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地理论文

浅析新课改后的高中地理教学

所属栏目: 地理论文  更新时间:2016-08-2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江西省信丰中学 戴志明

  内容提要:新课程改革已随着一系列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教材的编写走进了学校的日常生是活,正在越来越多地规范着教师的教学行为,限定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新课程教学,强调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优化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索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对高中地理教学过程如何贯彻这一教学理念作了初步探讨,主要是从课堂提问角度阐述了这个理念。

  主题词: 问题情境 提问策略 课堂问题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必须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义务。为每个高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也以此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发展。

  认识了课堂,才算真正理解了教育;改变了课堂,才算真正落实了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已随着一系列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教材的编写走进了学校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多地规范着教师的教学行为,限定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新课程正成为学校新的实践坐标。但在推进新课程中,我们教师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难题,例如,如何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课堂教学实践,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才是符合新课程需要的,以及课堂中如何提问效率才会更高等一系的列的问题。

  本文就在课堂上如何创设提问情境,提问的方式和方法,提问中要注意的问题及处理学生回答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创设课堂探究情境,着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为教师的提问做好铺垫。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统一过程。 “教”引导“学”,又服务于“学”,“学”源于“教”,又受制于“教”。假如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的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一般为:受到刺激→积极学习→学会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刺激下,进入学习状态,并因此激发、强化其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学生在这种内驱力的作用下,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大脑积极地去寻找,去验证,去发现,去探究学习内容,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为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教”的过程应该是:创设情境→激励学习→引导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的基础上,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刺激条件,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即成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领学生进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褒奖学生的成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有实用价值。在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一)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指导学生阅读图表、欣赏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例如,在学习“地理Ⅰ”第二章热力环流时,可对教材进行如下处理,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基本上都有风,你想知道风是从何处来,又到哪里去吗?通过切身体会,合作探讨,了解其中的奥妙;

  2、提出问题,指导自学:①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如何运动?②近地面和高空的高、低气压是怎样形成的?③热力环流是由于什么而形成的空气环流?④什么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⑤什么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⑥高空大气中的风、近地面的风是怎样流动的?

  3、指导学生绘热力环流图;

  4、分组讨论:海陆之间、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

  5、进行社会调查或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城市热岛环流有何意义?指导学生写作小论文等。

  二、针对学生情况,注意提问的方式和方法

  (一)层层设问,逐渐深入

  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存在较为肤浅、缺乏深度的缺点,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应该提出恰当的问题,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入里,一步一步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讲地理I“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时,我提出了如下的问题:“1、什么是太阳辐射?它辐射的电磁波主要在哪个波段?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太阳活动强弱的变化周期是多长?4、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我认为这四个问题基本上是由由浅入深,由表入里,一步一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

  (二)多角度设问

  为了使学生摆脱狭隘的,单一的思维模式,突破旧的思维框架,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打开新的思路,教学中应该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切入,提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转换角度,多方位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比如在讲地理I“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上为什么能够存在生命?”,这个问题对本课来讲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它,我把它分解为“1、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2、地球自身的温度、大气、水分条件如何”,这样学生就会有个清楚的思路,从而在读书过程中去思考,从而个个击破,解决了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设置悬念

  在提问的时候,设计悬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想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尤其是教学进行到一定时间后,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将下降,此时,设置悬念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悬念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三、在教学过程中,提问要注意的问题

  (一)、提出的问题要有难度适当,要考虑不同层面的学生

  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比较繁重的智力操作的任务。而如果不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那么这样的问题在训练思维方面就会比较低,问题的设计应该达到一种“跳一跳摘桃子”的程度,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话来说,就是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维果斯基把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一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学生所达到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可能发展水平,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间隔就是“最近发展区”,所以,我们教师在提问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要适当,而不能一味地追求难度。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问题要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教学的重点,才能保证重要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地理教学中,提问应该设在何处?1、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2、认知矛盾的焦点处。就是学生在认知上最困难的地方。3、貌似无疑实则蕴疑处。无疑是学生学习中思维停留在浅表层的反映,不是真的没有问题,若在此处设疑,可以促使思考由表及里,有浅入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4、教材前后的衔接处。通篇教材,构成了完整的知识系统,章节之间往往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于此处设疑,既能使知识前后贯通,又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的学习,促进了学生系统知识的形成。

  (三)、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这是要求所提出的问题难以从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用现有知识难以直接找到答案,而要经过学生思维加工才能间接地找到答案,而且要有适当的深度、难度,能给学生以启发。只有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学生在回答有启发性的问题时,其智力情绪会被激发出来,因此其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激发。而如果问题没有启发性,无需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时间长了,还会使学生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惰性甚至反感。

  三、在提出问题后,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

  (一)尽可能地肯定和采纳学生的回答

  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之后,教师如何处理学生回答,这既是一个科学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艺术性的问题,就科学性来说,当学生回答正确的时候,教师自然要给予肯定,并在总结的时候采纳学生的回答;而当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时,就要加以否定,在总结的时候不采纳。但是,问题并非这样简单,我们教师应该艺术性地对待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的正确的回答,并不是简单地给予肯定;对于错误也不是简单地给予否定,总的来说,是在遵循尽量肯定和采纳学生回答这个原则的前提之下,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具体的策略,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尤其对于成绩差的学生的回答更要尽可能地给予鼓励。尽可能地肯定和采纳学生的回答,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对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思考活动需要反馈,尤其是正反馈,当学生通过教师的反馈得知自己的思考活动得到了好的结果时,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动机都会增强;教师在总结时采纳学生的回答,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而且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重视。

  (二)教师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而切忌只接受自己所期望的回答。

  有时我们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期望学生按照我们设计好的思路去回答,而当学生的回答超出我们的期望时,就往往不会肯定和接受。所以我们当教师的要屏弃这种做法,因为任何一个问题实际上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的思考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不同的。这些答案虽然并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或者说虽然学生的回答从结论上讲是错误的,但是其思路很好、很可取,对于这样的回答也不能简单地给予否定。甚至有时,虽然学生的回答结率是错误的,但在思考方法、思路上恰恰是创新的,只是在最后的一些环节上出了差错才导致结论的错误,就更不应该否定学生的回答,而应该肯定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并及时给予表扬。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而这比现成的结论和知识更为重要。

  (三)尽量让学生得出答案,而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在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可能答案往往是不理想的,有时还会有错误,或者说有时还是一种过渡性、中间性的答案,需要再通过一个或者说几个环节才能达到最终的结论。所以这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要急于回答,自己作出结论。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就是好的教学过程。只有在学生经过启发还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情况下,教师再将正确答案说出,同时更要说出思维方法,才会让学生有所获。

  (四)多用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

  当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之后,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往往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或者说不能达到最终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采取追问的方法,比如说是什么样,为什么这样?等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紧逼,给学生以正确的思考方法,从而达到问题的实质,最终解决问题。

  (五)、切忌将提问问题作为对一些学生惩罚的手段

  在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最严重的是将回答问题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这对教师来说可能是有意的或者说是无意的,这样的情况我本人也有过。看到有些学生没有注意听讲,有时就故意让这样的学生回答问题,回答不上来就借事批评一下,或者说有些学生没有完成我布置的作业,我有时也有意去让这样的学生回答问题,现在我反思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妥的,它有这样的危害:一是致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因为自己受到的惩罚而再也不能专心地学习;二是挫伤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三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四是伤害师生之间的感情关系,会使学生变得冷漠。应该采取以下的方式可能效果会更好些:对于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事先多给示例性的问题;对于回答问题错误的学生,鼓励让他再试一次,同时给他一些提示和线索,直到他能给出正确或部分正确的答案来,并给予及时表扬;对于故意干扰课堂的学生,不用提问的方式给予惩罚,而是在纪律上制裁或惩罚;对于很粗心的学生,叫下一位学生来回答,让那个粗心的学生去倾听别人的结论。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好的提问方式和方法,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正确,就会使学生由“他主学习”到“自主学习”,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品质方面有一个飞跃,学生不是等老师教而能自学是最成功的教育。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教学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取知识的,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把让学生学会学习作为主要目标。我们应认真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真正解决好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理念和操作层面上的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材料高中地理解析题的解题方法    下一篇: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