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班主任论文

后进生转化工作初探

所属栏目: 班主任论文  更新时间:2019-01-1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所谓“后进生”,即品德和学习两方面都比较差的学生。他们具备一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他们的本质特征是既落后又能进步。后进生有别于某些遗传的或生理因素造成的智力落后,反应迟钝,神经质等等的儿童,也不是已经走上犯罪道路,具有“反社会行为”的问题儿童。可见,后进生的最显著特点是具有“双向性”———既落后又能进步。采取科学的方法,可将其转化,从而向“好”的方向发展;若听之任之放任不管,就会使其很快向“坏”的方向堕落。后进生何去何从?我们的教育将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看来,应将后进生置于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从而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对他们的教育。

  (一)后进生的危害

  A、对自己。如果后进生保持原来的后进状态甚至向更坏的方向沉沦,那他(她)首先就是教育的牺牲品。走上社会后对社会的“贡献”也就不得而知;

  B、对他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是学生群体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同学之间不可能“不相往来”,后进生也不例外。更何况大多数中师生由于年龄等原因,道德判断能力差、自我控制力低,后进生的所为甚至会产生一些畸形的“魅力”,于是便常看到后进生“三五成群,一呼百应”的怪现象,痛心地看着一个个“易感人群”被“病菌”感染,成为受害者。这样的人一旦多了,就会形成一种不良风气,后果不堪设想。

  C、对集体。正如一个队伍向前行时有个人突然停下来,在一个宿舍里有个同学不讲究卫生,如此等等,背道而驰,影响的将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整个集体,这种“害群之马”式的危害,必将直接对一个班的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构成威胁。许多班主任已对此问题深感头痛。

  后进生的教育,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者面前的严峻问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那么,面对后进生,我们该怎么办?

  先来分析一下后进生的心理。

  (二)后进生的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后进生心理主要表现为:

  (1)守法但不遵纪,他们不至于违法犯罪,但小问题不断,违反校纪校规乃是家常便饭,且有屡教不改之特点。

  (2)道德认识不能支配道德行为,自制力差。他们大多对事物有正确的评价、判断,但不能以此来要求自己。

  (3)既自卑又自尊。常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和他人的评价而产生自卑感,但又很难容忍别人看不起自己,表现出较强的自尊心。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理。

  (三)后进生的转化

  结合后进的心理特点,对其转化,拟订措施如下:

  一、 注意观察,“发现”后进生

  研究表明:学生第一次犯错误时要求改正的心理愿望和决心最大,而第一次受批评时的心理承受力最小的。因此,在学生尚处在新生阶段(一年级)时,就要特别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第一次”违纪,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和适当的处理,使其能下决心立刻改正,以求事半功倍。同时让其对学校的管理首先有“严厉”的深刻印象,从而不敢违抗。这一阶段,绝不可对学生“宽宏大量”。一而再,再而三的原谅,形成习惯之后的批评教育就显得疲软无力,事倍功半,不利于我们的工作。当然,首次违纪的处理亦不宜过重,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会产生逆反心理或使学生背上过于沉重的包袱,不利于学生的成才。

  二、    认真调研,“分析”后进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尚未弄清情况之前便对学生“穷追猛打”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即使采取强制措施取得“成效”,也不会持久,因为它没有能真正“对症下药”,不可能“根治”。

  任何事物产生总有其原因。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父母要求不一致所致,有的是棍棒教育的结果,有的是不和睦家庭的产物,等等,必须经过调查研究,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标本兼治,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要了解学生的其它情况,如家庭情况,个人爱好、优点特长等,尤其是学生的“亮点”,要善于发现且为他创造表现的机会并及时给予肯定、表扬,这样可以鼓励学生,从而增强学生信心,它往往是转化工作的突破口,常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三、科学搭配,“帮助”后进生

  把一个班中的所有后进生的工作都“承包”到班主任一个人身上,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常常没有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而将所有转化工作都放在班主任和分管政教的领导的肩上。其实,一些老师(非班主任)和同学的参与会使我们的工作增色不少。应充分发挥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干部在转化差生工作中的作用。学生对学校领导、老师向来有种崇拜、权威的心理,他们的直接参与,经常过问,会给学生“倍受关注”的感觉,从而乐于在教师的“关注”下进步。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较为优秀的一个群体,平时与同学们在一起,接触后进生的机会较多,对他们有较多的了解,同时,作为“同学”,他们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其观点 、看法往往更容易被后进生所理解和接受。当然,人员的配置绝不是随意的安排,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科学的搭配。比如,搭配的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干部与后进生要有某种情感上的联系,(如同来自一个县,同姓,或有其他人际关系等),并且最好是在该后进生所感兴起的方面有特长的老师和学生(如后进生喜欢运动,则配体育老师,后进生喜欢文艺则配文艺老师,喜欢书法则本书法老师)。这样一来,他们之间就会有更多的交流,同时,后进生会因为崇拜、敬佩老师和同学的才华而更加“听话”。落实了帮教对子(一个后进生配一个领导,一个老师,一个学生干部),也就明确了责任,使他们带着一定的压力投入工作。具体的工作应在有关人员的共同分析、讨论后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样可群策群力,利用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避免了班主任一人力不从心,孤掌难鸣。加强领导、老师、学生干部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从而提高转化效率。

  四、    倾注爱心,“感化”后进生

  对于后进生,最忌讳的莫过于“放弃”和“歧视”。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用爱心精心呵护。许多后进生恰恰是缺乏“爱”的产物,因此,在他们身上倾注满腔关爱之情,无异于“久旱逢甘雨”,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师生,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怎样“后进”,总还不至于是不近人情的“冷血动物”。在给学生以思想,学习上的关心和教育的同时,在生活上多多过问,有时节假日请其到家中共同进餐亦未尝不可。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学校生活的温暖,另一方面让他们觉得老师并不因其后进而置之不理,照顾了自尊心。另外,将乡情、亲情应用于后进生常会激起心灵的震撼和积极的影响。家乡父老的期盼,父母兄妹的辛勤耕作常会使后进生想起而汗颜,它们始终是远在他乡的人的永恒动力和精神支柱。

  五、营造环境,“熏陶”后进生

  环境,会影响一个人,改变一个人。这里讲的环境,包括学校、班级和家庭。整个学校要形成关心后进生,不歧视后进生的大环境。各种班级活动中不能人为地排挤后进生,应发动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表现自己某方面的特长,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回自信心,并以此为支点,增强战胜自己的勇气。整个班级要形成团结互助,奋发进取的小气候,让后进生在班集体中工作、学习、生活感到愉快,从而为自己违纪而影响班集体的荣誉而感到惭愧,主动地改正自己。家庭是德育工作中一个很重要而又常被我们所忽视的角色。学生从小在家庭中成长,家庭是他们的物质来源和精神归属,学生势必对家庭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它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往往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学校应与家庭取得联系,交换意见,共同努力。家庭不能动辄对后进生实行“经济制裁”或铺天盖地的责骂,这些简单的方法往往于事无补,有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因“经济制裁”而引发盗窃行为,因过分的责骂而离家出走等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后进生的教育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良好环境的熏陶,才能巩固转化的成果,真正使良好的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品质,达到“转化”最终目的。

  六、建立档案,规范转化工作

  为使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建立专门的后进生档案是必要的。它可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又能使工作在案可查,并为以后的工作总结出经验。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必须落到实处,讲究方法,否则一切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它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可急于求成,如果认为一两次的个别谈话,思想工作就能使后进生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那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反复性是此项工作的又一特点,切不可认为转化工作已大功告成而鸣金收兵,使还不够稳定的学生又回到原来和状态而前功尽弃。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师德是教师的第一智慧    下一篇:浅议竞争道德意识的培养
推荐资讯