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现状与对策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8-06-0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新课程倡导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基于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成长在农村小学处于比较底的层次。加强校本教研是农村小学提高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必经之路。

  关键词:农村小学  校本教研   现状   对策

  小学新课程实施已进入第二轮攻坚阶段,很多普通农村小学仍未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走出来,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应有的转变,在新课程实践中取得突破的仍属凤毛麟角。取消统考后,质量监控体系跟不上,甚至教学质量逐年在走下坡路,这对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必然产生更大的挑战,城乡教育差距有着逐年扩大的趋势。

  校本教研作为当今推进课程改革,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重要教育研究方式,已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但仍未引起农村小学管理者和教师的重视。下面将就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现状与对策谈谈几点体会与思考。

  一、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现状。

  农村小学教师在社会环境、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经济待遇等远远落后于城市,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在专业成长上的积极性。下面将从制度层面、组织建设、教研方式等对当前的现状进行分析。

  1、教研评价制度的缺失。

  在农村小学,教研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个体与群体的智慧如何在校本教研中有机整合,进而推进个体与群体的共同提高,仍然无法引起从管理者到教师应有的重视。

  新课程实施已近七年,我们对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专业考核评价缺乏相应的配套,原有的评价无法体现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付出与价值,即使有相应的探索性的评价细则,仍远远跟不上新课程的要求,这是当前困扰农村教研工作的最主要的外因之一。

  2、教研管理制度的缺失。

  我们缺乏权威、有效的各级教研管理制度,学校在管理制度层面无法为教研提供制度支撑和保障,很多农村小学管理往往停留在记录的检查,很少思考更实质性的措施,老师是应付检查而临时赶出的材料。很多教师参加各级教研抱着应付的态度,甚至连参加意愿都很低。

  3、教师严重超负荷。

  大部分农村小学规模小,年级基本上以单班为主,如一个数学老师经常要承担两个年级备课组教学,还兼着3—4门的其他学科的教学,教师从备课到作业批改苦不堪言,除语文、数学学科教学正常运作,其他学科处于半开课的状态,研究经常是一种奢侈的想法,有心无力。

  4、教研组织建设滞后,教研方式单一、陈旧。

  教研工作的着力点应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但在现实的农村小学的教研工作很难有实质性效果。以数学为例,很多农村小学的教研组处于有组织而无活动的状态,年级备课组几乎是只有一个老师,备课组活动也基本没有。教研仍停留在效率不高的公开课研讨:说课、开课、评课,念文件似的理论学习,如果有半扯皮的备课组、教研组活动等,算是比较规范的,这样的教研现状实效性可想而知。教研组织建设滞后,教研方式单一和陈旧无法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对改进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几点思考。

  教育实践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基石。校本教研是基于教学实践,基于教学问题,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研究活动。农村小学校本教研不能局限于学校内部,更需要借助区域各种教研资源和教研力量的整合加以优化。

  1、规范教研组织建设与职能定位。

  (1)农村小学内部教研组织建设与职能定位。重建农村小学教研组织必须考虑其特殊性即年级备课组很难建立,因此,在校内应以学科教研组建设为主。校内的教研活动应侧重于现实教学中的需要改进的问题的解决,比如备课过程遇到的问题,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的环节和细节的处理等。适时组织与个人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理论学习等;学校学科教研组应协调安排好本组教师参与片区及以上的教研、培训活动,并及时做好相关的信息的反馈,将外出培训、教研获得资料、心得、经验在学科教研组进行交流与研讨;学校学科教研组还应加强对校内课题管理,做好与片区及以上教研部门的衔接,主动融入。

  (2)组建片区年级备课组,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以5—7所农村小学划分片区,以年级为单位组建片区年级备课组,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小学内部备课组建设与活动的难题,做到每周定点、定时活动,整合片区年级备课组教师之间的差异资源,在教材的分析与处理,课堂资源的整合,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等问题进行更广泛的研究,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

  2、建立教研评价机制,使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成为自觉的行为。

  加快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小学教师走专业成长的道路,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实践,才有可能缩短城乡教育的差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推手——校本教研的评价,更要结合区域校本教研制度的要求,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师参与校本教研行为从被动走向自觉,使校本教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利器。

  3、校本教研方式的创新和多样化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们很迫切的任务是如何通过专业引领,依靠学校组织,引导教师大胆探索,在实践中探索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教研模式,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推动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1)创新市、区、片区三级教研活动的方式。

  农村小学参加市、区两级教研往往由于诸多原因,机会很少、意愿不高。而农村小学更需要借助更多的市、区两级教研资源来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下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①市、区“任务驱动”型教研模式。主要以市、区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为中心组,就农村小学学科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将成果转化为市、区农村小学教师共享资源,实现教研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比如组织骨干教师分别成立“信息资源小组”、“课标研究小组”、“课例研究小组”等三个小组,分别就与学科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进展和学科教学改革案例信息、课标的操作性细化、各种典型教学内容的示范性教学观摩活动等方面进行专项落实;同时还可以组织以区为单位进行“教材处理和活动组织建议”。不仅对参与活动的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一定意义上质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将研究的资源实现共享。

  ②区域联动型校本教研。主要指组建区级的片区年级备课组,开展区级的小学学科教研片区活动,主要是为了整合区域的教师联动,有利于形成氛围,实现教研资源共享,达到深层次的同伴互助。

  ③基于网络的教研。大部分农村小学缺乏专业引领的专家,参与市区教研活动缺乏更广泛的参与和开放。其实网络可以使教研工作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基于网络的教研是一种趋势,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和经费等成本。可以在市或区教研员的组织下开展网络视屏教研,将设备集中在片区骨干小学,并依靠骨干小学和片区组长做好组织工作;或者教师可以在教研员的组织下通过博客在网上交流。比如备课中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讨论。

  ④骨干引领型。主要在市级、区级、学区的教研部门的指导下,发挥骨干教师在片区教研中的引领作用,通过骨干教师与片区的几所学校教师结对子进行培养,推动片区农村小学教师的成长。在操作层面上要明确目标和程序,结合必要的激励机制,有效引领。近几年,我以同伴互助的方式与本校青年教师结对子,利用自身的优势,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取得一定的成效。所指导的青年教师2006年6月论文获得省二等奖,多篇论文在学区、区、省汇编。教学成绩位居学区前列,多次获得学区“教学成果奖”。在学区所开的观摩课、公开课均获得好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2)探索符合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① “教育行动研究”型校本教研。它以教学中需要改进的问题为切人点,进行反思实践。以教师对话为生长点,实行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以课堂实践为归宿,实现行动跟进。它是以“研”为着眼点,教研活动间接服务于教学需要。其具体操作有:寻找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展开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过程——解开教学疑惑——留下教学感悟。通常以案例或叙事的形式展示研究的成果,通过交流、研讨进一步完善、推广。在农村小学,学校教研组或片区年级学科备课组活动比较适合“教育行动研究”型校本教研。

  ②课例研讨型校本教研。通常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溶人教学过程,目前普遍的做法是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以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其实,课例型的校本教研更应该关注下一个环节,那就是评课后任课老师:改进设计——再上课——再评课——完善,可以帮助教师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方面上海有比较成功的经验。我在参与“尝试教学”课题研究时,承担《认识时间》研究课任务,先在本校的课题小组以“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的环节,依据同行的评议,改进教学设计,如在课件的设计上,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如入学、上课、放学、少儿频道的动画时间等,更注重让学生观察、动手做一做等,在学区课题组借班上课,得到较好的评价。

  城乡教育的差距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农村在人口素质、社会环境、教育氛围、教育资源、教育投入、家庭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差距巨大,城乡教育的差距很难在短期得到有效。而对教师来说,我们能做到的就是通过校本教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成长,努力缩短城乡教育的差距。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构建自主学习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浅谈如何通过校本教研推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