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整合初探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07-1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江西省宜春中学    朱 宇   袁 清

  内容摘要: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有无言之意,无尽之情。诗歌教学,不能仅仅从概念出发,对诗歌做一些理性的概括和抽象的界定。教师应抛弃过多的理性分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优势,将其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体会诗歌中的内蕴美,使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有效整合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课程逐步实施的今天,呼唤一种富有生命活力、健康的个体的出现,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最强音。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应从关注学生的自我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形成以“自我发展”为特点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知识的自我获得以及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合作与创造,从而实现学生生命成长的目的。而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也势必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我国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美国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也提出,与传统的“听讲”模式相比,用“声音、图片”方式的学习效果明显大于前者。传统的诗歌教学,常常重分析, 理性地讲解,致使最具感染力、想象力,最具文学味的欣赏课变成了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技术课,完全失去美感。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道难题”,而信息技术却是利用计算机传递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信息集合,它可以形声并茂、音画同步,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诱发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抛弃过多的理性分析,启发学生想象,体会诗歌中的内蕴美。

  下面笔者以高中人教版必修1中戴望舒的《雨巷》为例,浅谈信息技术在诗歌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筛选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料。” 在指导学生学习戴望舒的《雨巷》这首现代诗歌,我们设定的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作家作品。而诗歌的教学重难点是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作者身处国共合作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之中,而没有经历过那个特殊年代的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感情沟通存在较大距离。课前,笔者布置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手段去查询有关诗人的个人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有的学生在百度百科中搜索,有的在相关博客中查找,有的下载了介绍作者的ppt,还有的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进行了解。这时笔者明确要求学生筛选出与本文内容有关的,有助于理解此首诗意的材料,如:作者的生平,写作的时代背景,本诗的创作经历等等。并设计成幻灯片,配上作者相片等插图,采用朦胧的底色,让文字加粗使其更加清晰醒目,链接在课件中以便课堂教学中全班浏览。这样,在新诗学习之前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既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的情境美

  诗歌教学,不能仅仅从概念出发,对诗歌作一些理性的概括和抽象的界定。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意蕴,必须对诗歌的形象,意境尤其是感情因素进行深入的挖掘。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情感体验,知识积累以及阅读能力等的限制,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诗歌,并不是那样容易被接受,要让诗歌作者营造的情感氛围真正进入学生头脑中,就必须重视创设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学情境,而信息技术是进行这种情境衔接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1. 画面美

  在进行教学准备工作时,《雨巷》课件的设计注重了图文美、布局美与色彩美。课件的背景精选了一幅图片,以青灰色为主色调,画面以江南古镇一条狭窄悠长的小巷为主体。画面中,湿漉漉的青石板似乎望不到尽头,一位撑着油纸伞,穿着青蓝色布袍的女子在小巷中缓缓前行,留下一个美丽朦胧又孤寂冷清的背影。这正从视觉上勾勒出整首诗歌呈现出的画面特点,让学生迅速进入诗歌的情境氛围;而青灰主色调的选择和运用,也与全诗的感情基调契合;图中女子的身影被模糊化,更是暗示着意象内涵和情感的多重性,这也正与诗人的当时迷茫彷徨的心境相吻合。每个教学环节都在主页上有所显示,笔者注意了这些文字的字形、色彩、字号及位置等,既要与主页画面色调相吻合,又要和诗的感情色彩一致。

  2. 音乐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 从美学的角度看,音乐更是融合这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雨巷》是一首抒发作者迷茫彷徨的诗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时代人生的无助困惑之感。利用信息技术的播放功能,用课前准备的一首充盈着淡淡哀伤的钢琴曲《此生不再》配合朗读,创设了浓厚的情境氛围。听音乐,读课文,使学生获得音乐美的同时,也获得了情感体验,并引导学生在读中寻找意象,初步体味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些情又是用怎样的语言体现的,启发学生脱离音乐从文字上分析,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的心情融为一体,以达到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目的。

  3. 意境美

  对诗歌的赏析,重点在语言的品味上。唐代《诗格》 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即自然景物之境,情境即主观感情之境,意境即自然景物与主观感情的融合,是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何领会诗中的意境呢? 诗人的情绪投射在客观对应物上,客观对应物也就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所以关键从意象入手,在反复阅读后找出意象,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发挥想象,在头脑中重现画面。但是学生已有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有可能存在记忆的盲点。此时利用信息技术出示“雨巷”的情景画面,激活学生的想象与思维,并指导学生找出《雨巷》中寄寓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具体意象。在让学生感知诗中的主要意象——“雨巷”和“丁香”的特点时,除了结合诗句内容让学生发挥想象之外,还出示准备好的“雨巷”和“丁香”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美的视觉冲击,使主观想象与视觉享受完美结合,有助于学生更为形象具体地理解意象内涵,品味意境美。

  三、利用信息技术, 拓展知识和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主旨, 准确把握作品的创作意图。联系课文, 笔者设计了拓展阅读、拓展交流这两个环节。“丁香”作为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在长久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其固定的象征意义,因此,笔者在此前下载了李商隐的《代赠》、李璟的《浣溪沙》,制成幻灯片充实于课件内, 课上展示作品内容, 明确了“丁香”这一意象的内涵,理解作者在“丁香姑娘”身上寄托的情感。此外,还通过幻灯片展示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自身经历,组织学生探究诗歌的多样化主题, 并归纳整理学生讨论的结果。之后, 让学生发挥想象, 描摹出诗人在雨巷中与姑娘相遇的场景,作品通过投影朗读的方式在班中交流。最后在ppt中插入央视主持人杨柳的《雨巷》朗诵视频,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和冲击,再一次陶醉于诗歌所营造的优美意境中。配乐朗诵环节,多媒体使学生发挥朗诵专长,更好朗诵品味《雨巷》,引起学生共鸣。

  四、通过信息技术,形成反思与总结

  这次教学活动中学生兴趣的高昂、思维的活跃、思维的深度都让笔者感到意外和吃惊,也引发了笔者的许多思考。我们可以看到这次教学活动的几个突出特点和应该注意的方面:

  1. “整合”有效促进了教师理念的更新,构建起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模式

  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最关键的问题是有效促进了教师自身理念的更新与转变。即由过去的以“教”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旧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以“学”为主的“整合”教学新模式。这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或“被填灌式”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为现在的自主式与开放式的主动学习状态,充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 “整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大多刺激手段最终指向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上,如果缺少真正的内在的兴趣,学生很难为了一个遥远的目标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并得到满足,并且在一个有着长期固定的学习团体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只有提出更好的问题、更深刻的思想、更有新意的观点或者提供更新的材料,才能有效地吸引别人的眼球,而学习的深入所带来的收获更能带来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 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

  3. “整合”营造了理想的语文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由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课文情境。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课本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而且在发展他们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更为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多种思维活动,从而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发展了他们的个性品质与智慧潜能。

  4.“整合” 在课堂中,教师也需给学生留有“课堂空白”

  让学生通过“咬文嚼字” 把无声的文字还原成自己的独特理解,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这一过程也充分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教学,师生间的关系应是一种和谐的人性关系,要避免进行多媒体教学变成了进行多媒体演示。课堂上没有了奔泻的激情、思辩的火花、迸发的灵感,岂不悲哉!此外,若加上板书的作用,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则更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在素质教育理念的统摄下,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导向,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有力保证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必须对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多媒体则为中介,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具体的课堂内容选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让它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教育创新,与时俱进”。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的信息资源,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等都得到同步优化统一于同一的教与学的过程之中,从而使语文教学能更好、更有效地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引导双差生走出困境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有效评价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