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论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五何”策略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5-07-0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以问题为线索展开的课程,其课程内容体系属于“问题体系”的课程。“问题”的甄选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和价值。“五何”问题分类法是基于问题逻辑的分类方法,按照问题的指向界定为“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由何”五大类。把“五何”问题分类法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为师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思维上的“工具”和“脚手架”,有助于判断问题探究的空间和价值,有助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厘清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的要求。

  【关键字】“五何”问题分类法;综合实践活动;劣构问题;高阶思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诞生之初就带着不平凡的“三无”胎记:无固定教材、无专任教师、无固定场室。因为“三无”,所以开放多元,学生可以围绕感兴趣的问题、借助各方面的资源开展各项探究活动。然而令人困扰的是,“提问”本来是与生俱来的技能,婴儿从呀呀学语之初已扑闪着好奇的眼睛,拉着父母的手问东问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却似乎越来越失去提问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问题解决”的课程,没有“问题”,何来“解决”?因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会提问,成为课程开设尤其是主题生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问题不等于课题。作为“课程”研究的对象,综合实践活动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有意义”的问题,“可解决”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会”提“有意义”、“可解决”的问题呢?本文基于多轮行动研究,初步提出运用“五何”问题分类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问题生成支架的构想及应用,与各位同行探讨。

  一、“五何”问题分类法是基于问题逻辑指向的分类方法

  “五何”问题分类法是华南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提出的、从问题逻辑指向出发,对问题进行分类和界定的方法。所谓“五何”,是指“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由何”。

  是何:即“是什么”,通常指以“What”、“Who”、“When”、“Where”为引导,指向一些表示事实性内容的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涉及事实性知识的回忆与再现,或者是通过说明、解说、转述来阐明某种事实性的意义,它的解决通常对应着获取事实性的知识。一般而言,“是何”类的问题有着确切的答案,获取的途径比较简单,例如通过上网或查阅资料即可获取,因而不适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直接研究的对象。以“番禺兴建垃圾焚烧发电厂遭居民反对”这一话题为例,引出的事实性问题是“垃圾焚烧发电厂是什么”。

  为何:即“为什么”,通常指以“Why”为引导,指向一些表示目的、理由、原理、法则、定律和逻辑推理的问题。这类问题侧重于探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原理和逻辑关系,以便对事件、行为、观点、结果等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理。这类问题的解决通常对应着获取原理性的知识。例如:居民为什么反对兴建垃圾焚烧发电厂?这类问题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可以通过搜集资料、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得。

  如何:即“怎么样、怎么办”,通常以“How”为引导,指向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这类问题主要侧重于关注各类过程与活动中事关技能、流程性的知识解答,通常蕴涵于人们的技能与实践流程之中。这类问题的解决通常对应着获取策略性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是何”、“为何”类信息获取的基础上,继续思考“如何”类问题,能提升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在“垃圾焚烧发电厂是什么”,“居民为什么反对兴建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反对兴建垃圾焚烧厂与城区日益增加的垃圾排放量之间的矛盾?”。

  若何:即“如果……会……”,通常以“if ”为引导,指向一些表示条件发生变化,可能产生新结果的问题。这类问题侧重于要求学习者推断或思考如果原有问题或事件的各种要素和属性发生了相应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新问题和新结果。“若何”类问题复杂多变,易于产生思维迁移,通过解决“若何”问题,易于使学习者获得创造性的知识,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若何”类问题,往往能拓宽研究的空间,提升研究的可能价值。例如:“如果不兴建垃圾焚烧厂,我们可以怎样处理垃圾?”(提倡环保、减少垃圾排放量、垃圾分类等),“如果兴建垃圾焚烧厂,怎样才能平衡居民的意见?”(选址、技术控制、科普知识宣传等)。“若何”问题包括两类典型:一是角色迁移,即人物角色的换位迁移,其典型的映射是与元认知相关的问题,如:“假如你是焚烧厂选址附近的居民,你会有什么想法?”,“假如你是政府相关部门,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二是情境迁移,即事件的情境发生了变化。例如“假如不兴建垃圾焚烧厂,有什么策略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总体而言,“若何”类的问题能激发学生从多重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寻求问题存在和解决的多种可能,有利于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由何:即“由什么引出的”,通常指以“From……”引导的问题。“由何”问题的重要作用表现为,它可以作为情境的依附对象,强调与事物对象相关的各种情境要素的追溯与呈现。例如“由居民反对兴建垃圾焚烧厂想到我们要提倡环保、做好垃圾分类”。在问题设计中通常把“由何”与其他“四何”问题进行融合设计,展示出相应的问题情境。

  二、“五何”问题分类法有助于判断问题的探究空间和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探究“有意义”、“可解决”同时又具有探究空间的问题。怎样才算具有“探究空间”?简单来说,事实性问题(仅通过查找资料即可获取标准答案)不具有或具有较局限的探究空间。从问题的结构特性出发,认知心理学家一般将问题分为两大类:具有清晰解决方法的问题称为“结构良好的问题”,而那些不具有明确解决方法的问题称为“结构不好的问题”。[i][1]

  良构问题一般具有可知的求解方法,有正确、统一的答案,即标准答案[ii][2]。解决这类问题主要依靠陈述性知识,所需学习技能只限于用到相似的问题类型,缺乏迁移;学习者只用简单的记忆流程;通过实践,任务通常变得自动化;易于整合到任务帮助之中。在“五何”问题中的“是何”类问题,一般属于良构问题。这类问题通常只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中辅助展开的问题,而不直接作为研究的目标。

  劣构问题是指界定不明确,具有多种解决方法或途径,需要学习者作出自己的判断的问题。解决劣构问题需要广泛的陈述性知识和经验;需要大量使用抽象、类比推理,迁移性强能提供多样化实践(许多解决方案)的机会。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对象,一般以解决劣构问题为指向。“五何”问题中的“为何”“如何”若何“”由何“均属于劣构问题或介乎良构与劣构之间的中构问题。因此,运用”五何“分类法可以较清楚和方便的厘清问题的性质,判断问题的探究空间和价值。

  三、”五何“问题分类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是指一种以高层次认知水平为主的综合性能力,具有多种能力综合的、任务真实的/复杂的、需要付诸心智努力的、自我反思和调控的、阐释/建构的、多元标准的和需要判断的等特点。[iii][3]下面我们以”解读番禺城市名片“主题生成实例为例,分析”五何“分类法在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是主题生成中运用的价值。

摘要.doc
文件类型: .doc 3f8fe041f7d46fad05690dcaa68e4448.doc (70.00 KB)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地方课程“以学为主,当堂达标”教学经验报告    下一篇: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