道大熊猫生活的地方究竟是怎么样的。
生:我想知道大熊猫的吃喝拉撒睡。(笑)
师:你的胃口够大的。(笑)
生:我想知道大熊猫生存得怎么样?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有意思。好,就让我们带着各自的考察目的进入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吧!请大家打开书本,让我们用读课文的方式,从字里行间发现并搜集最关心的信息,这就是对大熊猫进行假想考察。
(学生开始读书圈划)
师:好,请大家说说,你看到的大熊猫故乡和你所想象中的有什么不一样?(生回答,教师请其读相应的句子或段落——略)
师:大家考察的成果还真不少,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笔,记下自己的考察成果。
下发考察记录表并在屏幕上出示:
环境与生活条件外形生活习性其  它
(师提示:那么多的内容不必每一项都填,可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填写。)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陆九渊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发现并提出问题是一种怀疑精神,是一种探究意识,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开启智慧的钥匙。纵观这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师生角色的变化:教师逐渐放下主宰者、权威者的架子,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也逐渐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只充当主持人的角色。这样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书忌耳传”“学贵自悟”。张老师就给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走进文本,完成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走进作者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世界。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评价一节语文课,不是看你你用什么模式,而是要看这节课你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确定;学生的主体精神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否显现;学生的主体活动过程是否优化;是否发掘了他们智慧的潜化,展示他的生命的活力? 
二、多向互动,教学相长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一贯是教师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因此,我们提倡“生态课堂”就应是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互动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合作的环境下,在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氛围中,互相激发更多灵感,追求更多更新的创造,实现教与学的共振,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位教师在执教《鸟的天堂》一文中在教学大榕树这一环节时,提问:如果你是一只从远方飞来的鸟儿,经过长途跋涉之后想找个地方安家会选择这儿吗?为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再各小组汇报。小组1:因为这里有这么大的榕树,还有许多树干。小组2:这里有许多鸟,都是好邻居。小组3:这里环境好,四面环水,榕树的占地面积非常大,非常茂盛,生命力旺盛。 小组4:我们全组同学一起读。(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师:他们抓住关键语句,了解到这里的占地面积非常大,想怎么住就怎么住,非常舒服。小组5:我补充,文中的第十二自然段(读: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这句可以体会到这里不但没有危险,而且有时兴起还可以来一次免费的音乐会呢!
在这则案例中,老师以问题(会选择这儿安家吗?为什么?)为载体,以合作学习为形式,开展师生、生生多向互动。在多向互动中,师生、生生密切配合,教师抓住时机善于引导,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加之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人人各抒己见,思维更加活跃,答案也更丰富多彩,使其能力不断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更好地走进了课文,走进了鸟的天堂。 因此,笔者认为生态的语文课堂应是互动的课堂。
第一,生本互动。生本互动就是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即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去理解文本,去解读作品的内容,与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从中学到自己所需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第二,生生互动。生生互动就是学生之间就文本所进行的对话。 首先,在生生互动中,每个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其次,在互动中,学生可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这对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第三,师生互动。教师要能把自己与学生真正地平等起来,“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这样的课堂,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双方积极的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以努力形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体验的源动力,激起学生自主创新的推动力,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情趣。
三、动态生成,异彩粉呈
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而又个性的生命体。因此,教师无论备课如何周密,教学过程中难免会碰到种种“意外”。如果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独特理解视而不见,不能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转化为课堂生成的再利用资源,那就成不了好课。因此,笔者认为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师就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仔细聆听学生的每一句发言,每一个动作,聆听学生们每次交流,讨论,抓住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培养的每个生成点,创造性地去运用它。
笔者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教学《燕子》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时就感受到了“意外”的幸福。
师:我们从这一自然段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感受到?
生:我感受到了燕子的动作很轻巧,很灵敏。
生:我从“斜”字体会到了燕子的动作很优美。
生:我从“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了,感受到了燕子的速度真快。
生:我从“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感受到燕子很可爱,也很顽皮。
(此时,课堂的气氛很活跃,我不禁为孩子们的发言叫好,也不禁为孩子们的答案和自己在备课时的欲设不谋而合而暗暗自喜。)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燕子的确可爱,你看它的动作是那么的轻快、敏捷。
(刚要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我看到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又迅速放下,面露难色,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于是,我叫了他。)
生:老师,我觉得燕子是故意“沾了一下水面的”
(此言一出,有些学生笑了。我也有点吃惊,这可是我课前没有设想到的,怎么会想到是故意的呢?看到他还有话要说的样子,我没有继续我原先的教学计划,而是把鼓励的目光投向了他,期待他继续说下去,)
生:(继续)燕子用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的小圆晕,那是告诉湖中的小鱼:春天来了。
(话音刚落,我不禁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同时,也暗自庆幸没有武断的打断他,而是给了他表达的机会。)
师:你的想法真独特,燕子还会告诉哪些小精灵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沉思片刻,纷纷举手。)
生:燕子还会告诉湖中的小虾:小虾弟弟,快浮上来看看呀,春天到了!
生:燕子还会告诉成群结队的小蝌蚪:小蝌蚪,小蝌蚪,你们快快长大,春天多美丽呀!
生:……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在我们的眼中燕子可不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燕子,它就是一只——
生:活泼可爱的小精灵。
生:燕子就是一个春天的使者。
……
课堂上,学生常会跳出教师课前欲设的“规范化框架”,冷补丁来个“意外”。案例中,面对“燕子是故意沾了一下水面的。”我并没有一语否决或置之不理,而是抓住学生突发的答案,及时调整教学,将阅读引向深入。试问:如果一成不变地按照原计划,学生的回答会有如此的精彩吗?课堂会有如此的灵动吗?所以说,欲设与生成并非水火不容。教师只要随时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让欲设和生成和谐相生,课堂教学就会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四、简约朴实,真切自然
当前的语文课堂为了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语文教学实在承担了太多的异样任务,肩负太多重大使命,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它的无法承受之重。崔峦老师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生态的语文课堂应实实在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服务,尽可能地把对语文教学本体无益的东西去掉,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简约而扎实。 
    其一、流程安排要简化。教学过程简化,就是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取得教学实效,也就是要减少花样,简化环节,留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内化,最后学会表达运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如《两块银元》的教学,笔者就是以“一条主线”、“一条副线”整体规划的。一条主线——军爱民(塞银元、还银元),一条副线——民拥军(缝银元) 。借助探讨深究、细读推论、听中感悟、感情朗读、想象写话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军民的鱼水之情。这样的设计,就把对教材的线性梳理变成了立体式的整体架构。 
其二、教学手段要简便。当下有些语文课,过多地利用了现代教学手段,而放弃了语文“原生态”的最本质的教学方式。于是乎,我们的语文课就成了大杂烩。例如:一位教师执教《找秋天》,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秋天的各种资料。接着出示关于秋天的课件。忽而金黄的稻浪,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忽而火红的苹果,学生大呼:“秋天好美啊!”忽而黄澄澄的甜梨,学生又喊:“秋天太美了!”这样的课件使用喧宾夺主,影响了正常的语文学习。其实,语文是实打实的,就是要多读,多写。这话是朴素的真理,至理名言。学习语文,就应当充分遵循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语文,就是要以语文的方式去学习。
其三、课堂提问要精简。当前的阅读教学,依然问题多多,教学的主要流程基本上是以教师的问题串起来的,大问题套着小问题;学生课堂上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在猜测问题的答案。课堂上,他们与静思默想基本“无缘”,和潜心会文近乎“绝交” 。课堂是个常数,一旦教师提问的时间多了,学生独立思考读书的时间必定减少。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做文本的知音,就必须留出整块时间给学生。时间怎么留?当从减少提问开始,教师要尽可能提紧扣教学主目标,让孩子们通过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自主感悟之后才能回答的问题。只有这样,语文才能闪亮“因朴素而优雅”的面孔,语文课也因此而显得更加简约而扎实。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让我们追求营造一个生态的课堂。在这个生态园地里,教师以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技巧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学生在教师智慧的引领下,在优秀作品的滋养下,在积极主动的体验探究下,生命之树日益长高、茂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拥有最灿烂的阳光,最清新的空气,最甘甜的泉水,成为最适合生命成长的园地。在这个生态课堂中,孕育灵动的生命。
参考文献:
汪潮    《语文教学专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3
张祖庆  《张祖庆讲语文》   语文出版社        2008.9
彭泽平  《“和谐教育”论》  中国教育学刊      2005.7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走“融合”之路,夯实习作教学    下一篇:真目标成就品质课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