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语文课堂”学生翱翔的蓝天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01-2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硖石乡红硖小学  王存丽  

  摘  要: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深感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之弊,也常常为之困惑、苦恼,为此进行不懈的探索,寻求阅读教学的新境界。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真切地体会到“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起着无法取代的作用。

  关键词:   阅读期待       语文课堂    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从阅读功能看,阅读是搜集、筛选、发现信息的过程;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打了个很好的比方:“课堂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得适当,足以奠定全幕的情调,笼罩全幕的气氛。”这句话精要地概括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应该说,面对一篇新课文,学生都会自然产生一定的阅读期待,如果老师的新课引入具有生命力,也就能有效地运用学生的这股“期待”之情,带着他们满怀期待地投入阅读。

  学生在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比如见到标题)起,他们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探询,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探询、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如教学《三峡之秋》一课时:

  师:读了课题“三峡之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三峡之秋是什么样的?

  生:三峡之秋是什么时候?

  师:通过预习,你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吗?

  生:三峡之秋很美。

  生:三峡之秋是在九月。

  师:三峡之秋美在哪里?课文又是怎样写的?你想给这些问题找到答案吗?请你认真读课文,把有关句子画出来,看谁的答案多。

  (学生埋头继续阅读课文)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这主要是受阅读期待心理取向的影响。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大概情节。学生在预习时会期待着知道“三峡之秋是什么样的?三峡之秋是什么时候?”,读了课文已经了解了初步内容,知道了这个答案,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他们往往对课文不再有积极的兴趣。教者预料到这一点,及时调整,使学生产生新的阅读期待——“三峡之秋美在哪里?课文又是怎样写的”,使它成为学生阅读的动力,使学生投入到阅读中去。这就提醒我们,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我们教师不是要去给这个期待以答案,而是要通过“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投入到文章中去。

  二、精心设计,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学生在了解一篇文章之后,由于知识层次的影响思维会停留在某一个层面上。此时,就需要教师适时根据教材的目的及重点 设计其引导方法。创新的思维来源于对事物的发现、质疑、研究、探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然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尤为重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教师就得选择好的学习方法。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呢?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再动手中学习,在动脑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

  1、动手画画

  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便将音乐美术引进课堂。首先,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伴随着乐曲进行诵读,时而幽默、恬静,时而激昂的旋律把学生带到了大海边,亲眼目睹大海的美景。边听《月光曲》,便用简笔画来理解盲姑娘所感受到得音乐的轻柔、舒缓、渐强极高昂激越的变化,这样把抽象的语言变成动听的音乐、生动的画面来丰富课文内容,强化了思想,加深了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

  2、动嘴说说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烈火烧身时,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用插图来帮助理解。”有的说:“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尝试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们相互交流,共同学习。

  教师要有运用好语言文字的功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心灵的震撼与情感的共鸣。既深化了文章的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能力。如在教学《桃花心目》一问时,在精读内容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就是这“桃花心木”中的一棵,将你成长过中的感受讲给大家听。前几个同学发言平淡,后来有一个的发言与众不同:“开始,老伯没来浇水,并且时间很不确定,我很怨恨他,但是又一想:也许是他老人家忙吧!或许是他病了……如果自己不想办法,那我就‘饿死了’。于是,我的根拼命往下钻。忽然,我触到了一股小溪流,渐渐的我们成了朋友。我能有今天,我得感谢老人……”听了这位同学的叙述,我很惊喜,我感受到了一个儿童的心声。同学们也为之震惊。

  3、组合表演

  一般情节较强的课文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引导,如在教学《将相和》时,学生课前预习了课文,搜集了相关资料,对文中人物个性有所了解,经过几个人自由组合、商量,同学们自导自演,兴趣浓厚。文中人物动作、神情演得栩栩如生。学生在“角色”变换中发挥了智力和创造力,对自己的语言表达也得到训练。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堂开展活动,教师及时点评,不但没有耽误课堂时间,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这种轻松民主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心情开朗,个性飞扬,体验到了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社会功能。体味到了语文课的文学兴趣,并与其他科目联系起来,开发了潜在的能量,树立了自我发现、表现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三、延伸课外,点燃学生的阅读火花

  教师不仅要注意课前课中的学生期待,还要十分注意课尾让学生继续保持阅读期待。课已尽而情未了!语文学习不应仅限于课本、课堂,学生的“阅读期待”不应该只锁定在课堂、教材,而应拓宽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教材延伸到课外读物,要在大语文环境下逐步提升“期待品味”。在教学《穷人》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到桑娜,渔夫的性格特点及他们家的生活状况,特受感动。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课文: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生活会是怎样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合理想象,描述桑娜家的生活。有幸福的气息,也有悲惨的结局,总之表现出了他们的个性。使我又一次倾听到了孩子们的心声……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把语文学习还原到生活中去,使语文学习既丰富生动,又真实可感,使语文学习成为生活的真实体验。无论是文学鉴赏还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语文就是鲜活的生活,语文学习的钥匙就是将生活体验融入语文学习。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阅读条件。 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阅读,美化了学生的内心。强烈的阅读期待既激发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又拓展了学生阅读思维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它能在阅读教学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翱翔的一片蓝天。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三单目标训练与拓展梯度研究    下一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素质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