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文以载道 道以通文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12-2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 要:仔细理会是文言文的津梁。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将文本研习与活动体验相结合是文言文教学寻求突破的新方向。本文试图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几种仔细理会运用的方式:以比较求出入,以细节体用意,以背景知意图,以其情还其境。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仔细理会   文本研习   活动体验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文言文教学引起了的普遍重视。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有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第一点比较容易贯彻,或学生自己能进行操作,关键在学生意识与方法的培养。第二点要求上比较高,并且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很多老师和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方向和文章本身的价值的认识上产生了偏颇,使得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严重地滞后,不能与新课程改革同步,常常让文言文的教学显得呆板甚至死板,而且效率低下。这不能不令广大的第一线语文老师感到困惑,这对文言文教学来说也是极其不利的。同时,也迫使许多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进行探索。我认为,要改变一些不良的现状,需要对第二点要求要重新重视起来,直接点说就是要重视作品的文本价值。

  《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仔细理会”版块中罗列的文言文单元的教学要求中,就多涉及的是要求理解人物形象、课文内容及细节理解等。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字、词、句上。追本溯源来看,周振甫在《文章例话》中有写到“若学者未曾仔细理会,便与他如此说,岂不误他。”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仔细理会来说,就是要自己读懂,“能够用极扼要的话,把这篇文章或这部书的主旨或精神或特点说出来,这才是真有体会。”这里其实有个关键的意思就是,读文章读者一定要有自主性,自己理解了才算是真的读。

  文言文学习的根本目标是能读懂浅显的文言文。读懂文言文需要阅读,更需要阅读的方法。而仔细理会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文言文学习的津梁之一,也是一个有传统渊源的被证明有效的方法。所以教师在教文言文的时候更应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法指导。而要让学生掌握方法,最好的做法是在教学中自觉的运用这个方法,让学生使用这个方法,在有意识的训练中让学生掌握它。从而是作品的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本文就是想谈一谈仔细理会在内容理解方面是如何运用并让学生自觉的掌握这一方法的。

  根据一些教学经验,我认为仔细理会在文言文教学(这里主要指对文章内容理解方面,不讨论字词解释)和阅读中的运用大概有以下一些方式。

  一、以比较求出入

  由于是讲仔细理会在内容理解方面的运用,就举个文学写作和历史真实的比较的例子。同时也考虑到在高中的教材中,有大量的文言文课文是选择了以历史为题材的文章。仅在苏教版必修三中就有《〈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等。仔细理会这些课文,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而这些文章很多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自然会想,历史是不是就是这样的。在学生有了这样的学习需求之下,老师做点引导,把课文和历史真实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能对课文的理解方面,提升一个层次。

  例如有老师“在教学《过秦论》时,讲到‘九国合力伐秦’时,出示了一段史料:说九国伐秦,事实并非如此,至多也只是五国联合伐秦。如公元前298年,齐、韩、魏联合伐秦,一直打到函谷关,迫使秦讲和。公元前257年,魏楚图谋救赵。合力作战,秦军大败。然后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顾历史事实,夸大其词?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一思考,很快就悟出了作者写作的妙处:极力铺排渲染九国之强大,是为了衬托秦国的强大,为下文张本。由于有了这种体悟,这篇文章其他夸张铺陈之处自然也就用不着教师多讲了。”①

  这样的比较之后,学生不仅仅了解了历史,对课文有了更深的认识,达到了仔细理会的目的,更重要是体现了学生的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让学生真正的学会了一种方法。

  二、以细节体用意

  仔细理会,有“仔细”两个字,其中必然要求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有一种仔细认真的态度,这样才能“理会”,才会学有所得。但一个个文字去看,却是没有这个必要了,特别是作为高中生,不要求考证,训诂的。这就要求,阅读的时候能抓住关键之处,能对文章中的细节仔细分析一番。这样才是真正的仔细理会了。细节之处比较多,这里就举一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我们注意到,项王说是“赐之卮酒”,而左右给樊哙的是“斗卮酒”,多了一个“斗”字。同样的,赏赐彘肩的时候,多了一个“生”字。若是看过去,没有抓细节的意识,这种地方是很容易忽视的。但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仔细理会,就是要求我们要在这些地方能够仔细。

  在这里,注意到了,自然会思考:这多出来的一个字,有什么用意呢?斗酒,好大一碗酒啊。不熟的肉,全然不顾,切着就吃了。樊哙的一种草莽英雄的形象就出来了,勇武豪放的形象就用这两个字刻画出来了。能仔细理会,想到这些,对司马迁的高明写作手法还能说不了解吗?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的方法,学生自然也多了一层认识。当再要求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很自觉的去深入文本,找到细节来分析了。在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理会,仔细理会这一文言文学习的津梁不就是掌握了吗?

  三、以背景知意图

  文章内容的分析,则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而能用好背景知识,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学会分析,真正的弄懂文言文的内容,就是仔细理会所要求的。

  在学习文言文之前,作家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介绍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后面的学习中紧紧的抓住作者的创作线索,窥探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解析作品的中心思想。每位中学生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模糊的背景知识,像李白、杜甫、王维、王安石等大家平时耳闻目睹的会知道一二。然而我们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又重新孤立的把他们中的某个单独的又拿出来输灌给学生,浪费了学生本来存在大脑中印记,这是很让人感到惋惜的。所以要特别注意运用好文言文相关的背景知识,把学生的知识调动起来。比如我们在讲到一篇王安石的作品时,可以提问他们在从前学习了他的什么作品、说说关于他的一些文言常识、还有哪些作家和他是一个朝代的、都知道他们哪些作品等等,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脑中的一些知识加深巩固、加强知识的分类(类化),而且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加强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这些还是知识的准备,还一定要进一步的深入,把这些相关的知识和文章的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

  “如教学《六国论》,学习到最后三句时,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战国时期跟苏洵生活的时代已相去1200多年了,苏洵在一统天下的北宋写这篇文章,是还在为千年前的六国悲叹吗?在学生犹疑不决时,我适时展示出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北宋中叶以来,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1004年,契丹(辽)大举进攻,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击,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1042年,又在辽的要挟下,割10县10地并增纳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1043年,宋与西夏议和,每年向西夏纳白银7万两,绢15万匹,茶叶3万斤。学生此时自然是恍然大悟,原来苏洵是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借六国以地赂秦导致灭亡的故事,抒发他对当时政局的忧思,讽谏北宋当权者不要重蹈六国覆辙。”②

  从实际的教学来看,在熟知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和不熟悉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来学习文言文比较,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上是巨大的差距的。不熟悉或者说不懂得和文言文内容结合起来学习最终只能是死记硬背一些结论。这对学生和文言文教学都是一种伤害。而能利用好背景知识学习文言文,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四、以其情还其境

  设身处地就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就是作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会怎样说,怎样写……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真正的理解文本内容,就是要进入到作品的具体语境中去,让语言符号在头脑中还原成具体实在的人、事、景、物。

  比如在教学《岳阳楼记》的时候,“霪雨霏霏图和春和景明图中的文字,语气、语调、神态、心理各不相同。霪雨霏霏图——感极而悲。春和景明图——喜洋洋者矣。一悲一喜,色彩分明,语气有别,心境不一。这样指导学生认真研究不同的语境,根据文章的内容确定——喜怒、哀乐……”③进而把握与理解课文。在设身处地之中,体验作者心情,想作者所想,作为读者不自觉中就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不在话下了。

  另外,还原情境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是仔细理会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抒情性强的文言文作品,情境创设到位,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深情感体验,引起共鸣。

  比如要理解《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第一段写求学勤恳艰辛之苦的内容的时候, “可创设两个情境:一、中考前夕,夜深了,你还在苦读,母亲扣门问饥寒的情景;二、一位农村学生考取了重点中学,临行前夜,爷爷语重心长,又关切又疼爱又充满期待的嘱咐。通过这两个情境先在学生内心产生一定的震撼,为教学过程更好地体味‘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埋下伏笔。”④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课文内容的主体化、形象化,深切领会文本的内容。

  总的来说,以上几个方式的运用,只是几个典型的代表。其中的关键是我认为,一是教学目标要明确。文言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在内容理解上下功夫。二是对学生的引导要灵活。方法的学习最忌就是生搬硬套,不懂变通。三是教学中要树立方法意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真正的让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在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常以教学时间紧为由,一讲到底,一字一句,每一个知识点都讲得非常细。看看一些介绍,完全以为这就是仔细理会,做起来更是理直气壮。这种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相悖的课堂教学行为,把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自我建构的机会完全剥夺了。课堂还给学生。不放心可以逐步放手。这是最根本的提高学生读文言文的能力的手段。

  而能把学生引进门的只有是在学习的方法上加强指导。仔细理会,虽然是很早就提出来的一种阅读方法。但是,在现代有其新的内容和价值。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仔细理会在教学中真正重视和运用起来的时候,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有了很大的自主性。他们能从这些经典的篇目中发现其中的价值。并且不经意间,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这里我不反对对一些字词作细致的讲解,但是不要忘记一篇文章的根本是在于文章的内容。也不要忘记仔细理会在理解文言文内容上是一个很好很重要方法。希望大家都能把这个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觉的走进中国传统的宝库中。

  参考文献:

  ①、②厉亚萍 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巧穿插《语文教学通讯·A刊》2007年1期

  ③、④李朝阳 放手一读——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刍议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析语文中的朗读教学    下一篇:课标下学生的自学习惯如何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